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调查活动”的评价设计与反思

2017-02-25 21:26沈治仁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0期
关键词:小林史料历史

■沈治仁

初中“历史调查活动”的评价设计与反思

■沈治仁

【背景介绍】

“旅行与梦想”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之一。我们组织七年级学生每周五下午外出参观南京的历史文化景点,作为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阅历。作为课程负责人之一,我带领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了整个课程。下面,我结合某次活动出发前的准备情况,谈谈初中“历史调查活动”是如何进行评价设计的。

【案例描述】

“各组长清点人数。都到齐了吧?”我环视了一下班级,只见几乎每个学生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期待。

“检查一下‘装备’:手机或相机、笔记本、黑笔。有没有?”

“有!有!”一些学生已经兴奋地拿出手机把玩起来,还有一些学生从书包里掏出本子,高高地挥舞着,更有甚者,已经背起了书包准备出发……

眼看时机成熟,我清了清嗓子:“把书包放下,把笔记本拿出来,我们聊聊。”

“为什么?”“老师,我们不走了吗?”……学生们疑惑地问道。

我安抚着大家躁动的情绪:“还有时间。出发前,我们先聊聊。你们是否明白了我们这次的调查任务?”

“去南京博物院啊!老师你昨天已经‘预告’了。”小邓组长一边翻笔记本一边回答,“要求我们‘观察史前时期的文物,并结合参考资料,说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

“是的,你们准备怎么‘调查’呢?”我趁热打铁问大家。

“拍点照嘛!这个又不难!”小林同学插话道,语气中充满着不屑。

“你们拍完了照片,就能‘说出’史前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吗?”我反问道。只见小林同学把头低了下去,不准备继续回答我的问题。

“我把旁边的文字说明拍下来,回家查查看是干什么用的……”郝同学在下面小声地嘀咕着,生怕自己说错了。

“很好啊!你们组准备怎么展示呢?”也许是“展示”这个词触动了郝同学敏感的神经,他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要不然……要不然……我……我们组写篇‘小作文’吧,告诉你这些文物是干什么用的……”郝同学声音极小,看得出他非常害羞。

“NO!NO!NO!”他的同桌小陈组长一边摇头,一边用胳膊肘捅他,“我们小组不写‘小作文’……太难了,我不会写!要不,我们弄个PPT吧,配点文字,上课时说给大家听。”听小陈组长这么一说,郝同学急得直拉他的衣袖,还不停地朝他挤眼睛。小陈组长甩开同桌,大声说:“你就负责做PPT,我来说!”

“你们不写,我来写!”见郝同学犹豫不决,小林同学大声说道。

我点点头,赞赏小林同学的迎难而上。“那么,你准备怎么查资料呢?”

“百度!知乎!搜狗……”小林同学摇头晃脑地报了一大串搜索网站和论坛的名字,其他学生哄笑起来。

我追问小林同学:“你能确保百度上的内容都是真的吗?”他先是一怔,然后尴尬地摇了摇头。“但是,有些网站上的内容的真实性就很高,比如今天我们要去的南京博物院的官方网站。”我接着说道。小林同学恍然大悟似的用力点了点头:“我用百度去查这类网站的网址,然后一个个点进去看看。”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用力点了点头,表示对他的肯定。

“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个问题。”刚才一直在翻笔记本的小邓组长举起了手,“我们想照着文物做模型,演示一下‘史前人类是怎么生活的’。”我眼前一亮,这个提议出乎我的预料。小邓组长补充道:“但是,我们做模型和他们做PPT,得分一样吗?”

小邓组长的问题非常尖锐,以至于我半分钟都没有说出一句话。直到所有学生都投来期待的目光,我才缓缓开腔:“不管用什么方式进行展示,都可以得分。而且,得分多少取决于你们自己——大家要为自己的表现打分。”

“耶——!”全班爆发出了欢呼。

“当然,自评只占总得分的1/4。”我停顿了一下,“同组的伙伴也要为你的表现打分,同样占总得分的1/4;下节课各组进行成果汇报的时候,小组之间的互评也占总得分的1/4——不论大家用什么形式展示成果,请一定要把今天拍的照片呈现出来,作为你们汇报的证据。我会根据证据与成果的匹配程度,为大家打最后1/4的分数。上述每项各25分,总分100分。明白了吗?”

“明——白——了!”

“好的!出发!”

【案例反思】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中,“参观”“访问”“调查”等教学活动形式被反复提及。我校的“旅行与梦想”课程正好为“历史调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始终是课程实施的难点。

一、评价目标:基于“史料实证”的素养提升

本次活动出发前,我要求全班学生回顾调查的主题:“观察史前时期的文物”,由此确定了“历史调查活动”的首要评价目标——“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1.“搜集并辨别史料”是“史料实证”的基本要素。

“二重证据法”是历史学习的传统方法,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观察文物并“拍照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地下之新材料”有直观的认识,才有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而在说明评价反馈方式的时候,我强调把照片作为“汇报的证据”,也是出于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目的。

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往往无法辨别其真伪和价值,正如小林同学喜欢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上寻找资料一样。因此,我点拨小林同学去可靠的网站上搜集资料,以确保资料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基本条件。

2.“做出说明”是“史料实证”素养提升的表现。

基于史料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进行“历史调查”的主要目的。对历史叙述的解释,需要学生具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因此,出发前,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说出史前时期人类生活的情况——只有基于“文物照片”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才算是发挥了史料的“证据”作用。这也是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必由之路。

二、评价方法:基于“智能倾向”的自主选择

在案例中,我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调查成果,结果,他们给出了“小作文”“上课‘说一说’”“做模型”等多种建议。学生的表现正说明了评价方法既可以是多样的,更可以是自主选择的。

1.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的“多元化原则”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最佳水平,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得成功。所以,我提出“不管用什么方式进行展示,都可以得分”——在评分上不做任何导向,将多种评价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2.“智能倾向”的差异性决定了自主选择评价方法的必然性。

案例中,有的学生认为写小作文太难,有的则认为挺简单;有的学生选择“口头汇报”,有的则选择“历史制作”——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学习偏好的不同,更反映出同一年龄段不同学生智力发展倾向的差异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大部分智力测验手段严重地偏向两种智能,即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而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评估,如“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编辑小报”“动手制作”“模拟表现”等,则可以适应“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内省智能”等智能倾向的差异性。上述案例中,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比较容易的”评价方法,且最终我也支持各种评价方法可以同样得分,因为,自己选择的评价方法,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三、评价反馈:基于“多元主体”的表现评价

上述案例中,有学生问“怎么评分”,这其实涉及评价的反馈方式问题。我提出了“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各占1/4的赋分原则。平心而论,当时我并没有刻意这样设计,但是,事后学生们的反应却是积极的,其原因在于:

1.多元的主体有助于评价学生进行积极意义建构的过程。

随着“教—学—评”一体的原则愈发深入人心,“评价”的“权力”也不再被教师所垄断。在调查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实时跟随学生,为了评价学习的过程,既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态度、策略、方法、效果”等进行评价,也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共同分析和判断学习状态,从而推动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因此,上述案例中的“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际互评”赋分均相同,旨在引导学生不仅关注“老师怎么评价我”,更关注“我怎么评价自己”“同学们怎么评价我”。

2.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

在说明反馈方法时,我并没有对“评价指标”做太多的说明,只是要求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及展示的成果。这是因为,表现性评价是形成性的,只有通过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才能了解其“所知”和“所能”。调查活动的过程无法量化,作为成果的“模型制作”“PPT汇报”等学习结果也难以量化评价,所以,偏向于质性描述的表现性评价才会贯穿整个评价活动的始终。

“出发前聊聊”,这是我对“调查活动”评价设计的积极尝试。但是,对于诸如“评价标准的描述”“评价过程的引导”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相信随着“旅行与梦想”课程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调查活动”的评价设计可以愈发完善。

[1]张克州,何成刚.基于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以“秦文化与秦的兴亡”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6(4).

[2]张汉林.借鉴与探索: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学业评价[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10).

[3]崔允漷,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教务主任)

猜你喜欢
小林史料历史
我想跟小林一样——读《大林和小林》有感
为梦孤独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