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7-07-19 10:08李燕
关键词:人格特质团体人格

李燕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实践研究

李燕

(洛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在校园里招募30名大学生,组成团体。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技术对团体成员进行3个月的团体辅导。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可以培养的,团体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多种疗法的运用能增加团体活动的成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可以通过调整认知、增加积极体验、学习应对技巧等方式进行。

大学生;积极人格;实践探索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感受着压力,而压力过大就容易产生挫折体验。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部分学生会产生适应不良,并出现过激行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学生能克服困难,战胜压力,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工作。在压力面前,有的个体容易出现生理、心理问题,有的个体能继续保持健康,这些现象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多从个体经历压力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差异来寻找原因。也有研究者转向个体的人格差异,提出积极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强调研究良好的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研究者探讨了积极人格的结构,希尔森(Hillson)和玛丽(Marie)把人格特征分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包含两个维度:正性的利己特征、与他人的积极关系[1]。卡姆利什·辛格(Kamlesh Singh) 和沙利尼·杰哈(Shalini Jha)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结构进行了验证,提出积极人格的四个维度[2]。近年关于积极人格形成途径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最主要的途径是增加其积极体验。

目前,国内学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是理论探讨:任俊和叶浩生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积极人格[3];周炎根、王淑燕和张敏等人探讨了积极人格培养的途径[4-5];薛香关注了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6];吕槟和李哲浩以上海市青浦区的高中生为被试,调查农村高中生眼中的积极人格品质,并对影响高中生积极人格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探究[7]。罗艳红在中国人人格量表的基础上,以25个形容词为核心编制了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确定了积极人格结构的11个因素。经检验,个别因素信度较低,样本局限在长沙市与武汉市,代表性不足,需要进一步修订与完善[8]。

积极人格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人格结构不明确,理论框架不完整,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本研究以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为主要内容,探讨其培养方法,以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健全人格。

二、 培养积极人格的实践探索

(一)团体组建

在校园里招募30名大学生,学生来源于多个院系,形成团体,作为实验组。随机挑选30名大学生作为控制组。在组建团体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共同商定活动的具体时间、场所、次数,并要求大家尽可能自觉遵守团体规则。团体成员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团体成员基本信息表

(二)团体施测

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设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积极人格问卷,对团体成员先后两次进行测试,第一次测试在团体初建阶段,第二次测试在团体结束阶段。通过对比实验组前后测的差异考察团体活动的效果,同时对实验组的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结果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团体活动方案的制定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当其形成为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9]。

在设计团体活动方案时,主要参照以往的两项研究:积极人格形成途径的研究和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

1.积极人格形成途径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人格的两个主要途径是: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体验有两种: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个体在生理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积极体验,心理享受来自于个体超越了自身原有的状态后所产生的积极体验[10]。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看电视只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快乐,而看书可以带来长期的生活享受,但是人们大多还是会选择感官愉悦,愿意看电视而不愿意阅读。因此,感官愉悦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个体获得享受类的积极体验。心理享受类的积极体验常与个体的创新相关联,更有意义,有利于幸福感的产生和个体的成长,是积极心理学培养的核心。一个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积极体验越多,自身的内部动机就越强,个体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个体内部动机的觉知,有利于内化形成某种人格特质。在制定团体活动方案时,要鼓励学生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制定明确的目标。

积极人格特征包括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维度[3]。正性的利己特征指的是能够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的生活目标,能够把握环境以及环境带来的挑战。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是指人际关系良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提供帮助,并且有能力帮助他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用有效的策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关心他人,积极地进行人际互动。

2.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

心理韧性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心理韧性强调人在应对不利情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自尊、自信、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计划能力等积极特征。

在培养方法上,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 “我是”“我能”的策略比较有名[11]。“我有”是发展安全感,让个体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外界资源与支持;“我是”包括个人的感觉、态度和信念,有利于个体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我能”是培养个体人际交往的技巧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幽默、恒心、沟通能力等。

另外,学习和了解心理韧性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韧性。通过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专题讨论和逆境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信念,在应对不利情境中得到成长,从而培养自己的积极人格。在设计团体方案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自我,提升其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探索自我、增强自信、寻找社会资源、积极应对、自我成长等一系列的活动方案,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增加其积极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在文化认同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积极人格。

(四)团体活动过程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技术对团体成员进行3个月的团体辅导,每周活动1次,每次1.5至2个小时,共开展12次活动,辅导时间安排在每周日下午,团体辅导后进行后测,对比前后两次测试的结果,考察干预的有效性。

1.快乐相识阶段

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团体,活动的主题是“缘聚你我”,目的是通过活动让成员加深了解,明确团体活动的目标,营造宽松、融洽的团体氛围,为团体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团体成员相互介绍、交流,加深了对活动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2.团体凝聚阶段

这一阶段开展活动两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棒打薄情郎”“信任之旅”,目的是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增加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在活动中,成员之间逐渐熟悉,逐步开始团结协作,团体氛围也更加融洽。

3.自我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是团体活动的关键阶段,开展活动5次,核心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学会和消极的认知进行辩论。5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自画像” “优点轰炸” “换位思考” “归因训练” “情绪调控”。通过“自画像”和“优点轰炸”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现自身的力量。通过“换位思考”和“归因训练”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客观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会从挫折中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能够面对挫折情境,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时,就能够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境。活动以游戏来引导,通过心理剧表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认知行为反应。通过替身技术和辩论技术让学生与不合理的思维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看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在困难和挫折情境中,要学会发现事物的好的一面,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期望。活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有助于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情绪调控”主要是通过故事和心理剧引发团体成员的思考,让学生重视积极情绪的作用,学会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地生活。

4.自我成长阶段

这一阶段开展活动3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有效应对” “现实乐观” “我能改变”。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改变。通过游戏“秘密大会串”让学生集思广益,学习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培养自己的勇气,增强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游戏“价值拍卖”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制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通过游戏“动物园” “听我细诉” “照镜子”让学生学习幽默,保持乐观;通过故事启迪、心理剧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在日常小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积极人格。

在学生自我成长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既要关心他人,又要学会向他人求助,利用文化认同协助自己应对压力。

5.分享体验阶段

这是活动的结束阶段,主题是“快乐成长”。主要通过故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成长的快乐,并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期望和祝福。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运用自身的能力和身边的支持资源能较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增加了积极体验,提高了内在动机水平。

特别强调的是,积极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参与活动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仍需要继续练习,咨询师要定期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督导。

(五)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团体活动结束后,采用积极人格问卷,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团体辅导,团体成员在个人特质、自我意像、积极人格总分上都有明显提高,并且差异显著。总体说明团体辅导是有明显效果的(见表2)。

表2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M±SD)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实验研究结束后,对团体成员要进行追踪研究,以考察团体方案的有效性。要总结团体心理辅导的经验,结合以往的研究,形成可操作化的措施,努力完善团体辅导的方案。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团体规模需要扩大,活动方案有待完善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考察团体活动的效果,但团体成员只有30人,团体规模较小,今后应扩大团体的规模,考察培养方案的有效性。整个团体方案虽然将重点放在积极体验、自我力量上,但积极人格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技术可以帮助成员发现问题并适当改变,但是作用有限,需要更多技术的支持。

(二)长期疗效不明确,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在团体活动结束后3个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回访,但没有做长期的跟踪观察,长期疗效不明确。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所有的团体成员进行跟踪调查,考察活动的长期性。根据回访的结果完善活动方案,提高方案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可以培养的,团体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多种疗法的有效运用能增加团体活动的成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调整认知、让学生学习应对技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寻求文化认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磨练意志。积极人格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多种技术并用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经过团体辅导,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水平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中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是一套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方案,经过修订和完善,可以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3):94-99.

[2] JHA S.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traits questionnaire:cons-truction and estimation of sychometric properties[J].National Academy of Psychology,2010(3):248-255.

[3]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4):120-126.

[4] 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148-149.

[5] 王淑燕,张敏.小组活动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10):74-75.

[6] 薛香.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探究:以常州某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79-82.

[7] 吕槟,李哲浩.农村高中生积极人格观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6):11-13.

[8] 罗艳红.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9] 李锐,凌文栓.员工积极心理能力开发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2006(5):58 -59.

[10]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1-87.

[11]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4):12-17.

(责任编辑:王兰锋)

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LI Yan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934, China)

U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design, thirty college students are recruited in groups in the campus takin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role play, psychological drama and other technical groups for 3 months of group counseling. Practice study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cultivate and group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treatments can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activ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can be increased by adjusting the cognition,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coping skills.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practice exploration

2017-02-25

2015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2015-JSJYYB-069);洛阳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项目“团体辅导与训练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4-xjjg-025)

李燕(1973—),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团体心理辅导。

B849.1

A

1008—4444(2017)03—0115—04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团体人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