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7-02-23 02:05周琼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周琼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源头活水和生命源泉,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理论教导,形成于“知”;营造氛围,形成于“信”;实践锻炼,形成于“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本路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和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具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大高校大力推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共同的“文化基因”,即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并使他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但同时我们要正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教育观念比较滞后。某些高校的主管部门及部分教师只是被动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没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件精神,也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亦未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结构关系。其次,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从目前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某种内容与实际相脱离问题,教学内容比较空洞。再次,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单一化。某些学校仍然把传统的说教和灌输作为主要手段,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地把自己当做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忽略大学生自身的价值需求和发展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因此可见文化血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面对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冲突的现实社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所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已逐渐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家道伦常和为人处世之中,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个人品行的形成、家庭美德的传承、职业道德的固化、社会公德的构建,思想源泉都凝聚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凭空产生,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它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源远”才能“流长”,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就不会有当今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大中华。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它毕竟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产物,具有天然的历史局限性,是精华和糟粕的矛盾统一体。我们要严格区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混为一谈。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对于先人传承下来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之有益成果,更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时代环境变化的影响,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体现了时代之精华。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简单的传承,不是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对其的升华和创新。

3.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源头活水和生命源泉,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正是得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才形成现代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增强国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同时是全体国民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特别是其中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会进一步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存在于古代典籍和古代文物中,还渗透于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中,二者有机融合、同步推进,起着相互贯通、相互影响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契合度。

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的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心群众,关注民生,这其实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反映。再如中华文化强调“和而不同”,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从社会层面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依据自身规律自由运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则强调法律是大家的,是大家共同提倡、倡议的,也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这些论述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致力于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从公民层面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奋发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必须办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则要求人们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这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理论教导,形成于“知”。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理论的灌输和持续的教导。只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我们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其次,我们要善于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4]。再次,我们要把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学生辨别善恶、明辨是非,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2.营造氛围,形成于“信”。

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情操,触动学生心弦。在浓厚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内心澄澈、崇德向善、奋发向上,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才能深刻理解民主的意义,只有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才能深刻领会新时期社会“和谐”的要求,只有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才能深刻理解“自由”的价值,只有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思想,才能深刻践行“友善”品格。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会有深厚的民族根基,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3.实践锻炼,形成于“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的正确与否终究要靠实践来检验。大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学会明辨是非、辨析善恶美丑,从而反思自我,规范行为,形成高尚品德。高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以院系、班级、课题小组为单位的载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在活动中感悟传统美德,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以传统文化为传播载体帮助大学生深化认识,促进认同。还可以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爱國敬业”、“诚实守信”等中华优秀美德,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体验践行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为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奠定了牢固的根基。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必须主动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伟大使命,自觉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学习中,自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EB/OL].[2014-10-1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黄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10-21(13).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1-16].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

0116/c64094-24136367.html.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