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剧场从外滩起步
清末民初,上海出现不少茶楼、茶馆,只可供小型演出,因未形成舞台,不算剧场。1866年,由旅沪英美侨民创办的“上海爱美剧社”,集资购买了位于英国领事馆西侧临近苏州河(今圆明园路与今香港路转角处)的一块土地,建造了一个木板结构的西式剧场。
一开始,国人将这座西式剧场称之为“外国戏院”或“西乐戏院”,以区别于当时租界初兴的茶园式戏院。后来,当时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的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按照发音“Lyceum”,将其音译成为“兰心”。“兰心大戏院”也是上海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剧场。由此,它不仅成为外侨戏剧活动的中心,也逐渐成为我国话剧活动的主要启蒙殿堂和演出场所,并成为上海民众接受西风熏陶的一处主要窗口。
自1874年1月到1929年4月,爱美剧社在兰心大戏院演出共计180余场,其他各类文艺团体的演出则不计其数,其中包括意大利歌剧院来沪演出歌剧《阿依达》、《蝴蝶夫人》,以及上海工部局乐队演出贝多芬、舒伯特作品等。1929年1月,剧社将“兰心大戏院”的房产权出卖,并于当年12月,在今长乐路与茂名南路转角处觅得新址重建剧场,1931年2月建成后,仍以兰心命名。
坐落在福州路云南南路转角上的天蟾逸夫舞台,上海人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上海历史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京剧演出场所。在1992年以前,它名为“天蟾舞台”,而天蟾舞台的前身是建于1926年的大新舞台。1930年,大新舞台出让给江北大亨顾竹轩,此人接下大新舞台后,便将其改称为天蟾舞台。
天蟾舞台最为有名的是演出有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如全本的《翠屏山》、《三岔口》、《武松》等。20世纪中期,历代梨园大师更是竞相在天蟾粉墨登场,以至当年梨园内有“京角儿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天蟾舞台成了沪上前辈艺人们敬仰和羡慕的艺术殿堂,也成为当年上海滩如火如荼的京剧演出活动的佐证和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天蟾舞台成为危房。1990年,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款翻建天蟾舞台,并于1994年落成开幕后,更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改建后天蟾逸夫舞台如获新生,在第二年即创下全年公演京剧300场的佳绩,再度成为上海文化演艺市场的一个引人入胜的热点。
如今,天蟾逸夫舞台依然是京剧国粹在上海生存、发展的坚实依托,与往昔稍稍不同的是,这里不仅上演京剧,还兼演越剧、沪剧、昆曲等其他传统戏曲剧种,成了沪上老戏迷们最为钟爱之处。到天蟾逸夫舞台看戏去,成了申城市民生活的一个亮点。
位于九江路663号的人民大舞台,是有着100年历史的老剧场。剧场建成开业于1909年12月30日,最初名为“文明大舞台”,以连台本戏名噪上海滩。
1930年,黄金荣接手大舞台,仿照纽约最新式剧场翻建。后虽多次换主,但都是黄金荣的徒子徒孙。上海解放后,大舞台老板席卷细软,仓皇逃往香港,还拖欠职工数月工资。面对一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大舞台的台前后台270余名演员职工,在市军管会文艺处委派干部的领导下,进行生产自救,同舟共济,以赎买的方式买下大舞台。重新开业后,九江路上高高挂起了“人民大舞台”的牌子。
人民大舞台凤凰涅槃后,上海、华东乃至全国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以及歌剧、舞剧、话剧等优秀剧目和有影响的力作纷纷在人民大舞台亮相。大舞台成为戏曲改革、创新成果的展览窗口,全国的戏曲会演都会在这里举行。同时,大舞台还接待了世界各国100多个演出团体,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展示窗口。
从1985年至今一直担任着大舞台总经理的张耀明先生,是见证了大舞台改革开放后辉煌岁月的亲历者。据张先生回忆,上世纪80年代,大舞台演出戏曲的盛况是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当时有一次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到上海来演出,观众排队买票的队伍一直绵延数公里一直到广西路。在那个年代,凡是看戏的观众没有一个不知道人民大舞台的,连大舞台正门对面的“天晓得”食品店也随之红火起来。
2010年,这座中国最著名的百年剧院经过重建后全新亮相。全新打造的人民大舞台以音乐剧、歌剧、芭蕾、话剧及经典戏曲的演出为主打,再次展现出它独有的底蕴和价值。
上海音乐厅
人民大舞台内景
如果剧场也有老字号的话,上海音乐厅应该算得上。建成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原名叫南京大戏院,并因其西洋建筑风格被誉为“上海的巴黎歌剧院”。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作为本埠最有影响的西洋音乐表演团体之一,最早于1932年在这里演出。其后,工部局的夏季音乐会成为这里的固定演出。
1959年,这里被改建为专门的音乐场所,并改名为“上海音乐厅”。自1960年起,上海举办的历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国际广播音乐节都把这里作为主要演出场所;国际和国内的音乐表演团体来沪演出,也大多被安排在这里举行;而上海本地的院团,更把音乐厅作为新人新作品的展示地。1985年,上海交响乐团举办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系列音乐会,上海市民连夜在上海音乐厅门口排队,门票一抢而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众多世界级的著名音乐家和乐团光临上海音乐厅。1994年起在音乐厅举办的“双周免费音乐会”,已经成为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品牌。多少年来,曼妙悠扬的音符浸润在流逝的岁月中,形成了上海音乐厅独特的文化积淀。
上海音乐厅,一个和几代上海人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殿堂。1995年,延安东路高架的修建,使这所音乐殿堂面临噪声和地基震动的困扰。为保护这座艺术圣殿,上海音乐厅从人民广场南端的延安中路上,缓缓地走到了宁海路龙门路口的绿树鲜花之中。这个完整意义的空间整体搬迁留住了音乐厅,也留住了城市对音乐的爱情。
如今,每到11月底,上海音乐厅门前满地金黄的银杏叶总让人联想起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这个上海老牌的音乐殿堂,一方面坚守古典音乐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音乐的“变奏之美”,以吸引更多年轻的新面孔走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