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教学中给予估算适当的关注

2017-02-22 19:07邱贻根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笔算数感创设

邱贻根

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的估算教學观念模糊,认识存在偏差:关于估算,教材有安排就上,没有安排就不上;估算在考试的时候不考,教不教无所谓;不重视估算的策略,估算结果的评价缺乏评判标准等。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让估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应用估算,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应改变对估算“可有可无”的认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来教材中没有要求估算的地方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估算,使估算渗透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运算结果负责的态度,也能培养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本文,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估算教学谈几点粗浅做法与思考。

一、创设应用情境,彰显估算价值

要使学生对估算感兴趣,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应用情境,让学生体悟到估算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 寻找实例,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就如,在教学“万以内数连加”时,笔者创设了以下生活情境:“老师上周一家四口去餐馆吃饭,点了一些饭菜,价钱分别是52元、56元、29元、13元、15元、9元。同学们能帮老师估一估大约多少钱吗?(学生反馈略)老师当时也大致地估了估,大约不到200元。可是服务员收费时却报出了230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经查,是服务员将56记了两次,正好多收了56元。由于有了估算的意识才避免了服务员的错收费。”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多创设诸如此类体现估算价值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2. 选好题目,感悟估算的优越性。

二、估算笔算相融——培养学生数感

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估算,经常进行估算,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因此,《课程标准》把估算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数感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建立起来的。而小学阶段,计算内容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

1. 计算前估算。

估算可以与笔算相互支持、互为验证,学生在计算前,可利用估算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2613÷13的计算,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2600÷13=200,所以2613除以13的商肯定比2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又如,估算468÷5,450与500都是5的倍数,由于450与468更接近,因此其估算的结果与正确结果更为接近。这种让学生把握数的大致范围,根据数据的合理性灵活调整估算策略的做法,需要学生具备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性,发展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计算后估算。

在计算之后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以此来检验笔算结果的正确性。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在完成笔算的算理与算法的教学后,为检验学生对算理、算法的掌握情况,在练习环节进行创新处理。

计算17×28,当学生独立自主计算完成后,教师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进行板演(图1、2、3)。

该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同学们!这三种做法,你觉得哪一种不正确,能不能用估算的方法来说明?”学生得出:(1)10×20等于200,17比10大,28比20大,所以17×28的积一定比200大,不可能等于170。(2)把17和28都往大估,最多也就是20×30等于600,不可能是一千多。这样,让学生运用估算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使学生能够在笔算的同时自觉地联系估算,反思评价自己的笔算,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意义及作用的理解,促进估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进而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3. 联系问题估算。

三、挖掘教材资源——渗透估算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并理解估算教学的编排体系,要努力创设和捕捉一切可利用的估算教学的课程资源,结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引领并鼓励学生表述自己估算的思路和理由,使其亲历总结估算方法与策略的过程,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与生活中灵活选择估算策略,使估算值更趋于合理性夯实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场景,灵动渗透以下估算方法。

1. 灵活运用“凑整法”。

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再计算。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上“加、减法估算”时,教师可呈现如下数学信息。一个书包标价:38元,一个笔盒标价:19元。小明带了60元,想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盒,够不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将方法记录下来,想一想,这种方法是怎样思考的?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感悟:书包不到40元,看成40,笔盒不到20元,看成20元。40加20是60,不会超过60元,一定够。

为使学生使用“凑整法”更趋于合理,教师可在上述环节后补充练习43+78。要求:写一写估算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估算?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结果大了还是小了?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感悟:把78估成80,比准确结果多了2,把43估成40,比准确结果少了3,同时估两个数,一个估大2,一个估小3,有一部分被抵消了,就更接近实际值。该补充练习有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形成估算就是估成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把一个数估大,另一个数估小的平衡策略。

2. 合理启用“去尾法”和“进一法”。

为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合理使用“去尾”“进一”等估算策略,可创设如下生活情境。

笑笑一家去超市购物,购物单如下:

问题:笑笑估算购物金额一定超过40元,对吗?妈妈带了100元,够吗?

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作这样理解与思考:先把数值往小估,即用“去尾法”把16、13、23分别看作10、10、20,其他尾数先不看,合起来是4个十,加上尾数一定超过40,笑笑的判断是正确的。再把数值往大估,即用“进一法”把16、13、8、23、6、3分别看作20、20、10、30、10、10,合起来刚好等于100,则说明妈妈带的钱是够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解决问题时,使学生认识到“购物的钱在40元和100元之间”这个结论,进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估算所需船只数或车辆数),在估计时可以用“进一法”往大估,而类似所需材料一定,估算加工物品数量时则应该用“去尾法”往小估。

当然,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四舍五入法”“取中间数”“先估后调法”等,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地去发现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估算教学中的“不作为”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使估算被遗忘。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估算素材,把估算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估算,使自觉估算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笔算数感创设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