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凤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相背离,现代教学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侧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力求通过教师的“导”来实现学生的“学”,因此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很明显的成效。本文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导学互动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055-01
0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借助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还能够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导学,预习所学知识
数学学科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但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前进行导学教学,借助数学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我思考,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在此阶段进行导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导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接受水平,并且要保证问题的趣味性和高质量。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时,课前导入阶段要注意两点,第一,导入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以运动会的长跑运动员为例,比赛开始运动员慢慢进入状态,中期达到最好状态,后期状态慢慢下降,由运动员的综合状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引出二次函数;第二,学生自学阶段,教师要给予指导,指导学生重点自学哪些内容。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设计适合学生学习阶段的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会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互动学习,丰富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学习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来实现课堂的互动教学。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课前的导读,对所学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进入到了课堂的学习环节,教师通过小组教学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各小组对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采用积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全等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区别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将答案汇总给组长,由组长统一阐述,然后在根据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并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的学习中,小组学习、教师指导的形式,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实现了有效的互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帮助。
三、导学归纳,锻炼总结能力
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使得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从而发现数学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学归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做好课堂知识的復习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归纳,教师板书的形式进行课堂总结,再一次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对“反比例函数”进行总结时,可以这样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画法等。教师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时,还要把函数相关的知识融入进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相应的奖励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会使课堂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学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数学问题的“导”和学生的“学”,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导学阶段,借助数学问题导入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互动学习,形成师生、学生间的有效互动,最后通过知识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最终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参 考 文 献 ]
[1]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11-112.
[2]周长辉.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2):23.
[3]徐生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J].新课程·中旬,2015,(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