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

2017-02-25 02:32
关键词:传统节日仪式传统

林 慧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

林 慧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需要从完整性、创新、媒介和国家传播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仪式的重建就是对公共生活的重建。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仪式;恢复;重建;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认同。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一宗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当代面临着种种危机。其中之一就是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仪式正呈现一种碎片化。仪式的缺失是传统节日逐渐失去吸引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没有了仪式,节日也就失去了灵魂。而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正因此,在当代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对保护并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仪式的内涵与功能

仪式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节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以意义和价值。“仪式是一个包含丰富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实践的象征体系,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1]作为一种文化表现,仪式具有象征意义。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在《戏剧、田野与象征》一书中,提出了“社会剧”(Social drama)的概念,强调仪式的表演性和象征性。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中将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Cultural Performances)。这种文化表演具有象征意义。节日中的仪式,每年不断重复着既定的内容。其程式化的仪式表演,支撑着节日的有序进行,传递着社会和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仪式之所以具有象征意义是由其组成所决定。“任何节日的符号与仪式,都存在着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它们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内涵因素;二是体现这些精神文化内涵的符号与仪式的外在形式与物化的载体。”[2]在某种程度上,节日的庆祝就是一个使用节日象征符号,进行节日仪式的过程。仪式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文化认同的功能。德国学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认为,文化记忆的媒体可以分为文字类和仪式类两大部分。而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因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3]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仪式是民族集体意识的表达。而仪式的象征意义正是通过集体记忆的形式得到超越时空的传承。杜克海姆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节日仪式具有社会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唤醒集体意识里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节日,群体可以定期地重温这种关于自我和群体的情感。节日的仪式通过集体的庆祝方式,保证了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节日的仪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每个参与者都会被参与感、崇敬感所深深打动,并从内心深处萌生敬意和认同。通过仪式,不仅个体存在的文化意义得到确认,而且参与者由此获得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这正像19世纪一些理论家和政治家们所发现的那样,节日和仪式对建设国家和构建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价值。除此之外,仪式在使国家的权利合理化的同时,还可以整合人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说,仪式以民间集体狂欢的形式,“重新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关系,而当人们发现了自己的一种共同体礼仪,便会增强集体归属感,从而催生节日习俗的生机与活力。”[4]因此,作为一种公共文化,传统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休闲和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二 仪式重建的当代意义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比如在美国,圣诞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每年12月初在白宫举行的“国家圣诞树点灯仪式”。这一仪式始于192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卡尔文·柯立芝首次主持国家圣诞树点灯仪式,为了庆祝圣诞节并分享和平的信息。此后,这一仪式从未间断过。每逢圣诞节,美国总统都会为国家圣诞树点灯,由此拉开了圣诞节各种庆祝活动的序幕。在韩国,江陵端午祭是当今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它有长达20多天的完整而繁琐的祭祀仪式。除此之外,还有巫堂(萨满)表演、面具戏剧表演等节日仪式。这些仪式构成了韩国江陵端午节祭祀活动的主要文化特征。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保持了原生态的仪式,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并传承下去。再比如,瑞士日内瓦的登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日内瓦重要的传统节日,登城节每年都吸引了近10万人来到这里,感受这一独特的历史氛围。节日中一系列的仪式,既是全民参与共享其乐的时刻,也是一种生动的教育和学习,它体现了瑞士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历史的尊重。正是由于节日的仪式在完整性和本真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才使登城节这一传统节日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可以说,仪式在传承文化传统、建构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仪式在传统节日中的作用,给予仪式一个完整而良好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它在节日生活中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比如,传统的春节,是由一系列仪式所组成。过新年就是过仪式:衣的仪式、食的仪式、祭祀的仪式、娱乐的仪式等等。据研究,春节的一系列仪式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这包括:“模拟宇宙的诞生(放鞭炮)、表现万物的起源(将元月的一日至七日规定为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几种动物及人的创造日)、文化秩序的建立(通过祭祀确立与神、鬼的关系,通过拜年确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新生活的开端(吃饺子、贴春联、居住环境及自身装扮得焕然一新等)。”[5]这些仪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丰富而沉甸的文化情感,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比如春节期间我们都要回家过年。为什么年的吸引力超过所有的力量?这是因为春节有全家团圆的传统,这是一种仪式,一种共同的价值准则,一种集体的文化记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使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不仅是春节,其他节日的仪式也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上元吃汤圆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美好的仪式都传递着我们共同体的价值观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然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这些仪式有的失传了,有的已经被忘记了,有的被抽空了。节日的精神内涵被简单的吃喝所代替,仪式呈碎片化。正如有学者所说,“我们在谈到节日的文化空间时,没有特定的仪式来填充。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仪式感现在已经不为人所知晓。”[6](P233)与西方传统节日中仪式被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仪式是缺失的。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正因此,我们特别需要重返仪式,特别需要“在传统节俗这一特定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力,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促进人际间的良性互动。”[7]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一种仪式来确认自己的主体性和归属感,确认我们在文化意义上的身份。不仅如此,重返仪式也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节日与非节日的区别越来越小。而仪式是体现这种差别、区别节日与平日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式赋予节日以内涵,使节日具有神圣性和隆重感。因此,我们要重视节日中仪式的作用,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

三 仪式重建的途径

首先,在对仪式的重建中,要恢复节日仪式的完整性。“仪式的完整性,对于仪式的象征意义的实现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节日仪式才能构成该节日的意义。”[8]传统节日的仪式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仅仅是几个符号或一些节日片段的拼贴。目前,虽然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已被设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但对许多人来讲,这些传统节日意味着小长假的休闲娱乐,节日缺少仪式感,节日本身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被遗忘了。尽管在一些地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但这些活动大都处于分散状态,缺少一个统一、整体的节日仪式体系,节日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被弱化。仪式完整性的缺失,其实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完整性的缺失。当前,重拾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恢复并重建完整的节日仪式不仅对于节日的传承至关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在对仪式进行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国内著名学者乌丙安提出文化修复这一概念。什么是文化修复?文化修复首先需要的是继承。以春节为例,它具有一套完整的节日仪式。比如春节的祭典和庆典,是祭祀祖先和丰收的仪式,是传统过年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但现在,这些多样化的祭典和庆典活动已经被淡忘或遗忘了,春节原本所具有的庆丰、迎新、祈福等内涵正面临遗失。祭典和庆典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根脉。“一旦斩断了过年的传统文化根脉,就会永远失去年味。”[9]再比如,春联也是一种仪式,其完整的过程是构思、书写、张贴,但现代工业化的生产破坏了这种个性化。正如民俗专家指出的那样,批量生产已毁掉春联,买来就贴,仪式就损失了大半,节日的文化韵味自然就淡化了很多。因此,在传统节日仪式中,那些能传递共同体的价值观并体现深厚文化意义的部分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就像一些专家学者倡议的那样,对节日中一些重要的仪式,尤其是一些具有修复价值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如鞭炮、舞狮、过年的敬天祈年、家族的祭祖庆典等,需要复归和重拾,进而完善节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一套完整的节日体系。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传统节日就是要恢复并重建各种丢失的礼仪。然而,修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而是一种对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发展和调整。比如春节放烟花爆竹,从禁放到限放,这就是修复。再比如,春节年味变淡,这只是在大城市里变淡,在农村,一些地区年味仍然很浓,人们仍然用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仪式来庆祝。因此,可以到农村去寻找过年的原型,并把它放到城市里去发展,这也是一种文化修复。对仪式的重建,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其次,节日的仪式需要创新,这也是仪式现代性的体现。仪式的现代性是指仪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具有的一种更新能力。节日仪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只是传统文化的重现,还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和传统不是对立的,今天的创新或许会变成明天的传统。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那些表面看来或者声称是古老的传统,其起源的时间往往是相当近的,而且有时是被发明出来的。”[10](P1)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传统节日,都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今天传统节日中的许多传统仪式,都是在节日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并不是要原原本本地按传统的仪式过节,而是如何发展传统,使它具有现代性,这是节日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也是文化的再生产问题。发展与创新是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所在,是节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以保留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创新得以有效地传承。“通过创新,即创造新的仪式,节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被进一步增强。”[10](P195)因此,当我们今天在讨论保护传统节日的时候,实际上指的不是静态的保护,而是动态的发展与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新的元素,这也是传统节日的重建过程。仪式的创新可以从仪式形式、仪式主题等方面进行,增加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元素,使节日形式、节日精神更贴近时代特征。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农耕文化为基点的传统节日文化,其生存的环境受到冲击,这就造成了以乡土为根基的传统文化的断裂,其结果是农业社会形成的仪式和传统有一些已不合时宜,节日中很多原本在乡村中可以进行的公共庆祝活动和仪式,很难在城市中有效地开展。因此,仪式需要在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扩大公众参与、丰富节俗活动、寻找新的现代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节日仪式与现代社会接轨,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

传统节日仪式的重建还要重视传播的力量。一是节日仪式需要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文化记忆的方式,也建构了新的节日空间,节日的仪式从内容到过程也都随之发生了变迁。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央视的春晚。作为一种媒介仪式,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实际就是一种节日的仪式行为,其意义并不只在于娱乐,更在于促使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在同样的氛围和感觉下迎接新年的到来,并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一个超越时空阻隔的文化共同体。”[6](P7)可以说,媒介仪式,尤其是电视媒介,带给我们虚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它建立了一种文化认同空间,对节日文化的传播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什么是媒介仪式呢?按照英国学者柯尔迪的定义,媒介仪式是“围绕与媒介相关的核心类属和界限展开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进行直接或间接表明了它和那些与媒介有关的宽泛价值之间的联系”。[11]通过建立媒介的仪式性,将传统的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相互结合,将媒介仪式传播的价值上升为精神层面,可以实现对传统节日信仰的重塑。因此,传统节日的仪式应该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构建精神层面的节日仪式。正如有学者所说,“传播的最高意义是参与、交流和分享信仰与价值”。[12]二是在仪式的重建中,还要重视国家传播的力量。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面临的一些问题仅靠民间传播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情况下,需要依靠国家传播来完成。国家传播在文化战略和政策制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立法机构或政府应该制订相应的祭典规范、礼仪程序,既保留历代传承的良好仪规,又加入现代新的礼节形式,求得传统和现代的合乎情理的融合。”[13]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传播在拓展节日的公共性、重建节日的仪式化和实现节日的国际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结 语

作家汪曾祺曾说,节日仪式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它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是传统节日的象征与灵魂。保护传统节日就是保护节日的仪式。保护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一种对公共生活的重建。正如有学者所说,“要重建丢失的仪式和礼俗,关键是重建公共生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重建普通百姓的文化尊严。”[14]这种重建不仅是对自身文明传统不断确认、自我认定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使传统节日重返我们的生活世界,这也正是仪式重建在当代的真正意义所在。

[1] [英]鲍伊:宗教人类学[M].金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

[2] 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36.

[3]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47.

[4] 富华.嘉兴端午习俗的文化特质及其传承机制[M]//许晴.寻觅中国端午文化魂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86.

[5] 吴效群.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C]//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1.

[6] 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7] 萧放.传统年俗遭冷落[N/OL].[2015-3-24].中国新闻.http://www.chinanews.com/cub/2014/01-24/5774674.shtml.

[8] 郑土有.传统民俗节日仪式的当代建构[C]//我们的节日——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论文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227.

[9] 乌丙安.中国春节:祭典与庆典严密组合的传统行事[J].江西社会科学,2011(1):18-22.

[10] [英]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11] Nick Couldry.Media Rituals:A Critical Approach[M].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2003:54.

[12] 周文.传统节日:如何重建丢失的仪式[J].瞭望新闻周刊,2013(29):17.

[13] 乌丙安.中国春节传统行事:祭典与庆典的严密组合[C]//第二届东岳论坛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

[14] 萧放.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89.

The Reconstruction of Rituals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fe

LIN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have complete festival rituals.However,due to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sons and the like,the rituals in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simplified,and some of them are even forgotten.The absence of rituals is the loss of tradition and the loss of the way of life.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ituals involves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completeness,innovation,mass media and state disseminat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rituals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fe.And the protection of rituals means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traditional festivals;rituals;restoration;reconstruction;cultural identity

2017-02-20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对策研究”(13BH077)

林慧(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批评。

G206

A

1008—1763(2017)04—0133—04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仪式传统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十岁成长仪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仪式感重要吗?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