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卿词》看词人的自我形象设定

2017-02-23 19:36丁佐湘蒋燕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奉新县爱国者词人

丁佐湘,蒋燕娜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从《宣卿词》看词人的自我形象设定

丁佐湘,蒋燕娜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南宋初期,江西奉新词人袁去华,用99首《宣卿词》表达了处在南宋这样国弱民穷的环境下,文人内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与无奈,以及在报国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文人的生活状态,塑造了饱满、立体、真实的爱国者、思归者、隐逸者形象。故拟以《宣卿词》为底本分析作品中的词人形象、词人对自我形象如此设定的原因。

袁去华;爱国者;盼归者;隐逸者;形象设定

在庞大的南渡文人群体中,成果丰硕者实多,如洪迈、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皆声名远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两宋文坛上。与此同时,诸多优秀的文人却被掩埋在这光辉之下,如江西奉新词人袁去华。薛砺在《宋词通论》中评价他的词:“极豪爽幽畅,为稼轩并时的一位高手。”与稼轩并提,评价颇高,不排除过誉之疑,但须得承认,《宣卿词》确有可研究之处。

一、作者生卒探究

袁去华,字宣卿,南宋洪州奉新县上坊(今江西奉新冯川镇)人,生卒年不详。据《奉新县志》(同治版)记载:袁去华为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刘章榜进士,授善化知县(今湖南长沙)。他中进士要比范成大和杨万里早9年。可以肯定的是,袁去华为南渡词人。再根据《柳梢青》以及《和丰桥记》“淳熙丁酉(公元1177年)仲秋……越明年七月,桥成”可知,到1178年时,袁去华尚在世。据《奉新县志》记载,宣卿在任期间,岁饥,郡守督赋方急,去华抗言:“所治饥馑,当议赈恤,不当征比。”守衔之,阴中以事,谪醴县丞。连帅张紫薇方论荐,而去华以家难归矣。后调京西宪幕,襄帅吕游问雅闻其才而举之,去华谦退以辞,吕益贤之。迁知石首县,卒于任。其孙袁洙,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方山京榜进士。历任南康军建昌主簿,余干县丞等,为官清廉,以民为重,颇有其祖父袁去华之风。生活于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南宋时期,袁去华与韩元吉、洪迈、张孝祥等人一样,爱国之情深入骨髓,因此,常在词作中感叹物是人非、江山难再的无奈。袁去华学问渊博,尤长于辞赋,《奉新县志》(康熙版)称他“标韵洒落,飘飘如神仙中人,文笔精健,尤长于乐府”。著有《适斋类稿》8卷,不传;《宣卿词》1卷99首。在留存下来的《宣卿词》中,词人的自我形象设定一览无余。

二、形象设定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叹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古仁人志士皆以国为先,以民为重,而后乃家,而后乃己。袁去华对自我形象的设定亦是从国起,有国方有家,所以词人首先自我设定为一位爱国者,壮志难酬退而为思归者,兼济天下已不能,唯有独善其身,因此,最后才退至隐逸者。

(一)壮志难酬的爱国者形象

袁去华生卒年月现无法确切知晓,但大致可以确定出生于北宋末年,经历了南渡,主要生活于南宋。与洪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张孝祥为同时期的人。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变,成为了南北宋的分水岭,这年5月,便开始了南宋小朝廷的统治,广阔的北方地区沦为金统治者的领土。大厦将倾,南宋统治者们和朝廷官员仍然能够心安理得地宴享玩乐,醉生梦死,甚至残害忠良。整个南宋时期都笼罩在外敌入侵的阴影中,然压迫之下必有反抗,一批批爱国志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爱国精神得以广泛传播。袁去华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受感染,他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融入到自我理想形象的设定中,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出来。

袁去华首先将自己设定为爱国者,他想要成为并且的确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的咏史怀古词足以证明。词人在游览故地之时,引发了故国之思,《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吴门古都会,畴昔记曾游。轻帆卸处,西风吹老白蘋洲。试觅姑苏台榭,尚想吴王宫阙,陆海跨鳌头。西子竟何许,水殿漫凉秋。画图中,烟际寺,水边楼。叫云横玉、须臾三弄不胜愁。兴废都归闲梦,俯仰已成陈迹,家在泽南州。有恨向谁说,月涌大江流。”[1]词人游览过苏州,乘着小舟寻找姑苏台,忽而想起此处是吴王夫差大胜越国后称霸之地,吴王曾在此独占鳌头,西子也在豪华的舟中。画面中,烟雨楼台,云雾飘渺。而今物是人非,吴王的霸业终毁于他穷奢极侈、荒淫无道的统治之下。俯仰之间,兴废无常,恍如一梦。与南宋的情况相似,朝夕之间,大厦倾半,眼睁睁看着北边的大块疆土被占据,百姓多被迫南移,那仅剩的半壁江山也是摇摇欲坠。去国离乡之恨,郁积在词人心中,挥之不去。这首词分明表达了词人对国之将亡的痛恨、惋惜、无奈,对统治者不思进取、荒淫无道、自毁江山的愤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国之现状叫词人痛心疾首。词中勾勒出了一位独立舟头,感慨于国事兴废,忧愁于国家兴亡的爱国志士形象。

另外,在南宋统治集团消极御敌的情况下,词人的报国之志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爱国者的形象抹上了无奈和愤懑的色彩。《水调歌头·定王台》中说:“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1]登高楼,只见乔木已老,江水空流,恰似词人的青春年华一去不返。胸中空有报国之志而不得报国之门,任凭年华染白了青丝。关塞夜冷,多少烈血英魂已埋葬于此,仍然无力收复旧山河。作为书生,词人无法亲自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耿耿于怀。这首词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独倚高楼,满腔报国志难酬的不甘又无奈的爱国老书生形象。

细品宣卿的咏史怀古词,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首中都使用了“兴废”一词。“兴废”自是与国家大势相关,出现频率之高也在无意中流露出词人深沉的爱国之情。另外,朝代、国家之“兴废”总包含着无可奈何,如若可能,谁人不盼望着万事万物的永久兴盛呢。

故言《宣卿词》中的词人对自我形象的设定首先是壮志难酬的爱国者。[2]

(二)一往情深的思归者

爱国志难舒,词人便将情感转移到惦念故乡、故人上。在《宣卿词》中数量最多的当数“思乡怀人”词,计有49首,占《宣卿词》总数的二分之一。这些词作中,词人往往以盼望归期以及盼望故人相聚的形象出现,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表现出了思归者“一往情深”的特点。如果说爱国者的形象是词人带有强烈的自主意识设定的,那么思归者的形象则是情不自禁设定的,词人有感而发,不知不觉中设立了这样的形象。

《水调歌头》[1]“渡口千章云木,苒苒炊烟一缕,人在翠微居。客里更愁绝,回首忆吾庐。”词人望着渡口边茂密的参天大树,偶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是有人居住在这翠林之中。作为独自滞留异乡的人,见到江边朴素温馨的日常生活场景,心中对故乡的小屋甚是想念,触景生情,一心思归。《兰陵王》[1]这首词作于郴州(湖南省郴州县),因“尺素难托”,不知故乡人如何,词人在异乡“料恨寄徽弦,心倦梳掠。西风满院垂帘幕。对千里明月,五更悲角。归期秋尽,尚未定,怎睡著”。正值秋季,西风萧瑟,虽说千里可共素光,但究竟只是离人不能相见之时的自我宽慰。词人面对这样孤寂凄冷的秋夜,时刻思归,却难定归期,故深夜难眠。读者似乎能看到一位在庭院中、皓月下独自惆怅徘徊之人。

皆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思乡怀人”词中有一类“节日”词,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词人对故人的思念。在这些“节日”词中,描绘重阳佳节的有5首,七夕佳节的有5首,中秋佳节的亦有2首。节日如此之多,独独挑选了这3个,不难发觉无论重阳、中秋还是七夕,都是亲友团聚、最催人相思的节日。重阳和中秋都是与家人团聚,故所怀之人应是宣卿的家人,而七夕是恋人的节日,故所怀之人多半为词人深爱的女子。

在《念奴娇》(次郢州张推韵)[1]上阕最后写道“发妆酒暖,殢人须要同酌”,意在同为滞留他乡为异客的人,在这重阳佳节,不如一同饮酒,互相安慰。下阕又说“宫眉难学”,尽管有客共饮,似乎不比在家乡过节逊色,然而在词人心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3]《虞美人·七夕悼亡》说:“执手还惆怅。莫嗟相见动经年。犹胜人间一别、便终天。”鹊桥之上牛郎织女每年只能相见一次,叫人心生怜惜,可是能相见好过人间的死别。佳人已逝,空留词人一人回忆美好的往昔。苏轼曾为纪念亡妻作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否,宣卿也是这样对佳人“不思量,自难忘”。每每念及,又觉凄凉。《忆秦娥·七夕》“暂时不见犹寻觅。那堪更作经年隔。经年隔。许多良夜,怎生闲得”。说暂时不相见尚且要寻觅,哪里经得起多年相隔,分开的这些岁月,要词人如何独自度过。可见词人对所念之人的用情之深。

无论是思乡还是怀人,从词作数量看,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思乡怀人的情感长期伴随,异常浓郁。从词中所构场景看,常常是词人独立于空荡的院落,与空中之月摇摇相对,对月思乡,对月怀人,足见词人归乡与故人团聚的殷切期盼,对于归故乡、见故人,是如此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三)品行高洁的隐逸者

爱国志士的壮志受挫、思归归不得,国与家都求而不得,万般无奈之下,词人只得退而求其次,当一位品行高洁的隐逸者。他要向陶渊明学习高洁的志向、品格,独善其身。这些期望隐含在“咏物词”和“隐逸词”中。

词人所作“咏物词”有7首。其中咏梅的有5首,咏雪的有2首。自古以“梅、兰、竹、菊”喻君子品格。宣卿词亦有此寄托,咏梅,咏雪,以“梅、雪”自喻,来衬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如:“玉骨冰肌比似谁。淡妆浅笑总相宜。一枝清绝照涟漪。”[1]梅花迎寒开放,深入骨髓的冰洁非普通花儿所能比拟。正因为这样不畏严寒,在百花凋零的季节独自绽放,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它以一枝红色梅花驱走了冬季的惨淡,怎能不叫人敬,不叫人爱呢。在《念奴娇》(和人韵)中有“自笑平生,怜清惜淡,故国曾亲植。百花虽好,问还有恁标格”。词人提及自己曾在故乡种植梅花。只有喜欢,才会想要亲手去种植。词的最后,明确指出,百花虽好,并不如梅花一般有品格,这才是词人钟爱梅花的原因,因为梅花迎寒独放的形象正是词人自己的形象。

《宣卿词》第一首便是《水调歌头·雪》[1],不知是词人自己的安排,还是后人在辑录时予以了调整,也许是巧合,却恰恰能表达词人的意旨。“玉楼耸,银海眩,倚阑干。渔蓑江上归去,浑胜画图看。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对两无言。”大雪覆盖,天地苍茫一片,楼上人独倚,月下观之,楼似玉砌,极目是雪海,江边渔翁穿着蓑衣正要归去。天设的美景胜过笔下之画,印证了那句 “江山如画”,美得叫人惊诧。一片雪白之中,远远地开着一树红梅,自是美极。

词人志趣高洁,敢于同劲敌作斗争,然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归字谣》[1]中说,“陶元亮,千载是吾师”。词人家乡位于江西奉新,与陶渊明的故乡相邻,经历又颇似渊明。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词人也曾“为民抗税”。故哪怕隔着时间的长河,词人也与渊明遥遥相惜,官场仕途的不顺使得词人只能转向隐逸闲居的生活。

《水调歌头》[1]中词人感叹:“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而今憔悴长安,客里叹淹留。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多少英雄豪杰年轻时豪情万丈,想要建功立业,如今都只是客居异乡。再看洪崖仙人,隐居山中,至死不知何为愁。不如像洪崖先生一样过隐居生活,没有世俗的纷扰与忧愁。

词人在追求功名的路途上屡屡受挫,转向了闲适的隐居生活。正因为品行之高洁,无法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又不能克敌制胜,只得独善其身。虽说在国家危亡之际过闲居生活,当一个不问世事的老者是消极的,但也着实无可奈何。所以才在词作中表现出了这样一位品行高洁的隐逸老者形象。

由上可见,词人对自我形象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一时爱国情怀居于主导地位,则在咏史怀古词中展现出爱国者形象;一时思归情绪居于主导,则发而为思乡怀人词,形成了思归者形象;一时又以隐逸情怀为主导,发而为隐逸词,树立起傲世独立的隐逸者形象。此非言三种形象轮流出现,在词人心中,这三种形象应当是并存的,区别在于何种形象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形象即为当时词人心目中最想要设定的自我形象。

三、形成原因

万物皆有因,词人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地设立了爱国者、思归者、隐逸者形象也必然有其原因。生活于两宋之际,时代背景特殊,一定脱离不了当时的政治、宗教影响,从词人个人而言,所受教育也影响颇深。

(一)政治因素

整个南宋词坛都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基调,规模之大,情感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朝代更替乃是常事,但同宋朝这般两代皇帝被虏,偏安一隅的朝廷统治者将大好江山拱手相让、把作为国家象征的都城轻易割舍的实属稀罕。统治者软弱无能不作为,激怒了爱国志士和百姓,激发了深受儒学熏陶的广大文人志士的爱国热情。袁去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同样深受影响,且据《奉新县志》记载:“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春正月,岳飞驻军于本县楼子庄 (今甘坊附近),破李成等武装集团。”[4]当时李成接受了南宋官职却又企图割据,终于在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被岳飞击败。词人当时尚未考取功名,应当就在家乡,如此近距离地受到爱国名将岳飞的感染和鼓舞,词人的爱国热情无比高涨,也正是由于这种鼓励,词人更加发奋图强,在绍兴十五年考取了进士。[5]所以在词作中,词人对自己形象的设定是一位激情昂扬的爱国者,无奈爱国志士对国事的关怀与统治者的偏安主张相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词人的爱国者形象染上了壮志难酬的抑郁色彩。

随着时间推移,袁去华逐渐认清了形势,渐渐对恢复故土、参政报国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爱国的热情只能埋在心中,化作对故乡的眷恋。到词人年老体弱、有心无力之时,便只能选择归隐,以求个人生活的安宁。

(二)家庭因素

历史文献中对袁去华家庭情况的记载不多,县志中只提及了其孙袁洙,在《和丰桥记》中提及了其祖袁安:“祖父始创为桥亭七间,岁久将倾,去华尝修之。”[4]清同治十年刊本《奉新县志》记载:“和丰桥在县之东北,旧名朝京桥,宋邑人袁安剙,后其孙善化县令袁去华新之。”[6]据此可知,其祖袁安在其家乡新修过7座桥亭,能为此事者,若非德高望重、受乡里爱戴者,便是财力丰厚者。若为前者,其祖父对于子孙的教育必定是非常重视的,能受当时之人爱戴,足见是符合正统思想的,因此,袁去华所受之教育必当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有着积极入世、入朝为官,忠君报国,为民为国之思想的词人,对自我形象的设定自然是以忠君爱国为首的。再者,其祖袁安福泽乡里的行为对词人产生了潜移默化之影响,词人亦将为他人谋福祉作为自己的责任,尤其在词人考取功名,任职善化县令时。倘若其祖袁安为财力雄厚者,那么袁去华更加有条件接受好的正统教育了。

(三)个人因素

词人表现出高涨的爱国热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亲历了南渡过程,深刻体会到近乎亡国的痛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凄惨景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报国之志的屡屡受挫,词人开始越发思念故乡、思念故人。任职善化知县时词人更多地接触到了底层百姓,清楚地了解百姓艰难的生活状况,抗税事件的发生,更使得词人对为国为民之理解发生转变,他开始看清官场的本质,以往观念中的为民请命在现实官场全然变了样,故而对官场失望了。除了抗税事件外,词人还拒绝了襄帅吕游问的招募,可见词人是真的失望了,并不贪恋权力官位。思归的情绪日渐浓郁,面对满目疮痍,词人发现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时,终于生出了隐居的念头,年岁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矣。此时词人对自我形象的设定便是不自觉带入的了。

《宣卿词》的99首作品向读者展示了包括他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在内的诸多内容。从公至私,给读者刻画了一位既有爱国热情,又有真挚情感,拥有高洁品行和隐逸情怀的词人。词人形象的设定并非有意为之,皆是词人真情本性的自然流露。词人属于南渡文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这一群体和当时时代的熏陶是必然的。但词人爱国者、盼归者和隐逸者的形象一定也是与其个人的品性、经历等密切相关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继续探寻的地方,如词人的官宦生涯,词人所怀之人究竟是何人,词人的交游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徐冰云,肖正根,编注.袁去华词注[M].奉新: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4.

[2]蒋克己.袁去华词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1989,(06).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徐冰云,魏在宽,编.奉新县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

[5]徐冰云,刘功林,主编.奉新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0.

[6]帅方蔚,等,纂.奉新县志(同治版)[M].[清]吕懋先,等,修.出版地不详:清同治十年刊本.

Analysis on Poet's Self-image Setting fromXuanqingCi

Ding Zuoxiang&Jiang Yanna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13)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a poet,Yuan Quhua,who was born in Fengxin,Jiangxi province,used ninety-nine‘Xuanqing ci’to expresshisangerand frustration becuase his great aspiration was hard to fulfill and he didn’t have the change to serve his country under the weak and poor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Xuanqing ci’also decribed the peots’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period andshaped the full,dimensional and real images of patriot,returner and hermit.H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poet setting these images on the basis of ninety-nine‘Xuanqing ci’.

Yuan Quhua;patriot;returner;hermit;image setting

I226.8

A

1671-2862(2017)01-0041-05

2016-11-22

丁佐湘,男,江西万安人,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蒋燕娜,女,江苏常州人,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奉新县爱国者词人
美国爱国者兵工厂War Hog卡宾枪
词人的职业
南方丘陵耕地产能研究
奉新县出台新规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奉新县官方兽医监督巡查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