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浅论大学文化的使命
■王艳 (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文化是以高等学府为载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大学文化的特殊使命。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不仅承担着本校传承发展的使命,还承载对学校师生文化熏陶、影响社会观念和继承传统、引导时代潮流的使命。
大学文化;社会观念;使命
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的特点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追求真理、崇尚道德,推崇学术,既有包容精神,又要有批判精神。大学文化是大学校园内集体思想、行为以及智慧的结晶和升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的特殊性,造就了大学文化的特殊使命。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不仅承担着本校传承发展的使命,更应该是坚守文化理想的最后阵地,当整个社会呈现出浮夸、焦虑乃至迷失的情况下,帮助师生寻找内心,回归本性。总体来看,大学文化至少包含四大使命。
大学文化是大学定位、办学规模以及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浓缩不断充实的精华,是引导一所大学发展前进的总纲领。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信息的膨胀性传播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在信息化大潮中准确为学校定位,使学校的发展在坚持本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办学特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成为大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可以说,大学文化中校风、校训、学风等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景,大学文化也因此肩负着一所大学传承发展的使命。
优秀的大学文化可以以其强势的主导文化去引导非主导文化,抵制消极文化,化解多元文化冲突,保证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能够明确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追求什么样的办学定位,学校的一切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无不受到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制约。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状态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层次。校园外部环境是全体师生员工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直接影响着在校人员的生活方式。健康、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学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文化的感应。长期浸润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就会受之影响,特定文化就会成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教育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课堂、最好的老师。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对大学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精神的积极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而且对于学校了解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可以在学校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并深刻地融入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载体中,对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一旦渗透到师生员工的内心,就会转化成个体和群体的内生且可持续的动力,激励师生员工为学校理想目标、为社会、学校和自我核心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而凝聚力量、奋发图进,从而为大学的长期规划、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凝聚力和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制度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管理的三种境界为:人盯人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是一种能够同时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制度文化得到普遍认同,个体就会以此为参照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基于普遍文化认同而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才能得到自觉的遵守。
大学文化建设广泛渗透在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影响和支配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成这样的大学,以什么样的精神来办这样的大学,既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也是大学文化特色的本质所在。因此,大学文化承载着引领大学发展前进方向的使命。
大学文化的使命之一,就是明确一所大学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学术规范、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受到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制约;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可以为学校规划宏伟的未来,引导学校师生为理想努力。大学文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渗透到每个师生员工身上,实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影响效果。一旦文化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学校中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就会以群体为参照,自觉规范自我的言行;大学的文化一旦渗透到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内心,就会激发出个体和群体无穷的能量,能够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大学的使命而凝聚力量,在逆境和困难中无所畏惧、奋发图进;整个学校会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一切有条不紊,就不会陷入急功近利的怪圈,才能逐步走向强大。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让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历史,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历史和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用大学精神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激发他们爱校、荣校的意识和精神。
大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承担着塑造社会的文化标准的使命,这种标准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借来的,而是在民族文化的胞胎中孕育的。如何理性批判世俗文化,传播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大使命。大学文化应当成为体现“社会良心”的文化,为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经说过:“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美国的大学应该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传统,而不能从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移植过来。”正因为如此,大学能够而且肩负着塑造一个民族和社会文化标准的使命。因为承担了这个艰巨使命,大学以其文化影响酝酿了实现国家目标和人民利益的基础性力量,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建设了知识、思想、信念的基础设施,从而也奠定了一个国家现代崛起的基石。如果说意大利的崛起离不开博罗尼亚的贡献,英国的崛起依赖于剑桥和牛津,法国的崛起不能没有巴黎大学,美国人则是在哈佛大学的基础上形成理想信念的,德国的崛起则不能没有柏林大学。中国文化的崛起也必然要依赖中国的大学。
可以说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其内部大学的功劳,大学文化担负着影响社会观念变迁的积极使命。因此,大学在确立其文化标准时,需要参悟人生与社会的关系,不能与社会脱节;更不能凭借理想来设立一个乌托邦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建立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开拓创新。大学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紧跟历史并面对社会现实,塑造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崛起的文化标准,是国内大学必须承担的文化使命。
学校自古就是传承文化、引领潮流的场所,国内外大学均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大学被认为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也有人则主张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知识的机构”。无论如何,大学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教育等途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其主要职能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以欧洲为例,中世纪的大学培养了像哥白尼、伽利略、培根这样的学者,正是他们开创了现代科学,引领了欧洲的新文化,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国内大学以北大为例,大学引领文化潮流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最为典型。因此,从历史来看,不管西方还是东方,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文化,开拓创新。大学文化的这种承前启后的特殊性,使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文化人才的摇篮,必须重视大学文化自觉性的培养。
一方面,大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鼓励学生读经典、读原著,能够与先贤往圣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关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以保证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但注重传统并不意味着排斥现代先进文化和西方进步思想。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先进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闭门造车不可取,因为不能产生先进文化。因此,大学文化的发展在纵向上承旧启新的同时,横向上要海纳百川。大学不仅需要继承传统还必须积极开放,不断创新。正是纷繁多样的世界文化造就了今天辉煌灿烂的世界文明。这就需要当今的大学不仅要传承本民族文化,更要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大学开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沟通与对话。
另一方面,坚持创新,引导时代潮流。大学是青年人聚居的地方,是青年知识分子大有作为的地方,积极努力地推动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努力创新,不仅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所大学服务社会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场所,是科学知识承传与创新的重要源头;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是文化积累、交流、繁荣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文化选择与优化并形成优秀民族文化气质的前沿动力,大学文化应当承担不断开辟文化的先进性方向并引领文化的发展的责任;作为社会进步的特殊角色,大学是引导和促进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最终是实现人民利益和实现人在某种程度上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
[1]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周远清.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3]眭依凡.有容乃大:大学必须守持的文化理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2(2).
G648
A
1008-2549(2017)02-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