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张永霞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媒体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历史观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国内某工科院校的调查和访谈
李海涛,张永霞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媒体颠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对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构建提出巨大挑战。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历史观更容易被自媒体中的不良信息所误导。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唯物史观的掌握、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培育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学校层面,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针对性,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隐性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层面,自媒体要切实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党政机关要完善自媒体的法律监管体系,理论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推进理论创新;学生层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历史自觉意识。
自媒体时代;理工科大学生;历史观
一般认为,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由美籍IT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于2002年在其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中首次提出。2003年,美国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给自媒体作了正式定义:“自媒体是一个由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联系,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135自媒体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微博的创立与普及。2009年,新浪首推微博平台,之后,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迅猛发展,特别是微信在短期内迅速普及,自媒体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2]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和参与者。当前,自媒体以Web2.0为技术支撑,具有数字化、个性化、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由于历史观在人们的历史认知与评价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观的混乱,必然带来思想的混乱。正确的历史观是理性认识世界、准确把握未来的基础,相反,错误的历史观必将导致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扭曲,在前行的道路中迷失自我。
科学历史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等现象,是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发展观的科学概括和正确总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科学历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它指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3]704-705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主张辩证地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关系,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唯物、辩证地分析一切历史现象,将历史看成按其自然过程发展的整体运动等。[4]188-189
当前,自媒体在以高效互动的信息传播形式为人们带来种种便利之时,因其内容的多样化、观念的多元化、传播的便利化,逐渐削弱主流文化舆论的地位和影响,可能对人们通过主流渠道所形成的正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造成巨大冲击,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极大混乱。现实生活中,其重要表现是,青年大学生通过中小学校历史教育以及官方主流媒体建构的历史观,在面对自媒体碎片化、庸俗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时,逐渐被动摇、摧毁和颠覆,导致历史观的扭曲,历史虚无主义歪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褒贬,直接影响到对当今所发生的相关人物、现象和事件的价值判断。”[5]7能否用科学历史观正确看待历史,关乎国家治乱,关乎民族兴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党史国史的正确认识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主张“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6]1
在中国许多省份,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使得相当一批理科学生在高中阶段未能系统全面地接受历史教育,历史知识素养较为欠缺,科学历史观的养成无从谈起。他们在进入大学阶段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后,同样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这一短板并未弥补。对这一大学生群体而言,自媒体中的不良信息极易塑造错误的历史观,使其在纷繁芜杂的历史现象中迷失方向,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因此,对其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就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有鉴于此,本文试对自媒体时代理工科大学生历史观的认知现状以及培育科学历史观的路径作一探析。
本研究主要以国内某工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过去几年,该校在所在省份第一批次录取高考考生。本研究通过网络共发放问卷630份,其中文科生答卷18份,理工科生答卷6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14%。此次调查中共设计题目18道,内容主要涉及理工科大学生对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对历史观的看法,以及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等。此次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围绕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笔者随机对10名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
1.理工科大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认知状况
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历史理论知识。围绕什么是历史观,有效问卷中,26.14%的学生表示“几乎不了解”,66.18%表示“了解一点”,只有7.68%表示“非常了解”。在问到对历史唯物主义了解程度时,39.22%的学生回答“几乎不了解”,57.84%回答“了解一点”,只有2.94%回答“非常了解”。这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对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概念认知有待提升。
虽然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宣称对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回答最基础的历史问题时,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出现了较高的错误率。如在问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时,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和新中国成立四个选项中,表示“了解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生答对率仅58.47%,“非常了解”的答对率为77.78%;在问到“烈火中永生”是关于哪位英雄的故事时,在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罗盛教四个选项中,表示“了解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生答对率也只有69.21%,表示“非常了解”的答对率仅72.22%。这两道题目的有效整体回答正确率仅分别为54.08%和67.81%。问卷结果说明理工科大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不甚理想,也反映出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认知状况与其自我评价的不耦合与不匹配。
2.理工科大学生对唯物史观相关内容的认知情况
(1)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
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历史认知不能排斥人的主体活动,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历史有着客观性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能够被科学认知的基础。对此,问卷设计了相关问题并进行了测评。在问到“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问题时,有效问卷中,75%的学生表示“反对”,25%表示“赞同”。这表明,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尊重历史的客观性。
(2)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的作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主要分歧点之一。在问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选择性即人民群众选择性。你是否同意这句话”时,87.73%的学生支持这种观点。这说明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能够牢记教材中的理论话语,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许多学生的观点偏离了这一理论认识。如当被问到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崛起,其成功之处在于哪个方面时,8.66%的学生认为“英雄造时势”,46.08%认为“时势造英雄”,只有45.26%选择了“个人才能适应了大时势”。这说明,虽然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能牢记教材理论话语,但未能内化为思想武器,在认识客观历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形成自觉认识。
(3)对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正确认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这句话揭示了阶级斗争贯穿于人类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此,89.54%的学生支持这种观点,10.46%持相反意见。这说明,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同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正确认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在问到“袁世凯、曾国藩这一类人物,虽有过错,却也有很多优点与贡献,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时,只有20.92%调查对象认为“过错很大,功绩很小”,55.39%认为“功过相当”,另有23.69%的学生竟认为他们是功臣。这又说明,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仅停留在记诵、一知半解层面,对理论的理解、运用并未形成充分的自觉意识,理论认知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较为欠缺。
3.理工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
学好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应是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全盘否定斯大林、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您认为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吗?”只有45.92%选择了“同意”,29.08%竟然认为这与苏联解体毫无关系,25%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史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很不了解,值得反思。
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情况能否形成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科学性形成自觉认识。在问到“有人利用我国历史上经历的一些曲折,放大历史,借以否认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时,74.51%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14.22%表示“基本认同”,11.27%持中立的态度。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及其部分曲折发展史有了正确的认识,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存在认识误区,需要提高警惕。
4.理工科大学生历史知识获取渠道的分析
(1)课堂教学成为工科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
随着自媒体与移动4G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接触密度最大的网络媒体。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中,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所占比例甚低,仅9.64%,主要渠道仍是课堂教学,所占比例为50.33%。其次,课外历史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是除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但当被问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您的历史观产生多大影响”时,只有22.55%的学生表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56.7%认为只产生了一点影响,高达20.75%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该现象值得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思。
(2)自媒体的影响力、导向力不容小觑
虽然自媒体并不是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其对学生历史观的塑造能力不容小觑。当被问到“在微博、微信、BBS以及各大贴吧中,是否有阅读历史类文章的习惯”时,高达82.22%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这个习惯,其中经常阅读的比例为17.97%,偶尔阅读的比例为64.71%。只有17.32%的学生表示没有在自媒体中阅读历史类文章的习惯。对此,我们也在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进一步检测自媒体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在问到“微博、微信、贴吧、BBS中的历史类文章,您是否有查证内容真实与否的经历”时,9.64%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查证,47.71%的学生表示会偶尔查证,42.65%的学生表示从没有查证过其内容真实与否。这说明,即便自媒体只是理工科大学生历史知识获取渠道中不太重要的载体,但其影响力、导向力仍不可低估。因为一旦自媒体中出现与历史史实不相符合甚至背道而驰的内容时,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查证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学生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甄别能力,缺乏对其背后所隐藏动机或真实意图的侦察能力,这些错误内容在相当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形成。
5.理工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
高校思政课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在问卷调研之外,笔者随机对该工科院校的10名同学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谈谈对高校思政课的真实想法。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型。
(1)课程类型的排斥
课程类型的排斥,指思政课在理工科大学生的眼中,是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联度的公共课,只是“副课”或“闲课”。像这类型的课程,理工科大学生大都不会用心去学。如下面访谈记录中所示:
访谈1:“思政课只是一门副课和闲课,不像专业课那么重要,上课不用太认真,对这门课程没必要太用心或花精力和心思去学。”访谈2:“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思想大多比较开放,接受的外来事物也多,无论是出于实用性角度还是自我标榜或是确实认可度不高的原因,大多数非该专业的学生应该都是对思政不太有兴趣的吧。”访谈3:“我想态度差不多都是可听可不听吧,不过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最终上课的内容我也都不记得了,大概只记得某几个比较精彩的段子,也只是段子本身而已,具体很难记得有什么理论在里面。”
从以上访谈资料可以看出:从课程类型的维度来看,理工科大学生把思政课定义为副课、闲课,因此他们在课堂上不会专心听讲。从学习态度上看,学生普遍对思政课不太感兴趣,对课程涉及的理论记忆较差。
(2)心理动机排斥
所谓动机的排斥,是指阻碍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排斥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阻力。因此,在产生这种动机排斥心理之后,理工科大学生就会对思政课失去兴趣,从而弱化了上思政课的目的。如下文访谈资料所示:
访谈4:“每次上思政课这类的大课,都好无聊,听着听着就变成和室友聊天或玩手机了。”访谈5:“思政课是一门很轻松的课,每次上这种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学分,就是形式,为了考试。”访谈6:“必须要去上啊,要点名的,不过上课可以玩手机,时间很快就能过去。”访谈7:“为了考试的需要,上课还是要去的,不过可以写其他学科的作业,也蛮好的,所以上思政课就是写作业的课。”访谈8:“虽然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但既然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应该还是有必要去上的吧,只是工科学生对文科这些内容实在没什么兴趣。”
当然,也有学生对思政课表示认可,认为对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很有帮助。但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只把它当成是一门聊天的、玩手机的或写其他作业的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动机排斥性因素所引起。
实证调查表明,对理工科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历史常识认知层面,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在历史观认知层面,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历史认识实践的能力较差;在社会主义发展史认知层面,部分学生的表现值得警惕;在认知渠道层面,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但自媒体的导向力不容忽视;在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存在课程教学和学习动机排斥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学校层面: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注重隐性教育手段
(1)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教材目标导向,强化认知认同
课堂教学是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培育科学历史观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有这种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针对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较枯燥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自媒体特点,要在课堂上创新话语形式,向学生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务求生动、系统、科学,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与时俱进,学习自媒体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所观、所思、所想;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避免从理论到理论,要与典型事例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直接承担培育学生科学历史观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注重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突出重点。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众多事件和人物,不能奢望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所有历史知识点(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特别是针对调查问卷暴露出的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历史认识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思想难题。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务求学生真知、真懂。比如,可借助自媒体中的反面教材,深入剖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认知自觉和抵御“病毒”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形式固定的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自媒体时代,灌输、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思政课课堂教学要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大胆创新教育方式。实践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思政课堂的延伸,能很好地发挥自媒体数字化、个性化、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在历史学习和历史观培育方面,实践教学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利用现实中丰富直观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历史、认知历史和认同历史。实践教学过程辅以自媒体信息记录手段和发布平台,可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地位,使形而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生动实践,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譬如,思政课堂可从教室搬到革命根据地遗址、英雄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历史遗产的感观化、可视化的呈现,让大学生在时光隧道中重温当年可歌可泣的真实场景,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途径扩散其感受,夯实他们的历史记忆。
(3)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理工科大学生相较于文科大学生来说,理性思维较强,文史知识相对乏力,针对该群体特点,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以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属于隐性教育。
首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合力教育。学校可以创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正确的历史知识,为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积基树本、种好渠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观点辩论赛、经典电影放映与影评、历史讲座、历史故事和人物宣讲、课外历史书籍读书心得与分享沙龙等活动,既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有利于其历史知识的培育与理解,既有助于校园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功能的实现,又有益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益于有效性的提升。
其次,构建自媒体平台,加强师生交流。自媒体平台的私密性,有助于克服部分学生害羞和不敢当堂提问的心理,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育。例如,可通过微博、微信、QQ和主题网站等形式,建立师生间全方位互动沟通平台。在合法合规基础上,老师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耐心释疑答惑。
2.社会层面:规范自媒体管理,加强科学历史观的理论研究
(1)自媒体自身要严以律已,国家要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承载体和舆论集聚扩散的呈现体,是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它肩负着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及传播正确历史知识的使命。自媒体若立场不坚、思想不纯,宣扬错误的历史知识,极易给大学生造成思想危害,成为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泛滥的生存场域。
首先,自媒体要树立自觉意识,自觉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报道客观公正的新闻消息,加强甄别真假、虚伪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新闻输出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拒绝刊发那些为了自身利益和其它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吸引眼球,博取浏览量而妄自揣度历史史实的段子或虚假消息。自媒体要切实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把关人”是自媒体信息传播中的最后一道关卡,是信息刊出与否的关键决策者。自媒体时代,个体既是信息的输出者、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者、传播者,每天信息场上多如牛毛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牛骥同皂,需要“把关者”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甄别,把好最后一道关,守好最后一扇门。
其次,党政机关要完善自媒体平台的法律法规。自媒体空间的净化既需要其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党政机关的强有力管控,形成自律与他律的合力机制。党政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自媒体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媒体信息发布者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担当,可发信息与不可发信息之间的界限,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做到失范追责,依法治网。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之后,司法机关就要做好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督、监管工作,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开放的思想体系,它能与每个国家、民族复杂多样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而灵活地运用。同时,它需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理论认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立足社会实践,不断推进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拓展唯物史观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其解释力,丰富其内涵,弘扬其理性,使唯物史观成为一种永葆生命力的理论,不断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针对大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缺乏必要认识的情况,理论界要加强对当代三个宏观命题的解释:一是如何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没有表现出腐朽、停滞、垂死的疲态, 反而出现一定的繁荣和发展, 并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居主导地位, 似乎在主导着世界历史的进程;二是如何理解以苏联为首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 最终不但没有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目标, 反而重新回复资本主义制度;三是如何理解中国在经历艰难探索后, 实行市场经济改革, 成功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7]13-14只有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增强其说服力,才能真正体现科学性。
3.学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历史自觉自信
历史知识能否融入理工科大学生的脑海中,推动科学历史观的培育,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变动机、端正态度,树立历史自觉自信。
(1)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养成状况欠佳,对历史知识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动机排斥是重要原因。要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迫切需要转变学生的不当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思政课是大学生培育科学历史观的主阵地。要从思想上消除思政课是 “副课”“闲课”等观点,纠正“思政课是玩手机的课”“是写其他课程作业的课”“是闲聊的课”等错误认识,真正地把思政课看成是一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课,是一门需要用心去学、去想的课,是一门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的课。只有在思想上对思政课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实现这一动机转变,每位教育工作者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拿出智慧,协力推进。必要时候,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学业评价标准,加强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提高思政课在大学生学业中的权重。
(2)树立大学生的历史自觉意识
历史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认同、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对历史事件的客观看待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历史自觉需要我们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它是一种内化的精神食粮,具有广泛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尊重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汲取。因此,要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认同,塑造科学的历史观,首先必须要求他们树立清醒的历史自觉意识。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研读历史的必要性有正确认识。如当问到“大学生是否需要认真研读历史”时,86.44%表示有必要,5.23%认为没必要,8.33%持中立态度。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是必要的,这是塑造学生历史自觉意识的前提条件。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微信用户最新数据 [EB/OL].[2015-06-01].http://tech.163.com/15/0601/13/AR1F5KE000094ODU.html.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其泰.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J].中国史研究,2012(2).
[5]李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
[6]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研究[N].人民日报,2015-08-01(01).
[7]吴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10(2).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ultivatingPathofScienceandEngineeringStudents'ScientificViewofHistoryintheWe-mediaAge
Li Haitao, Zhang Yongxia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basic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history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hould 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t the social level, the We-media should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gatekeeper”,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rgans should improve the legal supervision. At the student level,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stablish a sense of historical self-consciousness.
We-media Era;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iew of history
李海涛,博士,副教授,安徽工程大学。
张永霞,硕士,安徽工程大学。
教育部2016年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行业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编号:16JDSZK016);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编号:Szzgjh1-1-2017-9);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校级教研项目“自媒体时代工科大学生历史观培育路径研究”(编号:2016jyxm37)。
2096-3874(2017)11-0013-07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