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瑛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因学历层次、培养模式、技能水平、心理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問题。教育工作者应在结合实际情况、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开展。
关键词: 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 面临问题 应对方法
创新创业是国家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同时改善就业结构。党的十八大明确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创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确立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支持大学生创业,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提供较为全面的政策保障和便利。由此可见,国家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明确了指导思路、立足点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差异,追求的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的精细化与极致化,为国家、社会输送符合实际生产应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是实现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的重要人才基础之一。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自信、方向模糊等一系列问题。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基础、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自我约束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方法应不同于本科院系学生。
一、目前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基础不牢固,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烈。高职专科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认识面窄,自律性不强,在创新创业意识方面存在天然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职业规划不明确,目标感不强,易放弃。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概念理解有所偏差,从而原动力不足。然而实际情况中,高职专科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地方企业紧密结合,教育模式通常采用订单培养、定岗实习等方式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高职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实践生产中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创新创业空间,从而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企业效率[2]。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3],教育工作者不能因学生学历层次的不同而放松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情绪急躁不稳定,创新创业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创业的高职学生起初情绪高涨,积极主动,但遇到问题如技术瓶颈、推广不利、资金链断裂等时,便情绪低落,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创新创业预期目标表示怀疑,最终导致失败。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创新创业的起初过程较为顺畅,从而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对行业风险把控不足,最后失败。创新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一个艰辛的过程,这要求创新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所困扰[4]。作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相关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适时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做好辅导工作,提高成功率[5]。
3.合作意识不强,创新创业组织分工不明确。部分创业的高职学生由于家庭习惯、自身性格的问题,较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合作分享意识欠缺,不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结果是信息闭塞,个人精力不足,最终失败。随着传统领域的开发殆尽,新型领域的学科交叉,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同时信息的多元化、包容化、开放化、都要求创新创业者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合作共赢、风险分担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4.市场定位不准确,创新创业方向把握不足。当今社会互联网经济高速扩张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大批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和产品渗入消费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就了一批成功的创业型公司如淘宝、腾讯、滴滴等。然而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对准备创业的领域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链缺乏认识了解,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优势,言必称“互联网+”,最终的结果只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没有亮点仍然只是已有模式的直接复制,造成资金和精力的浪费。同时,在创新创业的方向定位中还存在误区,即认为创新创业仅限于商业领域。而实际上在环保、养老、助残、支教等公益领域机会同样多,应该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
二、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协助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1.帮助学生理清创新创业相关概念和思路。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案例分析、案例模拟和政策解读等途径协助学生认识理解创新创业的概念和思路。实际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而非仅仅是成功创办企业,能否在学生阶段创新创业成功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创新可以理解为三种含义:(1)创造新的东西,原来并不存在。(2)对原有东西进行发展和创造,以提升原有的性能。(3)改变思路,将原有的东西应用于新的领域。创业是指将创新的东西外化,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动力。典型的互联网商务较为成功的创新创业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从而推出新型产品服务或模式是一种创新。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很难打开市场销路;同时销售方面的信息缺乏且封闭,阿里巴巴正是了解了中小企业的销售需求,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讯,节省了中间环节,使得消费者和厂家直接面对,反馈更快,效率、利润更高。(2)优化现有产品的某些性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样是一种创新。互联网兴起初期,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大批互联网产品涌现如游戏、音乐、邮件等,虽然不是每样都是腾讯公司首先推出,但腾讯每次同样推出相应的产品而最终市场竞争胜出,关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的功能和体验,从而俘获消费者的心。这种优化现有产品的某些性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同样是一种创新精神。
2.建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建立,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激發创新活力和创业意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生产一线,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书本学习,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实际应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现代学徒制即由班级集中学习向学徒个性化学习转变,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融合,教学任务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实行双导师制;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校企共同承担学校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培训,使得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使得学生经过3年的校企协同培育、顶岗实习即可熟练掌握相关实际操作[6],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创新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培养模式。
3.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和素质提升等系列功能。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增强学生时代感和责任感[7]。同时,通过校园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载体进一步提倡、鼓励、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例如:举办校园趣味创新大赛、建立创新创业角、设置创新创业之星宣传栏。
4.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近年来,国家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发青年热情,举办了多种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彩虹人生”、“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应赛,促进学生间交流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赛代练,以赛促改。在各类比赛中熟悉创新创业的过程,相互借鉴,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5.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孵化器予以扶持。各级创新创业孵化器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互联网众创园及众创空间等等,应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凭借完善的硬件设施等资源,更好地整合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相结合[8]。为创新创业新人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协助解决学生对国家优惠政策不熟悉、运作流程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通过成果转化、项目引进和各级创业扶助资金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三、结语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既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又是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实现自身职业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的相关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相应的缺点和不足予以帮扶,建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激发高职学生的热情,合理规划,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
[2]王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3]陶行知.创造宣言[J].教育,2008(35).
[4]张丹霞.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研究[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2.
[5]杨文英,李艾洋.发挥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
[6]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
[7]刘晓光.论校园创业文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8]顾亚梅.大学科技园对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社科教研项目课题“高职理工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JCC-2016-YB-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