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河沧州段的现状及发展出路

2017-02-23 08:10陈英娟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运河

陈英娟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南运河沧州段的现状及发展出路

陈英娟

(安徽大学 历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沧州因运河而生,由运河而兴,南运河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沧州 ,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但如今南运河的经济功能已大大弱化,且毁坏严重。分析南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沿革及其水文情况、水利设施和文化遗存现状,综合运河衰落的原因,提出当今南运河的治理思路和开发、保护设想,以期其在南水北调、养殖、灌溉、旅游、文化传承等方面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运河沧州段;现状;原因;出路

伴随着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大运河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但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大运河已不再有当年灿烂辉煌的风采,不堪审视的是各种污染、破坏,甚至是断流。历史上的大运河曾经为政治、军事和战争服务,更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近代以来,随着海运逐渐兴盛,陆路交通逐步发达,大运河已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航运能力,除了个别地方仍能通航外,目前最大的实用价值是其文化和旅游功能。笔者仅就大运河的南运河沧州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出路进行探讨。

一、南运河沧州段的历史沿革

南运河最初的形态是一条小河,名叫白沟,经过历代的开凿与维护最终成为繁忙的运输航道。南运河中的沧州段主要流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和青县,总长253千米,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河段中里程最长的一段。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为便于战时运输粮草,下令开挖河道,引淇水注入白沟,为其提供水源。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趁天下大乱之际攻破幽州,曹操为征讨乌桓,又令开凿和白沟通水的平虏渠用以运输粮草[1]20。

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隋炀帝下令开凿与白沟相通的永济渠,这是对白沟的再次治理,使其向南延伸。

唐朝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薛大鼎担任沧州刺史。沧州境内原有无棣河,隋朝末年废弃。“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称赞[2]1425”。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姜师度等率人在沧州景城郡清池县开凿数条渠道,并重新疏浚了距清池县西北五十里的永济渠。这一时期众多河渠的开挖和修建,拓宽了水运交通网,增强了航运能力。

北宋时期永济渠被称为御河,因黄河夺御河入海,御河河道淤塞严重,几乎湮灭。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南徙,致使黄河对御河的影响越来越小。金朝时期,沧州段运河的航运事业逐渐繁荣,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公元1188年,金世宗命令恩、献等六个地方通过南运河向北京输送上百万石粮食。

元朝政府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开挖航运河流,相继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会通河的北端与御河相连,进而形成了近代运河的基本格局。元朝定都大都后,南运河更加繁荣,粮食运输每年达400余万石,帆樯舟影往来如梭,盛况浩大。

明清时期南运河被称为卫河。为了增强南运河的运输及防洪、排涝能力,明清两朝都对其进行了修缮。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在沧州的青、沧二县开凿了兴济减河与捷地减河。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在东光县修建减水闸并对兴济、捷地原有的减水闸进行修缮。清朝时期,政府为了更好地清理河道淤积物,保持航运畅通,设置多个浅铺。雍正时期,调漳河水补给运河,用以解决运河水量不足的问题。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漳河因连降暴雨水量猛增。因其与运河相连而使运河水位增高,导致运河堤坝被摧毁,沧州段市镇面临水灾的危险。在此情形下,清政府下令加固损毁的河堤并增建戗堤。明清时期通过南运河运送的粮食每年都在“400万石以上,运送粮船的数量最多时曾达到12 000多只,船工人数多达12万余人”[3]。此外,政府每年征集的钱粮也都通过运河运往京城,因此南运河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民政府时期,南运河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其航运及抗洪、排涝能力大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南运河进行了整体修缮,其航运能力又重新提高,每年通航天数高达300多天。20世纪7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出现水危机,运河缺水,至此运河的职能由航运转变为输水。

二、南运河沧州段的现状及遭受破坏的原因

(一)南运河沧州段的现状

南运河沧州段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人们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呈现如下现状。

第一,河水水质差,部分河段干涸。流经县城、市区的运河段出现水源枯竭,早已无法承载船只;而部分有水河段则污染严重;流经村庄、农田的运河段则早已断流、干涸。

第二,运河河道缩减,防洪能力降低。南运河通航时期,河道全长为509千米;如今河道全长309千米,其中左堤272千米,右堤275千米。沧州段运河的里程占其一半以上,可以看出沧州段运河的河道大量缩减。

第三,部分运河河堤坍塌,垃圾遍地。流经县城、市区的运河河堤都修建了水泥护堤,河床保存比较完整;流经村庄、农田的运河河堤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河段河堤坍塌,例如南关口、张家坟、吕家院等村庄。运河两岸建有大量房屋和工厂,居民和工厂生产的垃圾被就近倒入运河,从而使运河堤岸及周边充满生活和建筑垃圾、废弃物等。

第四,运河附属水利设施只有少数完好,其他严重老化并年久失修,已失去其应有作用。北陈屯枢纽节制闸因下沉2.5米,基本丧失了其挡水功能;东南友谊闸、安陵枢纽、肖家楼南排河穿运倒虹吸、红庙村金门闸、郑口挑水坝等水利设施因运河水量不足及缺乏保护,出现老化、破损,难以为继。

第五,运河文化遗存遭到破坏。马厂炮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设备,如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马厂砖瓦厂西侧的两段残墙。残墙从几十厘米到两米左右不等;在炮台顶上东南部,还有一条长三米的裂缝,足见现今破败的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运河环境变迁导致运河特色文化萎缩,例如,哈哈腔已因人才断档、剧本陈旧,逐步走向消亡。

(二)南运河沧州段遭受破坏的原因

1.政治经济因素

运河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与军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每年都要疏通河道保持运河畅通,如今运河的政治、军事功能已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及其附属设施呈现出干涸、坍塌、废弃的景象。

明清时期,南北经济交流途径除以大运河为主要河道的漕运外,还有海运[4]。海运因速度快、承载量大逐渐兴盛,相应地,运河漕运逐渐衰落,因而政府对于不重要的淤积河段逐渐疏于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交通运输网的修建加速了货物、人员的流通,大运河原有的运输功能逐渐丧失。

2.社会生产与生活因素

首先,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凸显。为了生活便利,大部分居民把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选择就近倒入紧靠居民楼的大运河,造成了大量的垃圾污染。居民楼修建时其排污设施甚至被直接连通到了大运河,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水通过下水道流入运河,使运河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工业垃圾和废水导致运河污染严重。沧州运河区建有工业园区。在药品、化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垃圾和废水也被直接排入运河,造成大量工业废水污染。工业废水是导致运河水质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城市拆迁的废砖旧瓦、新建高楼大厦的建筑垃圾也被倒入运河,使运河变成了“垃圾厂”。

最后,人为破坏也是造成大运河如今状况的重要因素。现今南运河已不具备航运能力,因此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大大降低。如居民挖河堤取土来建造房屋,砍伐两侧的树木来盖房,致使运河河堤在经过长期的雨水冲击后,出现坍塌现象。由于缺水,长满青草的河道成为附近村民放牧牛羊的场所。在东光段,运河甚至变成了农田,出现农民在运河河堤里面耕作。这些破坏现象,使得运河毁坏更趋严重。

3.自然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的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的气温还低于北半球平均气温,低了0.5~1.5摄氏度。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华北地区的气温与北半球平均气温逐渐持平并超过之,超出的气温幅度为0.5摄氏度,并有持续增加的趋势[5]。华北地区20世纪60年代年均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20世纪70年代为450毫米左右,现在的年均降水量为350~400毫米;所以华北地区降水量近几十年基本呈下降趋势[5]。近40年来,华北地区降水量逐年减少,而同时又因气温上升导致蒸发量上升,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运河的干涸。

三、南运河沧州段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面对南运河的破败景象,如何治理和开发这份历史遗产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南运河的现状,结合其他地方的治理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治理开发的建议,以期大运河能够重现昔日风采。

(一)综合治理

运河过去重要的功能是水运,如今水运的功能已被陆路、航空运输所取代。近年来运河新的功能是助力南水北调,即通过一些支流为缺水的地方输水。为解决运河周围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治理。

第一,建立大型垃圾和污水处理厂,进行生态保护。将运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生产的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拆除运河两岸的违法建筑,在运河堤顶栽种树木,构建新型绿化带,恢复两岸的生态景观[6]。

第二,对河道进行清淤,修建防渗护岸工程,保护运河堤坝。对部分干涸的河段补水,恢复干流支流水网。运河西部山区有属于黑龙港水系的岳城水库、黄壁庄水库,每年汛期,水库都要下泄大量洪水,而黑龙港水系未与运河干、支流连通,汛期的洪水大都流入渤海,建议在黑龙港水系周围建设小型水库将洪水拦截储存起来,把这些小型水库通过黑龙港水系与运河连接,就可使运河得到较多补给水源。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对运河依法管理。沧州市和各县要制定保护、管理运河的地方法规,建立监管运河的专业执法队伍,明确运河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打破传统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运河的效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运河保护意识。

(二)科学开发

1.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本着“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更好地促进沧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开发。开发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坚持统筹兼顾、变动最小的原则。大运河既是珍贵的线性遗产,又是防洪排涝的河道,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水利功能与遗产功能,水利部门与文化部门要相互协调,保护与发展要相互协调。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运河的开发不能仅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来进行,还要考虑开发最终能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就南运河沧州段的开发,沧州市人民政府在2010年通过了《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7]。该规划对此段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历史遗产、开发项目、实施计划与目的作了明确规定,以确保运河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在开发运河前,对其历史遗迹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详尽记录历史遗迹的数量、种类及现存状况等,根据其作用和现状划出不同等级的保护级别,以便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应用。

2.按照开发规划,多方面发掘运河的经济价值

首先,提高运河的输水功能,将运河干支流河道彻底疏浚,确保水的畅通流动。在运河周边修建水库,汛期用来储水,旱期打开水库向运河输水,确保干支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支援农业、工业、生活用水。

其次,发展水产养殖,兴办小规模、短距离水运。在运河流速缓慢的河段及周边的水库养鱼、养虾,这样既能安排一部分人就业,又能增加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收入,还能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体质。在运河的干、支流上,可因地制宜地使用水运。发展适度的水运有利于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的便利。

再次,打造休闲廊道,建立枢纽风景区。对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进行修复,打造一条贯穿沧州市区、泊头市区、东光县城与吴桥县城的休闲廊道。重建这些地区的码头、驿站,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例如沧州武术特色公园、泊头清真特色公园、东光佛道特色公园与吴桥杂技特色公园。捷地枢纽依托乾隆碑、宪示碑、大运河、捷地减河、捷地分洪闸和捷地新闸等运河遗产建立了“三廊、三园、两河和两碑”风景区,参考捷地枢纽风景区的建设,可把北陈屯枢纽、王希鲁枢纽建成集旅游、娱乐于一体的风景区,发展水上旅游。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有益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

最后,发展社区特色观光旅游。青县作为运河沿岸城市,可以依托具有自身特色的盘古文化和农村绿色产业,结合农村民居打造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盘古庙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与观光旅游项目。沧县、东光等地可根据自身传统特色发展社区旅游等。

3.按照开发规划,多方面发掘运河的文化价值

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对其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建立历史博物馆,重现大运河的辉煌发展历程,让公众从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了解运河的历史,展现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修缮运河沿岸的建筑,让人们切身感受古代水利设施的卓越成就。像一些大型的运河码头、分洪闸、乾隆赞扬运河功绩的御碑等均是很好的历史文化素材。

其次,将发端于运河水运安全需要的沧州武术和吴桥杂技与运河旅游联系起来[8]。在运河旁建立沧州武术表演馆和吴桥杂技表演馆,修缮具有运河特色的物质文化遗迹,如沧州文庙、沧县清真北大寺、吴桥法藏寺和泊头大清真寺等,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线,让人们感受运河不仅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催生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化。

再次,开展水文化节点建设。在东光码头沉船遗址、连镇谢家坝、马厂炮台及马厂减河等具有运河文化特征的节点处设置标示与分布图,以简洁的文字和独特性的碑刻、石刻来展现运河水文化。

最后,举办沧州国际武术节、吴桥杂技节、沧州美食节、沧州特色酒水节、以哈哈腔为代表的运河戏曲艺术节等具有运河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生活,传播沧州运河文化。

[1] 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M].简体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

[2] 刘昫.旧唐书:食货:下[M].简体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吴红梅.浅谈南运河沧州段历史变迁及当今治理设想[J].中国水利,2012(22):62-64.

[4] 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336-343.

[5] 荣艳淑.气候变暖对华北干旱气候变化的影响[C]//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6] 袁晓琳.京杭大运河沧州主城区段旅游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旅游规划,2015(1):117-119.

[7] 沧州市文物局. 中国大运河(河北沧州段)遗产保护规划[EB/OL].(2010-03-09)[2016-11-02].http://www.docin.com/p-312342727.html.

[8] 程玲.水利工程融合历史文化,打造南运河生态旅游圈[J].河北水利,2010(5):45-47.

(责任编辑:王兰锋)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Way of Cangzhou Section of the South Canal

CHEN Yingjuan

(School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China)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angzhou is due to the river, and the South Canal gave birth to a unique Cangzhou, leaving a ri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but now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the South Canal has been greatly weakened and destroy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angzhou section of the South Canal and its hydrological situation, the status of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relic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the canal,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canal in the South Canal in recent years. We expect to its in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farming, irrigation, tourism,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continue to play its due value.

Cangzhou section of the South Canal; present situation; cause; development way

2017-02-10

陈英娟(1992—),女,河北沧州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

K928.4

A

1008—4444(2017)03—0050—04

猜你喜欢
沧州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