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7-02-25 22:03王印华张晓芳赵君彦
关键词:经管类经济学教学效果

路 剑,王印华,张晓芳,赵君彦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非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路 剑,王印华,张晓芳,赵君彦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缺乏适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增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适用教材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式教学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42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专业结构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质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宽广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人文修养。因此,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所在教学团队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形式,对河北农业大学非经管类的10个专业600名学生的“经济学”课堂授课、教材选用、学生听课、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走访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专业相关教师,总结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最后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一、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状况调研

(一)学习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非经管类的本科生大约70%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学”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能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对将来步入现实经济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20%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有用。1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无所谓。

(二)教材选用

非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学”教学中,一般选用《简明西方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材,河北农业大学选用了专门针对非经管类本科生编写的《简明西方经济学》教材,该教材侧重于最基础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现实运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授课方法

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48学时,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讲授的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课下作业为主,缺少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成绩评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试时对于“经济学”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两周前搞突击、死记硬背,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养。

第一种称为“放电迁移模型”,核心是放电,即先分析微粒放电,放电后再分析离子迁移。具体步骤为:①分析溶液中还原性、氧化性的微粒;②电源正极相当于强氧化剂,还原性微粒在阳极上被氧化,电源负极相当于是强还原剂,氧化性微粒在阴极上被还原;③放电后使溶液中电荷不平衡,导致离子发生迁移。

(四)教学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90%的非经管类学生由于对于传统经济学知识较为陌生,认为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尽管老师在授课时尽可能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简化分析,学生仍旧感觉公式复杂、概念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太多,授课进度稍快,对课程整体理论体系框架难以掌握。

(五)学生们的开课建议

对“经济学”课程开设建议归纳如下:一是强调“经济学”知识对于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联系该专业就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多加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有用性;二是建议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讲述方式,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一起互动,鼓励参与式学习;三是建议精简授课内容,尽可能少些公式推导,降低专业性和理论性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材缺乏适用性

在缺乏专门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教材的情况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管类专业对“经济学”的教学采用了基本上与经管类专业一样的教材[1],任课老师一般选用“经济学”课程中最简单的教材,忽略了传统教材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编写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的不够紧密,很多章节还穿插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与图形。学生学完“经济学”课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国家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这便强化了学生学习无用的想法。而且,传统“经济学”教材中有一些理论公式是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无疑会增加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降低。

(二)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课程被认为是纯粹的基础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很少主动去了解和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中,模型和公式所用到的经济术语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经管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有抵触心理,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含义[2],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师生很难在课堂上互动,偶有案例教学或教师提问也基本是要求学生复读老师讲授的理论内容。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学生的参与度低

“经济学”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师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偏重于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形成教学双方都感到困惑的难题。经济学是一门集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较多。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图形、公式、数学推导部分难以接受,尤其是难以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为此,学生们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和现实应用。另外,由于开课的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低,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了解较少、理解比较肤浅,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参与度低,也制约着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首先,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其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3],而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明白政府各种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以达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满足其对社会发展的需要[5]。

其次,一定要把“经济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脱离实际工作和生活而学习的经济理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需要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经济学原理与现实经济生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的联系,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删除那些理论性过强、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等内容,从而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单纯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顶多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学生参与不进来,参与的少,教学主体“学”的不好,教学效果必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好了,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二)精心编写适用教材

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应定位于培养经济学的思维、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突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的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领域。

教材的编写应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经济学”各层次的教学。首要问题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论推演为主的教材写作模式,采用在理论简明介绍的基础上侧重实例分析,突出理论运用,强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经济学范畴的理论解释和实例分析,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简单归纳,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点的重新组合,主要内容可以设计成包括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营销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财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适合学生使用的参考书以及习题集等。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展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相对前沿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学方法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求能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热情。

建议灵活运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教学法,该方法的理念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着创新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直觉的培养”,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学者讲座后回答专业人士提问的形式,学生问题多数有见地,也很尖锐。二是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贯穿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主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与课程内容、学生专业联系密切且生动活泼的小品和案例,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现实生活得到有机结合。三是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期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观点,勇于做出自我判断[6]。

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大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规范的表达习惯。四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超越课堂传授的局限,鼓励他们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释或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宋振平.高校非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28):102-103.

[2] 王阳.经济学教学问题之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23-125.

[3] 李俊慧.经济学的教学发生什么事了[A].范家骧.经济学家茶座(总第四十三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89-93.

[4] 林素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4-66.

[5] 方鸿.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3):32-34.

[6] 赵瑞琴,杨海芬,王建中.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TT”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2):17-19.

(编辑:杨建肖)

2016-12-23

河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创新创业导向下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编号:GH171064);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类课程排课体系的流程控制与优化研究(编号:2015JM02)。

路 剑(1968-),男,河北平乡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流通。

G642.3

A

1008-6927(2017)02-0072-03

猜你喜欢
经管类经济学教学效果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经济学的优雅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