□ 阮金华
让生态德育浸润学生童年
□ 阮金华
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是小学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具体应以学校生态环保教育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并积极开拓校外阵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让生态德育浸润学生的童年,从而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公民。
生态德育 校园 家庭 社区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见,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要教育学生讲文明、守纪律、规范做人、注重心理健康,也要重视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内具有特殊含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如何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呢?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是对个人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我们的学生正是在与这些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创建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真实的生活环境,正是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关键所在。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合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主动的行为,随后再提升为自觉的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学校是开展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方面,作为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的学校,具有明确的育人思想和目的,以及系统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还能对学生产生非组织、非计划的影响:学校的环境设施、教师的品格操守、师生间的交往沟通、同学间的信息传递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影响其习惯养成的许多因素,如价值观念、竞争意识、科学精神、道德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学校中的这种非正式教育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在学校中围绕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这个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道德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德育氛围,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中。
(一)“一人一岗”活动
我们把校园的绿色植物细化,“分”给了全校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个校园生态岗位。
几株山茶花,几棵冬青树,一片小草坪都有了自己的“小主人”。一直以来孩子都是被照顾的对象,现在一下子成为了“主人”,有了要照顾的对象,用孩子的话说“好像长大了许多,觉得自己也像大人了”。每天早上孩子们走进校园的第一件事就会到自己认领的植物边去转悠,那些新长出的叶子,新含苞的小花,甚至是晶莹的露珠,都是他们津津有味交流的话题。有些同学还精心地做了名片,把植物的名称、习性、年龄都写在上面,原来毫不引人注目的花草树木都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宝贝。顾筱同学是花坛角落美人蕉的主人,几株普通的美人蕉是她作文中的“常客”,她在文中深情地写道:“美人蕉可好看了!它的花是红色的,远远望去像一团红色的火焰!又好像是奥运会的火炬,特别精致,特别显眼呢!美人蕉的花蕊不容易被别人看到。它的花苞也不同寻常。有的像一个火箭头,有的像一枝箭头上点了火似的……”这是有心者才能感受到的美丽。广绪同学是操场边草坪的主人,许多一年级的小朋友最喜欢在草坪上做游戏,可因此也踩坏了不少的小草。广绪心里可真急,一下课就到草坪边看管着。后来他灵机一动,在草坪边竖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呜……呜……小朋友请不要踩我,我好疼啊,我可是你们的朋友啊!”这一招还挺管用,没几月,那片草地又变得郁郁葱葱了。
开展认领校园绿色植物活动后,校园变得更绿了,在同学们的建议下,学校在三年中两次大面积增加绿化地,连教学楼屋顶上也种植了迎春花,整个校园真正成了“绿色学校”,更多的同学加入了爱绿护绿的队伍。在生机盎然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在感受“小主人”快乐的同时,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正在悄然形成。
(二)“绿色大本营”活动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亲历亲为的体验感受过程,从而感悟其中的道理,并逐步转化为自己持久的行为习惯。为了有效地展开生态道德教育,拓宽教育渠道,我们为孩子们成立了一个生态道德教育组织——少先队“绿色大本营”,作为生态道德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大本营”中砥砺前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逐渐培养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绿色大本营”关注的是对孩子们的环保教育,鼓励辅导员和队员们在各种活动中进行一些环保实践,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进行绿色教育。如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大本营活动,学校专门设置了“环保章”,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讲环保小故事,制作一件“变废为宝”小物品,和父母一起参加一项环保活动(如:节约水电、参与“五水共治”宣传、绿色出行等)。三、四年级学生编写环保小报,制作两件或以上“变废为宝”小物品,参加环保活动。五、六年级学生要求写一篇环保小论文,收集环保信息,制作三件或以上“变废为宝”小物品,参加环保活动等。
学生在“绿色大本营”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节约纸张 ,珍惜资源”“弯腰 捡捡,净化环境 ”“ 爱绿护绿,美化 校园”“我为母校 留 片绿”“五水共治 我参与”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拓宽了少先队活动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态文明素质。
家庭,是巩固学校生态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学校如果不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那么所谓的生态德育就不会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学校将家庭教育纳入生态德育系统,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能,把关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态德育“种子”,通过孩子们播撒到千家万户中,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生态环保活动,培养生态意识。
(一)“七色光阳台工程”
为了将绿色校园活动延伸到家庭,让生态德育真正家校接轨,学校开展了“七色光阳台工程”,倡导孩子们动手扮靓自己家中的阳台,让阳台绿起来。同时动员家长们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在家长的支持、帮助下,他们变废为宝,自制门帘,培植花草,用自己的绿色行动美化阳台。二(2)班的艺童同学在家长的指导下种植了几盆太阳花,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太阳花开得十分红火。花开后,细心的他把小小的太阳花种子都收集起来,分赠给班级的同学。同学们如获珍宝,第二年春,这个班的大部分同学把太阳花种子撒到泥里,每天给它们浇水,看着柔嫩的小芽一点点地破土而出,每天早会前的时间,孩子们都欢喜交流着自己的太阳花的生长情况,太阳花成了同学们的最爱。正如正厚同学在日记中所写的:以前认为只有女孩子喜欢这些花花草草,男孩子才不喜欢呢。想不到我现在居然也变成了一个“养花专家”。可不是吹的,修剪、施肥、插枝我都会一点呢!诗诗同学在种植日记中写道:“看着小花渐渐长大,我突然感觉到妈妈也是这样慢慢地将我养大的……”
是啊,看着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籽,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孩子们在活动中何止学到了养花的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去生活啊!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慢慢地懂得了要关爱生命、善待自然的道理,进而慢慢养成生态文明习惯。
(二)百名“阳光家庭”评比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种绿爱绿之心,学校还组织开展百名“阳光家庭”的评比活动。每年的6月份,正是各类植物长得最葱茏的时期,我们的“阳光家庭”评比也热热闹闹地开始了。评比的内容可不仅仅是“七色光阳台工程”的建设成果,还包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环保作品(能够起到装饰生活、改善生活的作用),或者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或者通过文字等形式记录绿色生活的点滴,等等。只要和绿色生活有关,都可以积极申报,进行评比。百名“阳光家庭”的评比,极大地坚定了家长孩子坚持绿色生活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地助推了生态德育的深入开展,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说在校内的道德教育侧重于知识上的认知,家庭的教育局限于相对狭小的空间,那么让学生跨出校门家门,走进社区,踏入社会,在更广阔的区域空间开展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这是巩固学校生态德育成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清洁文明一条街”
我们把校门口的一条横街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分段包干,由学生每日清扫,并实行每日检查,每日反馈。学生一开始打扫比较被动,只是作为任务去完成。时间长了,自觉清扫逐渐成了习惯,似乎校门口的那条马路成了自己的卫生保护区。由于马路是公共设施,学生在分享劳动的成果时,也发现成果经常遭受到一些成人的“破坏”——乱丢垃圾,对此,清扫组的同学是感受颇深:记得那次扫好路面,刚抹了一把汗,正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干净的路面,并由衷地高兴时,“啪”,一个裹着半个馒头的塑料袋被一个骑电瓶车的阿姨抛到了路面,阿姨的背影是那么美,可是抛下的垃圾却是那么刺眼,真想追上去,找她理论一番……学生的体会酸甜苦辣都有,我们把这些体会整理了一下,在对外的宣传窗里出了一期环境教育专刊,给所有驻足的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德育课。同时学校联合街道、居委会举行了一次专题环保宣传活动,既是对学生坚持“清洁文明一条街”活动的鼓励,也是一种互相的教育,反响很好。
(二)“我做楼道小主人”
学生所居住的单元楼楼道,我们把它作为了另一个校外实践基地。如果说,校门口的横街清扫还有老师的带领、同学们的参与,那么一个楼道就是一个孩子的实践基地,要由每个孩子主动自觉地完成。由于学生住得较分散,检查反馈不可能实现,因此,“我做楼道小主人”这个实践活动就成了检验孩子们有否责任心、坚持力的一把标尺。此项活动我们强调两个词,一是“量力”,即根据自己的能力做楼道的小主人,低年级孩子可以用抹布抹干净楼梯扶手,高年级孩子可根据实际情况清扫楼道,中年级孩子可协助居委书写楼道宣传语等;二是强调一个“坚持”,要相信习惯的养成就是坚持不懈的过程,责任心的养成也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为了培养孩子们可贵的公益心和责任心,学校专门和各个居委会取得联系,让他们帮助了解孩子们参与实践的情况,并开展“最佳楼道小主人”和“优秀楼道小主人”的评比活动。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得到了楼道居民们的大力夸赞和支持,很多大人和孩子们一起参与了此项活动,这是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
总之,开展生态德育必须以学校为主渠道,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生态德育浸润学生的童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和保护生态的热情,并积极开拓校外阵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公民,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这也是小学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1]黄宇,田青.学校中的环境教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杨鲜兰 .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