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中学 杨春霞
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初中数学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大东中学 杨春霞
初中生还不具备足够的自制力,面对显得枯燥乏味的数学科学,学习会变得非常痛苦。兴趣是打开新知的大门,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数学自然而然就学好了,有了成功的体验,对这个科目也会产生信心,充满希望地去学好数学。兴趣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老师合理地引导,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在数学的学习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去思考。
自信;兴趣;成功体验;初中数学
数学的学习有三种特性:精确、严密、抽象。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深究起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甚广,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这样的联系,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往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受到表扬、取得成就时,就会对一个科目的学习充满信心,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数学是用理性的思维达到人类所不能触及的宇宙的根本和任何工具都不能达到的领地,是人类用理性的手指去触碰天上的星辰,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带领同学进入数学的大门,探索其中的神奇与奥妙。接下来,我将从兴趣、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对于数学学习的影响三个方面谈一谈初中数学的学习。
兴趣就像是化学中的催化剂一样,当学生对一门科目有了兴趣,在兴趣的砥砺下,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兴趣也将作为一个学生想要学好一门科目的前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一个厌烦数学学习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有很大的差别。喜欢的同学充满了动力,而且学习的过程是愉悦的,他们有坚持的动力和无限的热情,成绩往往也非常优秀,而厌烦的同学上数学课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在课堂上渲染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摆脱传统的严师形象,老师是可以和学生成为朋友的,要有师生平等的思想,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根据成绩划分优生和差生。有很多学生并非是厌倦数学,而是因为对老师态度的不适应而产生反感,在现在这个学生普遍早熟的时代,老师要多注意跟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耐心地给他们讲解。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长袖善舞,学生都是知识的接收者。现在,我们希望在更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推导数学公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数学的魅力更好地发散出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一定是先搞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把问题变得更加具象化。因此,提问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也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样的模式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让他们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转化成一种主动接纳、主动探索的状态。
1.循循善诱,由浅入深
问题的提问是非常有技巧的,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给同学们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根据他们的水平能力提出他们经过思考基本可以回答的问题,难度太大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问题则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地思索想象。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公式时,先放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对比图,让学生比照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适当地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终再由老师解惑。
2.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多媒体非常便利,把它运用到课堂中会非常有趣,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体验。
比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时,难以形象地表达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可以用视频播放圆锥放入水里检测溢出水的体积,对比圆柱的体积,视频更加直观,也更容易理解。新的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预习功课之后,通过对多媒体放映内容的理解,引发共鸣,深入思考。
传统的课堂往往是刻板的,缺乏互动,为了引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共鸣,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活动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每个人用量角器来测量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综合小组内每个人的测量结果,经过讨论和交流,在多组结果中寻找规律,这样就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结论了。这一过程以小组讨论为活动形式,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和思考想象的能力。数学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成绩的提高和解题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培养。
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快乐非常重要,而且是可执行的。在趣味中学习成长,是值得教育学者努力的方向,是值得我们共同探索的课程。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罗召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照本宣科[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
[3]崔琳.创建高效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