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俊兰+沈坚+金莹莹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常州地处江南水乡的苏锡常板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美学上应注重对传统“诗性江南”的传承,文化上应处理好现代文明与原生态文明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应体现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这样才能为奔波于喧嚣城市的人们营造怀旧的、温馨的、充满乡愁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美丽乡村 诗性江南 自然生態 常州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蓝天,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39。中国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国家,每个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浓郁的乡村情结和乡愁。在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适应农村现代化的需求和人们的心灵需求。
常州居于江南水乡的苏锡常板块,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常州市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庄生活等资源条件,顺应人们久居城市后的“怀旧”心理,将“美丽乡村建设”置于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结合苏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风貌,产生较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但是,我们发现当前常州美丽乡村建设重发展速度,轻生态环境;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承;重大型项目建设,轻原生态农家生活的再现,使得美丽乡村梦很难成真。为此,我们认为常州美丽乡村建设中应重视至少三方面问题。
一、美学上应重视对传统“诗性江南”的传承
美丽乡村应呈现怎样的美?常州隶属于传统的“诗性江南”的区域,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也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厚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在美学上应该重视传承传统“诗性江南”的美学意蕴。
1.美丽乡村在风景与风情上应呈现江南“优柔的甜美”。
苏南地区湖泊河流纵横交错,许多古镇村落往往傍水而建,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别有一番恬静内秀的韵味,保留至今的譬如苏州的甪直、周庄、同里、锦溪等。水从村中流过,两旁的民居相向而建,形成对称,中间是一道窄窄的石板路,这才有了戴望舒那极富诗意的“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江南风景如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用“花红胜火”、“水绿如蓝”描绘了江南鲜明生动的景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江南春》用短短28个字便将江南绿叶红花、山村水郭、烟雨朦胧的特有景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景致与北方的大漠孤烟、高山巍峨、风沙萧瑟、雄伟壮丽形成巨大的反差,呈现出清新秀丽、绚烂优雅、婉约柔和的美感。
生活在江南柔美的自然人文风景中,江南人养成了一种特别“甜美”的精神气质,他们与南方秀美的风景相互融合、和谐相生。美丽乡村建设就应该在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文化建设上契合这种传统的优柔与甜美,满足人们对江南的诗意想象。
2.美丽乡村在个性特质上应呈现自由的光泽。
江南审美文化的自由因子呈现为“生活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晋风度”是这种自由个性追求的鲜活体现。“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悠闲安逸的士族名门用惊人的智慧、华美的文笔、惊艳的服饰、怪异的思维演奏了一段中国难以抹去的自由与审美乐章”[2]43。魏晋风度遭遇秀美富庶的江南,便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由个性”的高度。
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生于斯长于斯的人身上弥漫着自由张扬的个性气质,就连那些流放羁绊在江南的人,在自由空气的浸淫下也沾染上自由的审美症候:他们不再固执地皓首穷经,不再执著于功名仕途。譬如著名戏曲家、美学家李渔,因在科举中失利,便放弃了以仕途腾达光耀门户的追求,依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建家庭戏班,创作剧本,既可自己怡情养性,又可巡回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被誉为南方“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
3.美丽乡村的旅游体验应体现恬淡闲适。
从日常生活角度来讲,南北文化的差异应该是一种审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南方人更在意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3]89。譬如南方人爱穿丝绸,轻薄飘逸,即使是自家织的土布,也是蓝色印花布,绝对不同于北方大红大紫的粗布。南方人无论怎样贫穷潦倒,都依然追求干净整洁和有精神品位的生活,会想尽办法把原本清苦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江南人重视吃,也十分会吃,最关键的是吃得有文化、讲品位。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做得洁净、精致,色香味俱全。要拥有充满诗意的生活,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仅仅有钱也是远远不够的,一种真正恬淡闲适的生活在本质上应该是超越节俭与奢侈的二元对立,将生活看做是一个实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谐整体。江南人正是将诗性文化融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该花的一分都不少花,不该花的一分都不多花的”原则下,讲究吃得美味,穿得整洁漂亮,玩得舒适惬意,诚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3]89常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就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是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美感的。
二、文化上应处理好现代文明与原生态文明的关系
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住房、道路及其物质条件的优越舒适上,还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村民精神面貌的积极友善和民风民俗的淳朴,以及从村文化氛围的静谧祥和上,乡村的人文之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
1.注重自然生态,体现乡土乡愁。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些项目盲目求大求同,花几千万搞大型建设,房屋越来越气派豪华,道路越来越宽阔敞亮,饮食越来越精雕细作,宛如城市的星级饭店,有旅客呼吁:“请给我们可以感受乡愁的乡村!”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果大树都被砍了,小溪被人为地用石头砌起来,各种肆意生长的杂花野草被拔去了,到处是修葺整齐的人工景观,这还是我们回忆中的乡村吗?这还能唤起我们心中的乡愁吗?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绿色生态为理念,做到景观以自然美,养殖以“土”为上,种植以绿为主,饮食以“粗”为佳。
2.注重乡土人情,传承乡风民俗。
随着商业开发的加剧和经济营销思维的城市化,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重:原著农夫农妇经过标准培训,变成和城市酒店一样千篇一律的服务员和保安,缺乏了迎接远归旅人的那一份淳厚、温情和挚诚。然而,游客们需要感受的是乡风民俗的粗犷和淳朴之美。
乡风民俗是指某一民族或区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社会的需要,被区域内民众所接受、遵循,并形成一种强大凝聚力与约束力。乡风民俗经过历史的洗礼,并没有被遗忘,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其淳朴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伦理道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善于挖掘和传承农村传统美德,通过挖掘传统民间故事、舞龙舞狮、龙舟竞赛、婚嫁风俗、传统节日、山歌民歌、特色美食等形式,让蕴含其中的敬老爱幼、诚信友爱、勤俭节约、崇尚学习、勤劳务实、弃恶扬善等精神代代相传。将这些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文化,将农耕、孝廉、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可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与亲和力。融入乡风民俗的原汁原味的粗茶淡饭,淳朴的乡土人情,才会让客人们在离开后留一份温暖的念想。
3.注重文化创意,提炼发展主题。
在日本和台湾的乡村建设中,非常注重文化和创意。他们会想尽办法寻找自己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围绕这种优势设计产品、设计活动,把资源放大到极致。如一个村产栗子,他们会在栗子开花、收获栗子、加工栗子的不同时候都热热闹闹地设计举办活动,邀请客人的参与,让客人了解很多关于栗子及植物生长的知识、相关的乡村文化传统;再以栗子为原料,做出数十种不同的包装精美、味道可口的产品。客人开心而来,带着大包小包的物产满意而归。反观我们提供的农特产无非是土鸡蛋、笋干等未经深度加工的原材料产品,而且大同小异。客人花不掉钱,村民赚不到钱,彼此都很失落。
乡村旅游就是向都市游客销售乡村的农耕景象、农村习俗、农家院落、农家菜肴,乡村与都市文化的对比度越大,田园意味越浓,对都市人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定要结合地方文化进行文化创意,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主题。如金坛、溧阳要充分挖掘、提炼本地特色文化,做足做好农耕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知青文化等体现当地乡村特色与历史传承的亮点。同时也要努力营造天然、野趣、清新、恬静的乡村意境,保持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要把美丽乡村的场景、人物、活动方式当做“产品”来打造,通过适当的“艺术加工”,展现在游客面前。在这里,农民是“演员”,种地是“画图画”,居家过日子是“演绎农耕文化”,在经营者的精心“导演”下,乡村复杂、粗糙、原始的美变得更纯粹、更精致、更典型,符合旅游审美要求。举办乡村旅游活动时,要注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如溧阳的太平军锣鼓、跳幡神、跳马灯、泓口丝弦,金坛的董永传说、刻纸、封缸酒、直溪巨龙等。通过推动乡村建设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
三、在发展模式上应重视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然而,纵观整个常州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多数项目规划意识淡薄,规划落后甚至无规划,一些项目随意、分散,布局上存在点多面广、经营分散等问题。譬如在溧阳,即使只有一塘一坝,也會马上有人来圈地开发,缺少整体规划。科学规划布局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元素之一。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既要科学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科学规划,要按照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对村庄进行整体布局,做到规范有序;水电路讯设施齐备,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宜居宜业宜游。因地制宜,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和乡风民俗,厚重的历史沉淀、淳朴的乡风民俗是维系一个村庄的历史纽带,使村民产生满足感与归属感;要尊重传统建筑风格,不必简单地、过多地复制城市建筑元素,注重对古建筑、古村落的挖掘、活化与开发,对乡土建筑资源进行提炼、吸收,从建筑的式样、材料、颜色、工艺、风格等方面彰显乡村特色。
在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上,武进嘉泽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可谓树立了典范。嘉泽镇位于常州市武进区西部,以花木闻名全国。东邻西太湖(滆湖),全镇地势低平,绿树成荫,四季花香,鱼虾肥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誉为“绿色生命的摇篮”。
嘉泽镇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文脉昌永,人文荟萃,宋、明、清三朝有据可考的文人学士就有18位,故“十里三状元”至今仍流传于民间。目前嘉泽镇政府设置文体站,每年组织送文化、送文艺、送电影下乡,对全镇文体事业进行指导。还建有书画协会和武进区书法美术协会夏溪分会,群众对书画艺术有着特别的欣赏、收藏兴趣和爱好。
嘉泽地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主要有滩簧、六苏、唱春、掉龙灯、掉马灯、掉狮子、掉小鬼、掮轮车、荡湖船、放风筝、书场、宣卷等。嘉泽杂技中的衔花、顶碗、晃板、穿跳、单轮车等表演艺术和阿兴鸭头(卤菜)制作技艺等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负盛名的是“花朝节”,又称花朝会",起源于春秋,盛行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嘉泽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以花卉苗木产业为龙头,建成了江南花都产业园、艺林园、紫薇园、枫泽山庄、盆景园、湿地生态公园和富都山庄一系列项目。将花木文化、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和状元文化融汇在“花朝节”,形成独具风韵的民俗文化庙会,整体推动嘉泽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核心应该是怀旧的、具有幸福感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在以上三个方面好好地把握,就能为蜗居于喧嚣城市的人们营造怀旧的、温馨的、有文化品位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张兴龙.江南都市文化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6.
[3]朱光潜.谈美[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4.6.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工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201511055032Y。
指导教师:张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