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扶贫价值分析

2017-07-19 10:08李佳源秦瑞霞
关键词:精准精神心理

李佳源,秦瑞霞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扶贫价值分析

李佳源,秦瑞霞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精神扶贫作为扶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新路径,可以弥补物质扶贫路径的不足。分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成因及不良心理,阐释精神扶贫的重要价值,可以使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共同成为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双重扶贫路径,帮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扶贫

关爱弱势群体的生活疾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流。儒家“民为本”、墨家“兼爱”等思想都是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表现[1]80。“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深刻阐述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创新[2]。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努力做好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扶贫工作,探索物质与精神双重扶贫的路径。

弱势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人群的概称[3]。校内经济困顿的大学生即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目前社会各界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越来越大,但弱势群体数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使下有增无减[4]。社会不良风气诱发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问题,使其处境越发艰难,不仅承受着物质需求不能完全被满足的压力,还需承受不良心理状况衍生出的消极影响。

一、我国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现状与产生原因

国家的教育物质扶助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高校”的“奖、贷、助、补、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从物质扶助实践看,个别学生依赖社会资助丧失了奋发动力,并未实现预期目标。所以,精准扶贫大氛围中,针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扶贫工作之不足,急需开拓新视角为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挖掘扶贫新路径。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我国部分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状况总体仍处于不发达水平的现状。人口基数大、国民素质不高的事实,使得国家财政在教育领域投资巨大,2015年已突破1 500亿元,但人均教育支出低,教育体制不完善、不健全,教育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加剧了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顿是产生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直接原因

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特殊国情,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瞄准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贫,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践行精准扶贫理念[5]。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大多来自山区、农村及发展落后的小城镇,其家庭经济来源有限且极其不稳定,即便全家布衣疏食,仍难以交纳昂贵的教育费用。精准扶贫思想对于大幅降低因经济困顿产生的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人数有重大意义。

(二)教育产业化是诱发高校经济弱势群体问题的起源

教育产业化使得高等教育学费越来越贵,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要求上大学者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费用。来自农村和落后城镇的高校学生十有八九经济困难,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物质保障。全球多数国家高等教育总支出中个人承担比重约为25%,而我国高等教育支出中个人承担比重已高达40%[6]。我国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的总支出中所占比率较高,导致不少为了改变贫苦命运而努力读书的大学生的家庭出现“因学致贫”的情况。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较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常是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来源的地方。这些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相比,交通、信息、教育状况落后,经济来源少,收入偏低且差距过大,而且我国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特殊国情、贫富差距过大的客观事实也是促使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信奉知识改变命运,他们为脱离艰苦生活而一心只读“圣贤书”,其他实践技能较差,靠自立解决生活费用的想法难以实现。学校兼职岗位不足且经济收益低下、勤工助学渠道不畅通严重制约其发挥扶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效用。大都市喧嚣的环境易使部分自控力差的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受不良风气影响迷失生活方向,形成不合理生活方式并加剧其经济负担。此外,攀比、奢侈之风给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价值观也带来了不良影响。部分经济弱势学生家境拮据,但又常因成绩不优秀而与学业奖学金无缘,甚至还需要额外支出一些补考或课程重修费。

(五)其他原因

2016年,教育部全面推进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重点的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我国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物质帮扶日益增长,根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6—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总金额及增幅见表1*数据来源: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311/t20131113_159337.html。

由表1可以看出,自着力构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资助资金保持了高速增长。2016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 281.82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955.8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07.87亿元,增幅为12.72%[7]。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加大,但经费不足、资源有限等矛盾仍然突出,此外物价上涨导致各种学习、就业过程费用杂多,这些支出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表1 2006—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资助总金额及增幅

二、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中存在的不良心理

家庭经济状况是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人生活环境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校园中经济弱势群体和心理弱势群体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叉,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不良心理势必加重其弱势程度,给针对该群体的扶贫工作带来困扰。

(一)自卑、逃避心理

个体或多或少有潜在的自卑心理,只是表现形式不一。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可能因物质条件与其他同学有差异而感到自惭形秽,无论学习亦或生活很难表现出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该群体常因自卑、胆怯自发减少与同学的互动交流,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压抑,越发强化了其不健康心理,导致深陷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中。由于经济贫困,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易失去与同学交往的勇气[8],又因对个体得失、荣辱反应过于敏感,常伴有不安、忧郁等情绪出现。另外校园里存在的拜金、攀比等不良习气,也会造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消极面对学习生活等。

(二)孤独、苦闷心理

人类是群居动物,当小我被偶然或有意排除在某个组织环境之外时,小我会因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心理依靠而萌发不满情绪。丰富多彩的高校生活是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在唯分论制度下没时间、没能力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陷入孤独、郁闷状态。

此外,外表是最先可得的信息,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外表常因着装、修饰等原因较其他学生略差,易使其产生苦闷心理。学生怀揣梦想来到大都市,发现自己是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还易产生失望、沮丧等消极心理。

(三)焦虑、依赖及嫉妒心理

任何与经济消费挂钩的事都会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想到父母的艰辛,内心深感焦虑与不安,适度的焦虑具有激励的积极意义,但过于持久的不安情绪会影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歌德曾说:“忘怀你贫困的日子吧!不过不可忘记它给你的教训。”少数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不能正视贫困,一味等待外界救济,本该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事实却出现毫无奋进、反哺之心,这绝不是教育扶助的目的[9]。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曾是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在新集体中心理落差巨大,一时难以接受角色转换,虚荣心作祟易使其由压力体验演变成发泄行为。

三、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扶贫的价值

从我国物质扶贫的历史实践看,物质扶贫路径有其局限性,对于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并没有与之相适的解决方法。精神扶贫降低了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和消耗,是通过非物质手段影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心理的新扶贫路径。精准扶贫的大氛围中,精神扶贫是扶贫路径的一股清流,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进行精神扶贫,不仅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及自身全面发展有重大价值。

(一)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一国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发展依赖于国民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应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准确定位,培养自身良好的回馈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016年11月15日,李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克服“短板”的规划[10]。引导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形成阳光健康心态,培养知识丰富、精神健康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应然目标。组织的劣势部分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水平[11],要紧抓致贫要害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转“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实现“一对一”的精神扶贫。注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扶贫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校教书育人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教育领域内对经济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扶贫是高校最根本的精准扶贫路径。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除物质扶助之外,要突出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精神关怀,提高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参与校园活动和班级事务管理的能力,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学校教师素养高低与精神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识、心理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程度。高校经济弱势群体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一大部分,应该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享受教育资源并成长成才的机会[12]。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结合,不仅有利于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摆脱经济贫困,还可丰富其精神世界。要通过不断提升精神层次,使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具备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树立自强精神,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资助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所预期的助学效益,促使教育公平逐渐得以实现。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精神状态的稳定性、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仅与自身发展关系密切,而且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大学生阳光健康的精神状态是评价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重要标尺。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进行精神扶贫可以化解其自卑、焦虑、依赖等精神困惑,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若能在迷茫之际感受到师生的关爱,有可能把危害学校稳定的行为转化为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行动[13]。重视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精神扶贫力度,有意识地引导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班级管理,引导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正确认识本校的教学思想和发展前景,有利于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感受到以“生”为本的关爱,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爱校意识,减少学校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

(四)有利于促进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全面发展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全面发展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且对于校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角色转换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14]。高校对经济弱势群体的精神扶贫,有利于帮助其化解精神困惑,形成自信、诚信、感恩、独立的健康精神品质;有利于使对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扶助由“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化;有利于提高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精神扶贫教育要关注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把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 刘润葵.弱势群体哲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2] 赵武,王皎玥.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170-173.

[3] 尹丽,储静丘子,刘代春.探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与成因[J].管理学家,2014(16):221.

[4] 周涛峰,林海悦,商利新.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J].科教导刊,2011(5):209.

[5]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6] 李秉中.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制度性短缺与改进路径[J].教育研究,2014(10):41-4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7-03-14)[2017-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6nztzl/2016_zt14/16zt14_ywq/201703/t20170314_299503.html.

[8] 陈烈,彭建军.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2004(6):110-112.

[9] 刘太刚.心灵治理:公共管理学的新边疆[J].探索与争鸣,2016(10):61-67.

[10]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教育脱贫攻坚五年规划[EB/OL].(2016-03-05)[2016-11-17].http://www.52wangjie.com/jiaoyu/jynews/201616619.html.

[11] 张琼.浅谈班级管理工作:借鉴“木桶效应”原理[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5):166.

[12] 周艳华.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30-32.

[13] 任辉.浅论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J].中国校外教育,2010(8):57-58.

[14] 赵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王兰锋)

An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Mental Aid to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in Universities

LI Jiayuan, QIN Ruixia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universities,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Mental aid which is a new way to support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mate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and unhealthy psychology of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 and explaining the important value of mental aid, mental aid and material aid will become a double path for assisting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so as to help them realize their value of life.

universities;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mental aid

2017-04-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弱势群众自杀维权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应对策略”(12XJC840005);西华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现状成因、心理障碍、扶贫路径”(CXCY2016125)

李佳源(1979—),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秦瑞霞(1993—),女,山西临县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

G641

A

1008—4444(2017)03—0111—04

猜你喜欢
精准精神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虎虎生威见精神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心理小测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心理感受
精准的打铁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