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小烨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
从交流分享环节看角色游戏
——论小班角色游戏交流分享环节的价值与策略
文/吕小烨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
交流分享是角色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幼、师幼间交流游戏经验,分享游戏感受的平台。
本文从角色游戏交流分享环节的价值、对交流分享环节的认识误区和交流分享环节的实践策略等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提升小班角色游戏交流分享环节的时效性。我们认为 :教师唯有时刻站在孩子的视角,关注幼儿的需求,才能灵活、准确地把握住交流分享环节的核心要点和最佳方式,从而发挥交流分享环节的时效性,以支持幼儿快乐、自主、全面地发展。
交流分享是角色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幼、师幼间交流游戏经验,分享游戏感受的平台。通过交流分享环节,幼儿和教师共同回顾游戏的主要过程,并在讨论中获得新的经验,引发新的探索,尝试解决游戏中遗留的问题,不断提升游戏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幼儿要学习等待、倾听、表达和共享。由此可见,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环境不仅仅是支持幼儿游戏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更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角色游戏过程本身,对于游戏后的交流分享并不重视,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交流分享环节认识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误区一 :交流分享环节就是找到游戏中的“问题”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变成问题解决的过程,引导幼儿认识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今天游戏中谁和谁吵架了,或者“妈妈”游戏时没有照顾娃娃,本来该当“宝宝”的幼儿却抢着和爸爸做饭,等等。在这样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教”的目标,而不是幼儿“学”的意愿。最终解决的亦是教师眼中的“问题”,而不是幼儿的游戏需求。若我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倾听幼儿的想法,这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教师过度关注“问题”的交流分享环节,给幼儿思考和表达的空间都非常有限,对幼儿的发展支持必然也是极有限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幼儿园应该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视角与他们交流沟通,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了解他们对游戏的想法,这样才能了解并深入幼儿的游戏意图,从而支持幼儿的游戏,促进幼儿自主地发展。
误区二:交流分享环节就是引导幼儿总结角色游戏经验。
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教师习惯于引导幼儿在回顾游戏的过程中,着重总结梳理角色游戏的核心经验。例如,教师可能会问:“今天的游戏中谁扮演了妈妈,妈妈都做了……”然后逐一分析每个角色的扮演内容,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也许会得到很快的提升,然而幼儿在游戏中所涉及的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却无法在交流分享环节得到提升和梳理。
角色游戏是蕴涵多元教育价值的游戏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并支持幼儿借助游戏过程获得最广泛的发展,因此在交流分享环节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单一、片面地指向角色游戏核心能力的发展,而应整合地看待幼儿在游戏中的法制,在侧重核心的基础上关注幼儿多元、全面地发展。
提升交流分享环节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支持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实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首先应该端正视角,站在幼儿的角度关注幼儿的需要;分析幼儿的需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交流需要的分享方式,以充分发挥交流分享环节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一)端正视角,把握交流分享环节的关注要点
1. 关注幼儿的关注点,支持幼儿丰富游戏的内容。
幼儿的关注点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关注点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游戏意愿,从而支持幼儿下一阶段的游戏开展。
例如,在“蛋糕房”角色游戏中,几名幼儿都非常喜欢拿一个月饼盒当做电话互相打电话要东西,老师捕捉到了幼儿的这一关注点,在交流分享环节和幼儿共同讨论这一游戏情节:
教师:“你们刚才都拿着这个盒子,是在干什么?”
幼儿A:“这个我拿它当电话。”
幼儿B:“我也是,我们在那它打电话。”
教师:“哦,是这样,那你们都在电话里说了什么?聊天吗?”
幼儿B:“我们没有聊天,我在工作,我要给他们送东西。”
幼儿A:“对,我们要什么,打电话给他他就送过来。”
教师:“哇,这是你的工作呀,那你是个专门送东西的公司吗?”
幼儿B:“对!”
教师:“这样的公司有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幼儿C:“我知道,是快递公司。”
接下来几天的游戏中,幼儿开始不断丰富快递公司的游戏,许多幼儿加入了“打电话”“送快递”的游戏中,幼儿间的交流和交往不断丰富。
又如,在“小小度假村”游戏形成之前,幼儿娃娃家游戏时常常会用小车推着宝宝去各个区域“春游”,一段时间里“春游”成了娃娃家固定的游戏情节,教师抓住幼儿的这一关注点,在交流分享环节与幼儿讨论。教师首先针对“春游”游戏情景了解了幼儿今天的游戏内容和想法,随后将问题迁移到幼儿生活中,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发幼儿的思考。
教师:“平时和爸爸妈妈春游都会带些什么?去哪些地方呢?”
幼儿D:“我们会带相机和水果。”
幼儿B:“我们会去游乐场。”
幼儿C:“还有度假村。”
幼儿D:“我们也去过度假村,在那里还能支帐篷。”
教师:“马上就要到清明假期了,许多小朋友们都要和家人出游,可以留意和爸爸妈妈去春游的时候都带些什么,都去哪里玩游戏?”
假期回来后教师在全班开展讨论春游的话题,在幼儿提议下班级在已有娃娃家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小小度假村”春游野餐区,幼儿将春游的经验在游戏中充分地发挥,丰富并创新了游戏的情节,也促进了幼儿间的角色交往。
由此可见,关注幼儿的关注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及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提供适宜的支持以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2. 关注幼儿的忽略点,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总会有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可能是随手摆弄一件玩具,也可能是随后扔下一个纸片,幼儿的无意识行为并不一定都有价值,但在幼儿忽略掉的部分里总会有一些情境蕴含着教育契机,是教师所应该关注和捕捉的。
例如,在“小小度假村”游戏中,“爸爸”“妈妈”带着娃娃一起去野餐,过程中幼儿很投入地品尝各种“美食”,在享用以后他们很自然地就把盘子和食物留在的原地,带着宝宝回家了,直到收玩具时也没有理会在野餐区垫子上散乱的餐具和食物。教师关注到了幼儿忽略的这个细节,将角色游戏的分享环节迁移到了野餐区开展,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今天的野餐区有什么变化,并引导幼儿回顾游戏的过程,与幼儿回归到游戏情节共同讨论“一家三口野餐以后应该如何处理餐具和食物”,幼儿关注到了之前忽略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了正确的做法,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将餐具与食物收拾好,幼儿在讨论的基础上,向全班小朋友提出了做文明小游客的倡议。
又如,在“蛋糕房”游戏的“叫快递”情节中,幼儿在反复打电话催促蛋糕房送餐的过程中,个别幼儿会模仿成人表达消极情绪,“你做好了吗?如果还没有就别送了,我不要了,你太慢”。教师观察到:这样的表述在该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反复出现,幼儿本人并没有在意,做蛋糕的幼儿虽然表现出着急和无奈,但幼儿间也没有发生冲突,大家都在游戏情境中十分投入地游戏。为了保障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没有当时介入,但关注到这样的表达方式会给幼儿的同伴交往带来障碍,为了引导幼儿学会管理情绪,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交流分享环节拿出了活动的录像片段和幼儿共同观看这一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分别让叫快递的幼儿和做蛋糕的幼儿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情感的分享为幼儿间相互理解搭建平台。随后,大家共同讨论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大家共同商讨出了几句礼貌询问的交流用语,解决了问题。此外,角色区的小朋友还将蛋糕店供不应求的困惑与全班小朋友分享,向全班征求好办法,共同解决角色游戏区遇到的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中,幼儿不仅丰富了游戏经验,同时习得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教师只有抱着促进幼儿长远发展的观念才能关注到游戏过程中的教育细节,充分发挥交流分享环境的价值,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3. 关注幼儿的冲突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极力模仿自己所熟悉的成人,再现熟悉的社会生活,然而由于自我中心的特点和交往经验的有限,同伴冲突时常发生,角色游戏中的冲突是幼儿成长的契机,其过程主要指向两方面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和问题解决,这两项能力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冲突点以及尝试解决的过程,然而介入梳理太过主导,很可能影响到幼儿的自主交往和问题解决思路,因此在交流分享环节和幼儿共同梳理和总结冲突的发生、经过、协商、解决一系列过程,有助于帮助幼儿丰富社会情感,梳理同伴交往和问题解决的经验。
4. 关注幼儿的闪光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所谓幼儿的闪光点,即是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展现出能力发展、良好习惯、优秀品德等成长点,抓住幼儿这样的成长点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努力,同时对于整个班级也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角色游戏的交流分享环节将幼儿的闪光点与同伴分享,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例如,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扮演爸爸的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围裙掉了,他尝试了几次自己系上围裙,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手背在后面系扣子还是相当有难度的,这时候扮演宝宝的幼儿来到他身边说:”爸爸你别动,我来帮你吧!”爸爸对宝宝说:“谢谢你!”宝宝说:“不用客气,谁让我们是兄弟呢!”
从表面上看,这个交往过程中两名幼儿脱离了角色,没有坚持角色性交往,但这都不是孩子们关注的问题。当老师将捕捉到的这段情景录像播放给全班小朋友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开心,老师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他帮助了他,他们是朋友;有的说:看到他叫他兄弟,他们很开心。老师又问:“你们看到他们这样有什么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很开心,很感动,他们是好朋友……通过孩子们稚嫩真实的表达,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为自己的同伴感到骄傲,并且也期待有那样的朋友。小小的片段能够传递无限的正能量,在交流分享环节关注幼儿的闪光点,能够促进有益经验和良好品德的传递,让正能量的影响最大化。
(二)分析需求,选择交流分享环节的恰当方式
1. 灵活分组: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分享空间。
在传统班级分享环节中,教师会根据各个区情况再重点选择一两名幼儿来分享自己在区域中的成果和经验。由于角色游戏的过程性较强,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都很有限,因此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游戏感受和发现,也很难引起其他区域的共鸣。
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考虑灵活选择分享方式,变集体分享为区域或小组分享,以满足幼儿对交流分享的需求。分组主要可以有两种形式: (1)相邻区域幼儿合成一个小组。几个有游戏合作的区域成为一个小组,全班共分成2-3个小组。教师需要关注到各个区域的主要游戏过程,同时关注本组内的每名幼儿的需求。例如,小班的娃娃家经常和建筑区的幼儿共同游戏或者和泥工区的幼儿共用材料,彼此熟悉对方的游戏内容,因此可以分为一个小组,在交流分享的时候大家能够找到游戏的连接点,更有共鸣。
(2)每个区域幼儿自成一组。在同组幼儿充分表达分享的基础上,可以再进行大组交流,实现充分交流基础上的相互学习。几名教师需要流动关注几个区域幼儿的分享,引导幼儿抓住区域游戏中价值点,保障各大组分享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小班区域游戏结束音乐响起,孩子们不慌不忙地收完游戏材料,三名教师分别关注、娃娃家、建筑区和桌面游戏区的幼儿整理游戏材料,哪组整理好便由教师引导开始分享,不需要等待。在娃娃家中老师与每一名幼儿互动。
教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都扮演了谁?”
幼儿1:“我当了妈妈。”
幼儿2:“我当了姐姐。”
教师:“那宝贝你扮演了谁?”
幼儿3:“我是爸爸。”
教师:“今天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儿2:“宝宝过生日了。”
教师:“宝贝过生日,大家都做了什么事情?”
幼儿3:“我给她做了个蛋糕。”
幼儿2:“对,还吹蜡烛了。”
幼儿1:“吹了蜡烛,然后还唱了生日歌。”……
小组分享后,老师和所有孩子围坐在一起分享了桌面游戏和建筑区幼儿的作品。
这样的小组分享方式首先解决的是师幼比例和时间不足的问题,形成小组后教师可以关注到更多幼儿的需求,同时也给幼儿相对更充分的分享时间,此外考虑到了共同游戏的幼儿间的共性话题比较多,这样的分享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幼儿关注点不同导致的无法持续投入分享的问题。
2. 多媒体辅助:支持幼儿回顾关键游戏过程。
在角色游戏分享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两难的情景,教师抓住了幼儿游戏中的价值点并引导幼儿分享,但小班幼儿记忆时间较短,游戏的目的性较弱,角色游戏是过程性游戏,再加上内容比较零散等种种原因,导致幼儿不能完整地回顾重要的游戏过程,表达时也无法梳理出新的经验,使得分享内容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这时如果教师将自己的发现和梳理直接提出来分享,会让交流分享成为教师主导的活动,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时候可以考虑以多媒体设备辅助,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游戏的重要情境,以支持幼儿回顾。分别来看照片和视频的作用:
(1)照片记录方式。照片可以客观记录幼儿活动的场景,支持小班幼儿回顾重点情境,唤起幼儿对游戏过程的记忆,同时又为他们保留了自主回顾了思考的空间,幼儿能够根据照片记录的关键点回顾梳理自己的游戏过程。教师在出示照片时应根据幼儿回顾梳理的情况作出调整,逐渐减少照片出示的次数,增加照片出示的间隔长度,以支持幼儿的自主思考。
(2)视频记录方式。视频能够完整记录幼儿有价值的游戏情节,支持幼儿连续回顾自己游戏的行为,适宜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梳理和表达,同时也能够支持其他幼儿更好地理解,更加充分地实现分享游戏经验的目的。
照片和视频都客观地记录了幼儿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方法既能够引导幼儿更好地回顾和梳理,支持幼儿的层次清楚地表达,保证了幼儿分享环节的品质。同时照片和视频的客观性避免了教师分享的主观因素,让分享环境更加尊重幼儿自主表达分享的意愿,满足了幼儿在交流分享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要提升角色游戏交流分享环节的时效性,教师应时刻把握幼儿的需要,让交流分享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最终回归幼儿生活,这样的交流分享环节本身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服务于幼儿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丰富而重大,交流分享儿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唯有时刻站在孩子的视角,才能灵活、准确地把握住交流分享环节的核心要点和最佳方式,从而发挥交流分享环节的时效性,以支持幼儿快乐、自主、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