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学生处主任 齐 悦
之前很多次在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结束后总会有不少妈妈留下来交流,说她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扰,最主要的话题就是诉苦,诉苦的核心点就是:在带娃这件事情上,孩子他爸不给力,简直就是一个“猪队友”。
记得早在用飞信那个年代,我的签名就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听到许多妈妈都在埋怨身边的“猪队友”时,我不禁想:是不是妈妈在面对这位育儿搭档的时候,打开的方式是错的?
实战一:餐厅闯祸
爸爸带5岁的小雨在西餐厅吃饭,稍没留神,小雨离开餐桌跑去玩,不小心撞到服务员,服务员手中的餐食洒落一地。小雨知道自己闯了祸,大哭起来。如果你是小雨爸爸,你会怎么做?
现在有三个选项:
A.暴力镇压,“你再不听话,我抽你了啊”
B.跟工作人员道歉后,直接带小雨离开餐厅
C.当场跟他摆事实、讲道理,“餐厅是供大家就餐的,不是玩耍乱跑的,你这样会影响到身边吃饭的人。如果你专心吃饭,同样不想被别人打扰,对不对?而且乱跑会给工作人员带来麻烦,下次不许这样了,否则爸爸会惩罚你,再也不带你吃饭了”
你选哪一个?
选项A,指责或打骂孩子,不能真正让孩子意识到规则的意义,是错误的方式。
选项C,当场跟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因为这时他只会觉得尴尬,甚至愤怒,导致接下来的场面会继续失控,因此C是错的。
选项B是正确的做法。
如果场面已经很尴尬了,最好带着孩子离开,留在现场,会增加冲突。原地惩罚孩子,他会加重哭闹,家长更心烦生气。教育孩子,要找个安静的角落,心平气和再沟通。
如果你要教育孩子,给你三个建议:
(1)提前设定好期望值,并提醒他的行为;(2)在公共场合不要修正行为,直接离开;(3)早培养,从点滴基础做起。
在刚才的场景中,如果真实发生,你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答案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国瓷器。
吴军先生的《文明之光》这本书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中国的瓷器在古代可是抢手货,甚至当初有很多国家把皇宫里摆放大型的中国瓷器展示柜作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即便在元代,一个普通的青花瓷碗也要卖到30两银子。这源于当时的中国有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高岭土、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环境、上釉技术。但之后呢?现在的一流瓷器不再出产于中国,欧洲,甚至日本的制作工艺都要强过我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依靠科学技术和人才,比迷恋先发优势和倚仗资源更靠谱。
教育孩子的人才,没人会认为需要从外部引入吧?必须从家庭内部培养,这个人才就是爸爸和妈妈。
实战二:爸爸带娃
在很多家庭中,妈妈有时会抱怨爸爸不帮忙带孩子。其实可能是妈妈没有找到正确的“爸爸使用方法”。 请从下面的妈妈可能说过的话中,选出你认为对爸爸带娃有帮助的(多选):
A.爸爸陪孩子玩耍,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骑车,妈妈说:“快停下来,太危险了,孩子他爸,你胆子太大了”
B.孩子爸爸第一次给孩子换尿布,妈妈鼓励到:“表现不错啊,十项全能好爸爸”
C.妈妈要出门办事,临出门前耐心提醒了爸爸:“之前都是我帮宝宝准备饭,你记得下午给孩子吃饭,可千万别忘了”
D.妈妈看到爸爸跟孩子玩耍,忍不住说:“你整天跟孩子傻玩,不能教他点有用的吗?”
E.妈妈让爸爸去接孩子,提醒到:“孩子他爸,下午5点记得到阳光艺校天才班接孩子,他在那里学钢琴。接回家以后,盯着他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复习一次就好,我微信上也给你发了一遍,别忘了,加油!”
怎么样?选哪几个?我们先不急着揭晓答案,请你看完下面的文字,我想你会有答案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缺失的父亲+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失控的孩子。
这个情况的产生,的确有父亲的问题。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母亲。
现在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母亲的守门效应”。我听到一个妈妈说:“我守着孩子的门,不让她爸碰。因为总觉得他真的是太笨手笨脚了。把他培养成育儿好帮手,还不如我自己来更省心。”
从这话里能感觉到母亲的辛苦和操心,但问题是:你真的省心吗?
其实,培养爸爸和培养孩子是一个道理。
如果嫌他做得不到位,不给他机会锻炼,他参与得越来越少,最后不仅仅累坏了妈妈,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好。
大量研究表明:爸爸多参与带娃,对孩子的社会、行为、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都有积极影响。比如:爸爸的积极养育可以降低男孩子青春期的行为问题和女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业成就也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优势一:提高语言能力
爸爸带的孩子语言发展能力更好。科学家推测:因为妈妈倾向用“娃娃语”跟孩子说话,就是孩子能理解的话。爸爸喜欢用成人的语言跟孩子说话,同样的话,换了爸爸会直接说:“你来吃饭,然后去睡觉。”这样说话孩子一开始比较难理解,但同时逼得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猜测,最后掌握更复杂的句子和更多更难的词汇。所以父亲带出来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更强。爸爸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帮助甚至可以持续影响孩子未来在学校的表现。
我的女儿很喜欢和我玩“词语接龙”游戏,近一年,我惊喜地发现:她的词汇量一下子大了很多。这源于我平时和她的对话中没有刻意用她才能理解的语言(当然也不能太深,一般的通俗语言就好),遇到不懂的词语,她会问我:爸爸,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我就会用一个类似的词语替换一下。长久以往,她就练就了一套本领:大量词语之间的联结,这个词和那个词的等同或相近意义。
优势二:促进社交发展
研究发现:如果爸爸多跟子女进行有趣、有感情的互动,孩子在学校会更受欢迎。可能在这些互动中爸爸教会了孩子识别人的面部表情,孩子的共情能力也更高了。
我女儿喜欢和我玩游戏,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下棋。我很乐意和她一起玩,但有一点是约定好的,那就是游戏的规则。她和奶奶玩的时候会耍赖,但在我这里就不可以。比如玩飞行棋:我们会事先约定,如果几个棋子叠起来了,等会儿要吃掉的时候,是吃一个,还是全部吃掉,这个要说好。如果她耍赖,那就先把游戏停下来,回想一下之前约定的规则,确定了,然后继续。
其实,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通过游戏,孩子从爸爸这里学会了识别对方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反馈。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如果她总是藐视规则,总有一天她也会被藐视。
所以,对于妈妈来说,让爸爸多带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负担,还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利器。
母亲的“守门效应”苦不堪言,那你有没有想过,让自己从“守门员”转为“助攻手”呢?如果你期待这样的转型,请记住下面的三个要点:
要点一:尊重爸爸带孩子的方式
对于爸爸而言,要知道的是:不要把自己当成育儿帮手,要把自己当成育儿合伙人。
对于妈妈而言,要知道的是:给爸爸充分的自主权。爸爸他的育儿方式也许跟你不一样,却会有出乎意料的好处。
有的妈妈会说,爸爸带孩子实在太吓人了。比如:(1)动不动把孩子往空中一扔。 (惊吓原因:接不住怎么办?)(2)孩子自行车骑那么快也不管,还在旁边喊:“加油,再快点!”(惊吓原因:要是摔了怎么办?)
其实,这样给爸爸带出来的孩子,很可能胆子更大,运动能力更强。 孩子运动能力带来的好处很多,这方面爸爸确实有天生优势。
妈妈陪伴孩子时间长,更多是细心照料孩子,孩子觉得安全。爸爸是激励孩子,带领孩子去探索。这两类功能相辅相成。
我听到有的妈妈说:“孩子他爸这也叫带娃吗?他不就是整天跟娃玩吗?”其实,跟孩子玩也是带孩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孩子是通过玩来学习,来探索世界,来跟世界互动。
妈妈可能觉得让孩子取得一些有形的进步才比较有意义。比如:会背了一首唐诗,多弹了一段钢琴。但是爸爸跟孩子“瞎玩”,其实对孩子的发展一样重要。爸爸带孩子的方式可能跟你不一样,但是其实非常有他的道理。你不能因为自己习惯怎么带孩子,就不让爸爸用另外一种方式带孩子。
爸爸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他才爽。 他跟孩子打闹、玩耍、赛跑,这是他最高兴的事。如果你强迫他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孩子,那他会感到没有乐趣,那他自然不愿意再投入了。
所以,尊重爸爸带孩子的方式。让他能尽情享受到带孩子的欢乐,是让爸爸愿意带孩子的第一步。
有的妈妈一定会说:“话是很有道理。但有些事情还是得有标准,他做得不到位,难道也不能批评吗?”
这就涉及了第二个要点。
要点二:给爸爸成长的时间,多肯定,少批评
一位妈妈说:“我跟孩子他爸处事的标准完全不同。就拿收拾厨房这件事来说,我的标准是——锅碗瓢盆都洗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放在碗橱里,地上清扫得一尘不染。他的标准是什么呢?就一句话——把碗都放在水池里。”
做家务的标准差那么多,带娃的标准差别更大!
他带孩子去上钢琴课,回来后我问:“孩子今天课上得怎么样?”他说:“挺好,老师夸他有进步。”
我再问:“今天学会了什么新曲子?” “老师有没有指出他什么问题?” “有没有说有什么地方他还要回来再练?”
爸爸一听傻眼了。
因为在他的标准里——把孩子带去上钢琴课,又安全地带回来,任务完成。
爸爸认为——妈妈问的这些问题,那是老师和孩子自己要操心的事情。你要体谅爸爸,他不是消极怠工,而是真的觉得事情就这么简单。当然,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绝不是那么简单。
你也不必立刻生气,而是要看到:他愿意带孩子去上钢琴课,这个本身就值得表扬。如果你实在要他改进,那也要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你可以这么说:“你带孩子去上钢琴课真不错,比我带他去更高兴。”
你还可以这么说:“你跟孩子玩得好,孩子听你的,你下回多问问钢琴老师,咱孩子还有什么地方要注意,有什么地方要回来多练练的?你问肯定比我问强。”
妈妈要知道的一点是:
男性和女性在夫妻关系中最看重的地方不一样。女性最担心的是——男性的感情,他是不是爱我。男性最担心的是——女性的眼光,她是不是仰慕我。爸爸最受不了妈妈的批评,因为那是在攻击他的能力。
反过来——就好像妻子最爱听的是丈夫的甜言蜜语一样。爸爸最爱听妈妈的表扬。所以,你要用正面的态度来促进他的改变。
你下次只要看到他跟孩子在一起,多表扬他。
有的妈妈会问:“怎么表扬?我好像很久没有在带娃这件事情表扬过孩子的爸爸了。”好吧,下面的这些“例句”,可能会对你有所提示:
“看,宝宝和你玩得多开心”。 (激起爸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数学题还是爸爸分析得透彻”;“英语还是你发音标准”;“你指导孩子写作文特别有方法”(你看:语数英都给爸爸了……)
“你的知识面广,孩子就喜欢听你讲历史故事”。(连做完作业后的时间爸爸都介入了……)
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虚伪。要知道,现代爸爸基本都是在传统家庭下长大的,从小他自己的父母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爸爸能更多参与到育儿中来,确实也值得表扬。当然,你表扬之后,也可以趁机提出些适当的改进意见。这个时候,他特别能听得进去。
要点三:给爸爸清晰、具体的指令
如果爸爸本来有固定想法的,比如怎么跟孩子玩,你应该像第一条一样,尊重他的玩法。但是如果你对这件事有明确的期望,那你要明确地跟他说。我有个朋友,现在生了二宝,和老公之间的沟通特别有方法,举个例子。
她出门前,给爸爸交代午饭,很具体地说:“12点的时候吃辅食,刮四分之一个苹果,拌四分之一个蛋黄。然后冲半瓶奶粉,让宝宝躺下来喝。喝完给他个安慰奶嘴,让他睡觉。”
妈妈要知道的是——爸爸跟你的标准不一样。你如果只是很模糊地跟他说一下,很可能到最后他完成的样子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你觉得他是在糊弄差事,他还觉得特委屈。两个人的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有些爸爸比较好面子。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好意思问,只能靠自己摸索。你得事先直接告诉他,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好爸爸来。
好了,回到之前我们的“实战二:爸爸带娃”,你有答案了吗?
选项AD是错的。孩子妈妈开启了“母亲守门效应”,没有放手,给爸爸带娃的机会。
选项C是错的。爸爸带娃少缺乏经验,需要指导,妈妈要给到清晰、具体的指令。
选项BE是正确的。
记住下面三句话,这也是《好爸爸使用手册》的核心要点:(1)妈妈要尊重爸爸带孩子的方式,给他充分的自主权;(2)给爸爸成长的时间,多肯定,少批评;(3)妈妈要给爸爸清晰、具体的指令。
我的观点是:爸爸是不是能够带好娃,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它是一种期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