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UBM诊断的有效性

2017-02-23 10:59肖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诊断

肖萍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应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参与研究,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借助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眼部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与正常眼相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存在角膜更小、相对晶状体位置偏前、晶状体更厚、前房浅、眼轴短、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等症状。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可获得与临床病理相同的解剖特点,诊断实用性和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生物显微镜; 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101-03

青光眼是除白内障之外最可能造成失明的一类眼病,包括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最高[1]。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探测能源为高频超声,该方法不受光线条件的限制,能够有效观察及测量房角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增加了人们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类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2-3]。本研究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进行诊断,以判断超声生物显微镜诊断的有效性,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及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参与研究,将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7±4.3)岁,其中30例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0例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1±4.2)岁。两组研究对象都通过常规屈光检查及眼科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无中度以上屈光不正及眼科疾病。两组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如果筛查青光眼指征显示为阳性,实施重复测眼压及FDP检查,如果重复测眼压在22 mm Hg以上或者FDP检查结果显示为阳性,实施中心30-2计算机静态视野检查;如果为浅前房,周边前房深度在1/4 CT以下,实施前房角镜检查;如果发现前房角窄,可能关闭,实施暗室俯卧试验;如果暗室俯卧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则在暗室内实施前房角镜检查;若前房角部分关闭或者全部关闭,与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散瞳后如果发现眼压出现升高现象,实施前房角镜检查,如果发现前房角部分消失或者全部关闭,与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总体来说,当患者满足以下三点中的两点,且能够排除继发性青光眼,则可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房角部分关闭或者全部关闭,或者超过1/3的房角粘连;(2)有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3)有青光眼手术史[4-6]。

1.3 仪器和方法

超声生物显微镜为光太公司Quantel Medical生产的Aviso,频率设置为50 Hz,扫描深度≥7 mm,宽度≤7 mm。

首先询问两组研究对象的病史,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前房角镜、眼压及眼部裂隙灯检查,选择超声生物显微镜自设软件,根据相关标准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如下指标情况,包括角膜厚度、前房角深度、巩膜睫状体夹角、晶状体厚度、小梁睫状体距离、眼轴长度、小梁虹膜夹角、房角开放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疼痛及充血,另外部分患者还伴有头痛。30例患者中两眼同时发病的患者有1例,借助裂隙灯可以发现前房浅,对光反射迟钝,瞳孔散大,角膜水肿,一些患者存在房水闪辉,虹膜后粘连。对患者进行早期眼底检查未发现明显变化。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疾病发作时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指导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眼部不适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借助裂隙灯观察能夠发现眼球局部没有明显充血,只存在透明角膜,或者仅有上皮轻度水肿,瞳孔没有出现异常,或者仅出现轻度散大,眼底早期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发展期及晚期患者,眼底可以发现视神经萎缩或者视乳头凹陷。30例就诊患者中两只眼睛都存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体征及症状者5例。

2.2 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的正常眼,观察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更浅,睫状突增厚,睫状体位置靠前,晶状体位置相对靠前,小梁与睫状体距离缩短,但是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除此之外,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结果还显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0例患者中出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患者有3例。

2.3 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研究对象角膜直径、相对晶状体位置、眼轴长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前房深度、睫状体晶状体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低于对照组,晶状体厚度、睫状突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深度明显高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青光眼属于慢性眼病的一种,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持续点药,如果没有保持持续的有效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视力丧失的情况,因此患者必须定期对眼压进行检查,保证点药方案的合理性[7]。早期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眼底检查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会出现眼部疼痛、眼部充血、视力下降等症状,不同患者的程度不同,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痛症状,对患者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前房浅、瞳孔散大、角膜水肿及对光反射迟钝,一些患者还会发生房水闪辉、虹膜后粘连等症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作时同样没有明显症状,大多临床表现为眼部不适,但一般症状比较轻微,稍作休息,能够缓解。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发现早期眼底没有异常,眼球局部没有明显的充血,但是当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后,瞳孔会出现轻度散大,角膜出现轻度上皮水肿或者表现为透明状,当患者疾病到达晚期,眼底检查能够发现视神经萎缩及视乳头凹陷症状。传统观察评价房角和相关解剖结构大多借助房角镜进行,但是房角镜无法完全显示非透明组织后的组织结构,同时其检查结果会受到照明光线、本身机械干扰、屈光间质透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对诊断准确度有较明显影响。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及测量房角形态和相关解剖结构不受光线的影响,同时具有较高分辨率,适用于非透明介质,所以在临床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通过非侵入性方式获得高分辨率的眼前段任意子午切面的二维图像,并且能够穿透非透明介质。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都较小,前房都较浅,房角入口都较窄,而且眼球轴长较短,晶状体位置靠前,导致眼前段更加狭窄,所以房角容易出现堵塞甚至关闭[8]。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能够发现虹膜膨胀,前房浅,不过程度轻于急性患者,两类青光眼其他指标没有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超声生物显微镜用于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明显,指导意义较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世玮,吴强,陆斌,等.应用UBM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后眼前节变化[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5):566-570.

[2]朱蓉嵘,施健,杨梅,等.江苏省阜宁县50岁及以上人群原发性前房角关闭患病率调查[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7):487-492.

[3]李静,朱德军,哈少平,等.UBM检查对抗青光眼外滤过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关系的观察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5):428-430.

[4]江媛,陈伟.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的应用[J].国际眼科纵览,2013,37(2):92-97.

[5]丁波,過贵元,孙桂珍,等.UBM检查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304-306.

[6]伍继光,杨明善.浅谈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51-52.

[7]赵柳宁,邓娟,王忠浩,等.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房角镜判断窄房角结果一致性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8):802-805.

[8]林仲,李思珍,牟大鹏,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后前房角形态变化的一年观察[J].眼科,2011,20(1):38-43.

(收稿日期:2016-09-24)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