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

2017-02-24 13:49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博士后国有企业人才

赵 强

(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山东 东营 257000)

基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研究

赵 强

(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山东 东营 257000)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创新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部分国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对博士后培养产生较大影响的,既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入站动机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科研支持、继续教育、考核评价等外在因素。完善创新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通过持续优化素质提升、作用发挥、考核评价、多元激励、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和效率。

创新驱动战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高层次人才的拥有量,代表着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博士后制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专门制度,在青年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之间架起了“立交桥”和“高速路”。经过多年发展,博士后群体已经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骨干力量。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上指出,“要以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符合青年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创新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士后培养对国有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义

目前,我国共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405个,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博士后制度脱颖而出,取得众多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据统计,近5年全国博士后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470项、专利8万多项,其中专利数前3名均为企业博士后。这表明,培养和使用博士后已成为企业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将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指出国有企业作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要着眼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创新主体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力军作用。博士后具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探索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定位博士后工作,以博士后培养为载体,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一)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博士后研究人员年龄大多在28-35岁,是人一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进取心最强的时候,且专业知识基础深厚,正处于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尚未彻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同时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需要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人才战略为支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把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发挥创新攻关生力军、排头兵作用,瞄准基础领域、前沿新兴方向、重大关键技术和配套工艺潜心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推动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二)打造领军专家预备队,巩固企业人才高地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原始创新、重大创新需要较长时间的接力攻关研究才能实现突破。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把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这不仅要培养能够在关键领域、前沿技术方面引领创新突破的领军专家,也离不开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力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人才队伍。实践证明,国有企业通过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开展创新攻关,不仅是构建人才高地、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博士后快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需要将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依托科研工作站加强培养开发,努力使博士后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培养一批能够跻身科技领域前沿的领军专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科技骨干,形成人才创新接替链条,为打造人才高地、增强发展支撑力奠定基础。

(三)打造人才培养“特区”,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人才工作的“特区”,通过体制机制优势可以打破传统制度政策的束缚,有效解决户口、编制、人事关系、薪酬待遇等难题,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等做出创新突破,积累成熟经验。国有企业受体制机制及惯性思维影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需要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发挥体制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进行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围绕高层次人才激励、科研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等国企共性难题进行探索实践,破除体制性障碍,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支撑。

二、影响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的因素分析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个体、企业、社会的影响,是多方因素系统作用、耦合驱动的结果。为准确把握博士后培养状况、存在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我们对部分国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了深入调研,发放问卷调查300份,访谈100多人,从博士后入站动机、工作情况、作用发挥、工作满意度、发展需求等方面开展定性定量分析。调研结果显示,对博士后培养产生较大影响的,既包括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入站动机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科研支持、继续教育、考核评价等外在因素。

(一)内因分析

1.创新实践能力普遍不足。从事科研工作,特别是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科技工作,需要专业理论与生产科研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创新能力,真正创造出符合产业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成果。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高层次人才关注的重点能力,设计出博士后作用发挥能力认知评价系列问题,让在站博士后对自己发挥作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博士后对引进新知识新技术、专业技术素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较高,满意度均在90%以上;对适应能力、团队合作、人才培养、动手能力方面评价较低,满意度均低于80%,其中动手实践能力满意度仅70.5%。这表明,博士后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但受工作经历、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理论知识与企业科技实践结合不够,实践能力是短板。

2.团队合作意识较弱。科技创新具有综合性、协作性的特点,重大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进行多学科、大团队的综合研究,成果的获得往往是团队协作完成的,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之外,还必须具有团队精神和协力创新的气度。这就要求博士后在科研实践中,要善于处理个人贡献与集体贡献、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形成尊重个人创造与团体成就的新的协作创新机制。通过对博士后导师和优秀博士后的访谈,他们提出博士后“要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不仅要有智商,还应该有情商”“要有团队精神,并注意和所在团队的同志们合作”。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博士后团队合作方面自我评价不高,比例为75.5%。分析认为:博士后大多为8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往往个性突出、强调自我实现,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一,工作后科研、工作、人际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的角色转变较慢,在与他人沟通合作方面较为欠缺。

3.入站动机与设站单位引才目标不一致。博士后进站动机是直接影响其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因,对后期培养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访谈中发现,博士后入站动机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学科交叉、丰富研究经历。这些人热爱科研,学术兴趣强烈,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将博士后经历作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站”,并期望对将来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积累资本和寻找理想工作。博士毕业后年龄相对较大,面临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做博士后不仅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又可以为寻找新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三是享受优惠政策。由于国家和企业在博士后住房安置、户口迁移、家属随迁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对一些博士后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这个平台解决某些个人问题。显然,入站动机出于物质性需求考虑的,培养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外因分析

1.科研工作支持机制不够健全。总体来看,国有企业普遍较为重视博士后工作,但个别企业也存在重挂牌、轻招收,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调研结果显示,博士后对所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满意度较高,均达到95%以上,但资金支配、设备支持、团队助手配备等工作支撑满意度较低,都在70%以下。仅有3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身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70%的认为作用发挥“效果一般”或“没有发挥”;5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研究成果应用配套转化政策不健全。另外,博士后普遍反映,希望企业赋予项目资金支配权,配套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政策,健全不同专业学科、团队成员间沟通交流机制。

2.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良好的继续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开阔研究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问卷调查显示,博士后对企业提供的培训满意度不高,90.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端培训机会少;85.3%的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强、对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帮助不大;82.6%的认为企业内部培训力量较弱;79.0%的认为企业对博士后培训重视不够。访谈发现,设站单位大多存在专业优势强化、组织管理弱化问题,形成人才培养马太效应,重视程度存在差异。许多博士后导师和博士后均提到,企业培训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继续教育和培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多数被调查对象都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先进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或到国外知名院校公司学习,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掌握世界前沿科技。

3.评价激励机制有待改进。科学的考核机制不仅有助于为博士后开展工作明确方向重点,增强研究针对性,与企业发展需求更匹配,也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博士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促进科研目标任务的完成。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国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博士后考核管理,大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考评制度,但大多是简单照搬一般专业技术人才考评模式。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由于博士后在站时间的局限性和科研创新的复杂性,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问卷调查显示,70%的博士后认为考核体系需要改进,尤其是需要进一步增强考评的针对性。

三、完善创新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的思路措施

完善创新国有企业博士后培养机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与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与解决科技实践问题相结合、与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与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相结合,通过持续优化、作用发挥、考核评价、多元激励、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和效率。

(一)健全系统化素能提升机制

强化实践锻炼,实施“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研项目为中心,把重大科研项目作为锻炼平台,组织博士后参与或承担重大项目专题攻关、关键技术研究,让博士后在高层次科研平台、高难度课题攻关中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增长真本领。强化能力提升,探索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博士后配备高层和基层两个层面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导师”,指导博士后开展课题研究、投身技术攻关;探索实施博士后跨单位带徒活动,通过带助手、“结对培养”等举措,提高现场问题解决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强化交流研讨,探索实施自由选学制度,安排博士后根据需要参加相应的培训进修,满足个性化培训需要。探索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经常性举办学术交流会、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等,进一步拓展博士后学术视野。探索建立合作联盟,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研究所及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博士后科研联盟。

(二)健全一体化作用发挥机制

发挥科研领军作用,围绕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组建以博士后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攻关重点难点技术;瞄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拔优秀博士后为重点科研课题技术首席、重点研究室或实验室带头人,组建科研攻关人才团队,充分发挥其领军作用。发挥技术服务作用,在企业生产、科研单位建立博士后服务基地,搭建“博士后技术服务行”“博士后论坛”等平台,组织博士后深入基层一线宣介推广优秀技术成果,加强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剖析企业现场技术难题,提出技术发展建议,实现博士后与基层技术人员、科研项目和生产一线的高效对接。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搭建博士后育才平台,为每名博士后遴选2-3位技术骨干作为培养对象,通过科研攻关和院厂结合进行技术指导和传帮带,培育后备人才;将博士后纳入企业兼职培训师范畴,明确培训授课目标,参与企业相关技术培训,传授先进理论技术,促进知识共享,辐射带动青年人才成长。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安排博士后参与相关领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重大技术方案编制和技术项目论证,引导博士后当好参谋助手;鼓励博士后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和技术方向,向企业高层或相关业务部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方案。

(三)健全差异化考评机制

对基础性研究评价,坚持以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以及解决企业重大需求、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对探索性研究评价,坚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重点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研究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专著、基金申请等为评价指标。对应用性研究评价,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核心高技术的创新成果为评价标准,重点以自主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实行博士后分类考核,对在站博士后考核,以中评估和出站为周期,对出站留企业博士后的考核以年度为周期,并依据考核结果发放特薪;对在站博士后,建立出站留企业博士后退出机制,根据出站后考核情况,对不合格的或连续两次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的,停发博士后薪酬,不再享受博士后待遇。

(四)健全多元化激励机制

加强成长进步激励,打破职数限制,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博士后,在科研工作站设置总师、首席专家、专家岗位,实施竞聘上岗,把既精通科技、又有管理能力的博士后选拔到技术或科技管理岗位,拓宽成长空间和发挥作用平台。加强薪酬待遇激励,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体现价值创造的分配机制,设立博士后奖励基金,对在学术、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进行重奖;健全成果转化分配机制,提高转化收益比重,让其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积极探索博士后在企业内部兼职取酬办法,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提高收入。加强精神荣誉激励,开展博士后评先树优活动,优先推荐参加荣誉称号评选,定期组织博士后优秀成果展,制作博士后风采录专题片,实施以优秀博士后姓名命名科研成果制度,在内外部媒体展播推介,提高博士后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五)健全实效化成果转化机制

拓展全过程转化途径,针对知识性、技术性、产品性等不同类型成果,加强课题在研转化,注重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知识、技术、方法等经验的普及传授;加强推广应用转化,强化科研成果理论知识、成型技术、产品成果的传播应用。深化关键性节点管控,重点抓好选题、衔接、推广、交流、配套、环境六个关键环节,做好成果推广传播、技术培训、转化配套培育,促进研究项目与生产实践、研究人员与基层现场、科研成果与应用单位等科研活动关联界面的有效对接。做好针对性转化培训,加大博士后、研究团队、应用单位技术人员的专题培训力度,增强其转化意识,提升研究、应用、转化能力,提高成果转化质量和成功率。

(六)健全常态化保障机制

强化服务保障,发挥合作导师培养主导地位,指导帮助博士后开展技术攻关,协调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优化科研环境,营造浓厚创新氛围;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关心关怀力度,提供全方位、系统化服务,让博士后有施展空间,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科研、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强化团队保障,围绕企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瓶颈,一方面以博士后为主体跨单位、跨学科组建联合科研团队,构建“导师、博士后、助手”三位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博士后加入高端创新科研团队,纳入到人才团队整体建设中,不断提高创新攻关水平。强化文化保障,坚持用企业发展愿景凝聚激励博士后,引导博士后认可企业文化、深度融入企业,深度激发创新内生动力,积极搭建成就事业平台,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在为企业创效中实现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栾晓平)

2017-01-11

赵 强,男,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组织部高级政工师。

F274

A

1003-4145[2017]04-0142-04

猜你喜欢
博士后国有企业人才
人才云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