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南乡土特色“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改革

2017-07-12 13:46康红涛郑素兰
关键词:园林建筑土楼闽南

康红涛,郑素兰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基于闽南乡土特色“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改革

康红涛,郑素兰

(闽南师范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园林建筑设计”在风景园林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内容从“园林中的建筑”逐渐转变为对建筑本质的讨论。“园林建筑设计”立足于闽南乡土景观,通过讲授—体验—实践3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调查与实践中,理解建筑、体验建筑、学习建筑。通过对闽南乡土景观的研究,打破各课程之间的界限,整合地方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并结合时代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风景园林;园林建筑设计;闽南乡土景观;教学改革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40

近十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蔓延不仅占据大量土地,而且对乡土景观也是极大威胁。千城一面之后,极具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也出现趋同。王澍先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唯一的建筑体系就是景观建筑体系。但在一味追求城镇化、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背景中,这个曾经覆盖中国、延续千年的建筑体系已完全崩溃[1]。因此,乡土景观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风景园林学探索的理论和实践热点[2]。立足于本土景观文化的设计创新不仅成为风景园林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根本需求。

园林建筑具有文化欣赏、游览休憩的功能,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比其它的建筑类型,它更具有灵活性、文化性和艺术性[3]。2011年,风景园林学专业被列入一级学科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2013年版)》[4]“规定园林建筑设计”为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并能运用建筑设计方法从事小型园林建筑设计,同时,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更加相互依赖、紧密融合和促进。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是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着力于解决“功能、空间、形式及场地”等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构成和图形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引导课程之一,仅次于“园林设计”而位于风景园林专业整体教学环节的基础位置[5]。结合风景园林专业发展需求及地方教学资源,我校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试引入闽南乡土景观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一、乡土建筑教学的演变及现状

(一)建筑学专业的乡土建筑教学

我国的现代建筑教育大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中国固有式”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演变。这个时期主要侧重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官方建筑(如宫殿)屋顶、装饰细部等外在形式上的引用。上世纪60、70年代转向对传统园林、乡土建筑(如民居)的学习和借鉴并逐步形成了地方主义。与此同时,世界现代建筑思潮也从与传统决裂的现代主义转向强调地方文脉、地域特色、场所精神的后现代主义。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的同时发展,推动并促进了建筑创作的丰富多彩。建筑学教育也更强调建筑与文化、生态环境和人类精神需求相协调。目前,国内各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大都开设了反映地方特色资源的乡土建筑、区域建筑课程,对乡土建筑的教学也逐渐从对传统建筑的测绘转向把乡土建筑看成动态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空间,通过传统测绘、实地写生、样品采集、声像采集及模型再现等手段深入了解乡土建筑的空间魅力和艺术特色[6]。对乡土建筑认知及实践不仅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帮助学生理解人和社会、自然等相关要素的密切关系,而且在设计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建筑与环境、文脉、生态等要素相协调,自觉结合地域气候、地形、日照等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以及地方材料等艺术风格,能自觉地把这些因素应用到建筑设计中[7]。

(二)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

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系造园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诞生,这也是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创办较早的风景园林专业之一[8]。当时,造园组的教师就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园艺学和建筑学课程的融合,建筑课中园林古建技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9]。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侧重于亭廊组合、小卖部、水榭、游船码头、茶室等这些直观的服务于公园环境的建筑形式。近年来,风景园林学在人居环境、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各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结合国内外建筑学中人文思想的引入[10],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逐渐注重对建筑本质的阐述,训练对设计所面对的诸如场地、空间、材料、功能等要素的理解与彼此互动所带来问题的处理,培养学生对空间设计的把握、建筑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理解;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建筑与风景园林的相关知识,强调以场地作为统一因素,建筑及其室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即“设计结合自然”[11]。在课程体系方面,各院校园林专业已相继增设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等课程,传统建筑的教学从官式建筑扩展到乡土建筑、从建筑单体到聚落等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12],课程设计选题涉及空间、材料、功能、人的行为、结构与构造等建筑类型和遗产保护、废弃工厂改造等较为抽象的课题。

二、闽南乡土景观资源及美学价值

乡土建筑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而且与四周自然环境紧密融合,既有物质文化,又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13]。乡土景观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不但在历史层面上代表着我们的血缘、包含着每个人的梦想的文化共享,而且在既多元化又无所不在的细节中进行显现。

闽南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价值。闽南乡土景观不仅受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海洋文化、伊斯兰等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乡土建筑具有严谨、丰富的布局,适应地方气候的空间形式、独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等鲜明特点。闽南乡土景观资源丰富,不仅有漳州、泉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14]。此外,九侯山、灵通岩、云洞岩、清源山等风景名胜不仅包含了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有深厚的人文、宗教景观,是历代名人志士如黄道周、朱熹、王阳明、弘一法师等活动的重要场地。大量土楼、围屋、古厝、城堡、海港、关隘及庙宇等诸多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样式,构筑了闽南各式各样的村落布局。近代以来,闽南建筑出现融合南洋、欧美风格的骑楼、番仔楼等建筑式样和历史街区。同时,闽南乡土建筑、乡土景观也伴随着闽南人漂洋过海,广泛影响了我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三、闽南乡土特色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中指出,风景园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园林与景观设计;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与艺术、环境行为与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包括现代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传统园林建筑测绘、设计与营造。闽南乡土景观中丰富的建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学习和认知建筑、环境的机会。通过在授课过程中引入闽南乡土景观,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建筑的综合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建筑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体验、学习建筑从观察身边的建筑开始,由近及远,努力寻找与挖掘建筑元素与文化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闽南乡土景观文化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学生通过对闽南乡土景观的调查与体验,感知传统的素养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15]。

园林建筑设计不仅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而且还关注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园林建筑设计可以结合风景园林遗产与保护、景观小品、环境行为与心理学、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相关课程,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界限。而历史与艺术又是建筑之两大核心,因此,建立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园林专业需要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入手,以此为核心综合校内闽南文化研究的优秀资源,构建强有力的教学体系。“园林建筑设计”可以根据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以闽南建筑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立足点,从村落布局、城市空间、风景名胜等领域中研究乡土景观特色,并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漳州生态城市建设等社会背景,梳理并研究闽南乡土景观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闽南乡土特色的园林建筑教学体系与实践

立足于闽南乡土景观、彰显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以“学习-调查-设计”的形式,加强学生现场感受建筑空间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历史与艺术”是设计的两大基石的基本理念。即在学习中思考-在调查中学习-在设计中应用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设计服务对象、观察设计本体的能力,不断提升设计表达能力。

具体步骤分为教学、体验与实践、研究3个层次。

(一)教学层

通过收集、整理独具特色的闽南乡土景观,结合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适时讲授。

比如介绍、分析与土楼相关的案例。闽南地区的土楼以其独特造型及群体组合而驰名中外[16]。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结合风土建筑的谱系介绍福建土楼的造型、分布、聚居特点、发展演变历史等内容[17]。同时,引入桥上书屋、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宿舍两座与土楼相关的现代建筑。桥上书屋位于漳州市平和县下石村的两座土楼之间的小河上(图1)。河上架桥,桥上建一间图书馆以及两间教室。建筑两端设有平台,课余时间既能满足学生娱乐、交流,也是村民日常休息、交流的场所。它既满足了教学、学习的基本功能,又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休息、交流等功能,把两座土楼的居民通过一座建筑集聚起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生宿舍是以土楼为设计灵感的圆形建筑(图2),进入建筑内部空地为学生的公共空间,着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图3)。通过讲解土楼的相关知识,引入两个与土楼有关的现代建筑并比较二者的设计手法的异与同,以及建筑形式对设计理念的融合,最终启发学生思考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性的光辉。此外,引入学生更为熟悉的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案例,根据自身的使用体会,分析这座模拟土楼的大型公共建筑在设计中的得与失。通过3座与土楼有关建筑的学习,及亲身体会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建筑功能与造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图1 连接两座土楼的桥上书屋(图片来源:百度网络)

图2 借鉴土楼外形的大学宿舍(图片来源:百度网络)

图3 宿舍中庭的交流空间(图片来源:百度网络)

(二)体验与实践层

建筑体验与建筑设计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重中之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安藤忠雄无不是通过大量现场走访、调查来获得对建筑的深刻认识。汉宝德认为建筑是文化的具体反映,传统是文化生命的一部分,不能用局外者的身份要求延续,要使内在的文化生命继续存在下去。长期以来,人们把乡土建筑当作一种固态不变的存在。事实上,乡土建筑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是与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的、生活中的场所。对乡土建筑的体验应带着自我意识去观察、认知物象,并最终完成对物象客体带有主观性的“再呈现”。结合园林建筑设计内容开展实地调查,调查为记录、测绘场地、局部绘制、现场感受、与使用者交谈等。结合专业课堂的讲授内容,学生选择对闽南地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街区、村落、私家园林、传统建筑等,进行现场调查、测绘、记录、体验和分析,并与使用者进行深入交谈,以了解所调查场所的历史、现状和优缺点,通过亲临现场体验传统建筑、空间氛围以及所见所闻发现乡土景观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对闽南乡土景观在现代化发展中所面临的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根据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闽南乡土景观特色进行设计。

在对闽南乡土景观的调查与体验中,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及思考乡土建筑、乡土景观的历史价值、艺术特色,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结合“园林建筑设计”对闽南乡土建筑讲授的知识及学生的实地调查,在学习、体验、调查闽南乡土建筑与乡土景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选取100 m2的场地进行小型园林建筑(茶室、小卖部等)设计,并在方案中突出闽南乡土建筑特征、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熟悉的场地和建筑环境保证学生随时到现场观察和分析场地条件,并通过对场地的调研和分析完成调研报告并作为设计主要依据。在尽可能保证设计条件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闽南乡土特色的建筑材料、建筑样式等元素,培养他们设计结合环境、设计结合地域等方面的能力,并使其获取建筑设计的基本逻辑和真实体验。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与体验,在设计作品的造型、空间布局、材料、细部装饰等方面,结合土楼、大厝、骑楼等建筑样式,通过设计实践更深一步认识到园林建筑学中的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三)研究层

闽南乡土景观资源丰富,但是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景观在城镇化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其根本症结是对传承和保护的对象缺少清晰的认识,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在理论上有前瞻性,在实践中又切实可行的研究和应用途径。目前,结合校内闽南文化研究的地域优势,闽南师范大学园林专业对闽南乡土景观的研究分为3个方面:首先,结合国内对山水城市研究的关注对泉州府、漳州府的城市空间演变、布局等展开研究,着重梳理和研究泉州、漳州府及各县城的山水城市布局特色和地方八景、城市与周边历史名胜的相互关系;其次,闽南城市、村落等均与水系产生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泉州东湖、漳州西湖、漳浦西湖、各风景名胜水景、村落水系研究闽南乡土景观中理水特色;最后,开展寺庙、书院、村落等专题类研究,同时开展与台湾、海南等具有历史渊源的地区乡土景观的比较研究。

五、结语

通过对闽南乡土景观的讲授,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功能、历史、社会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通过对历史街区、古城、村落等闽南乡土景观的调查与体验,切实感受建筑的历史与社会价值;通过课程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运用乡土景观元素,注重场地的地域特征。目前,园林专业师资不足导致教师不得不各自为战的教学现状,虽然练就了各个教师应对教学工作的能力,但是师师之间交流减少,限制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该教学体系还需主要解决和突出以下问题的特色。

1.打破各个课程各自为战的现状,把相关课程纳入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中,提供教学交流和课程共建的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内容互补。其成果最终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供师生广泛使用或学习。

2.闽南乡土景观引入“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彰显园林专业的地方特色,还能培养学生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如何设计,在设计中融入历史与艺术的思维习惯。同时,开展闽南乡土景观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结合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的优势,打破专业之间的局限,使园林专业融入学校闽南文化研究的大氛围中,并结合时代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1] 赵磊.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我们: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J].城市空间设计,2012(2):104-105.

[2] 王向荣.自然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国土景观多样性[J].中国园林,2016(9):33-42.

[3] 孟兆祯.园衍[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

[4]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董璁.关于园林专业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8(9):64-67.

[6] 何崴,周宇舫.从客观测绘到主观再现——关于乡土建筑的认知方法与当代性思考[J].建筑学报,2013(12):54-58.

[7] 阎波,邓蜀阳,谭文勇.中国地域建筑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6.

[8] 林广思.北林风景园林学科创办及发展[J].风景园林,2012(4):51-54.

[9] 郦大方,王朋.北林园林学院建筑类课程教学回顾与展望[J].风景园林,2012(4):69-71.

[10] 戴秋思.建筑学专业人文课程教学探讨——以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11-15.

[11] 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05(12):66-68.

[12] 邱冰,王浩,赵兵.基于“链式理论”的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体系建构——以南京林业大学主导的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为实证对象[J].中国园林,2015(11):44-49.

[13] 楼庆西.乡土景观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4] 戴志坚.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5] 安藤忠雄(日),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木,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6] 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7] 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编辑:刘伟霄)

2017-01-04

闽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合闽南乡土景观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编号:JG201534);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数字景观的建立与应用”。

康红涛(198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闽南乡土景观与园林建筑设计。

G642.0

A

1008-6927(2017)02-0063-05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土楼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闽南,闽南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土楼夜景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