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乐江
随着国家实施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人才选拔机制,35岁成了人生的一个弯道,教师也是如此。35岁以前,正是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工作拼命努力。有的通过学生考试,或者教学比武等获得各级各部门的各种表彰奖励或荣誉称号,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有的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学习,或考取国家公务员,或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可是,35岁一过,我们的女教师觉得自己除了工作之外,还应该抚育孩子、珍爱丈夫、关心父母,要做好家庭的顶梁柱,撑起自己那半边天来,其主要精力就开始转移到做贤妻良母上;男教师呢,觉得自己已过35岁,会因仕途无望、事业无成而灰心泄气,悲叹蹉跎的人生。他们的心智逐渐变得颓丧,职业生命过早地迈进了中年期、老龄期。于是出现了“35岁不作为”的说法。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不少教师纷纷找门路“跳槽”,教师“移民”现象也日益严重。
如何让教师不偏离事业的轨道,在这人生的弯道处再振精神,实现弯道超车呢?党和国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施教师职称晋升制,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但是,自教师职称制度实行以来,不少地方由于教师业绩考核、评职晋升条件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等,不仅没能有效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反而挫伤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单纯以学生考试分数、学科人均分、毕业升学率等指标来考核评价教师业绩,致使教师不得不采取“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灌输战术”等手段,有的甚至不惜采用考试监场阅卷作弊等手段来片面提高学生成绩。课堂中,他们偏爱“优生”,歧视“差生”,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教师手拿新教材,仍用旧方法,课堂教学仍是“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方法仍是“注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无个性,成了学习的奴隶。他们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使得“减负令”“禁补令”有禁不止,新课改也只不过成了教育改革的口号而已。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切实际地走科研极端,提出了“教师人人有科研课题”“教师人人要发表论文”等职称评定要求,致使教师人人找课题,个个搞研究,写论文,看似学校科研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深入实际考察,则可能看到这样一些怪现象:有的教师喜爱搞教学研究,但脱离教学实际,虽有教研论文等成果见诸报端,教学效果却不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狠下功夫,教学质量名列前茅,但不能将其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因而职称评聘无望;有的教师冥思苦想找课题,绞尽脑汁搞理论“研究”,几年下来,课题研究没搞出所以然,教学本职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此,我们应创新教师职称评聘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师业绩考核评价实施细则,促使教师搞应用性的实践研究,走教学适用化发展道路,探索适用化教学法,以服务于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发展。为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制定教师业绩考核评价细则,实施教师职称评聘过程时,应切实做到“三化”。
一是力求人性化。我们知道,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他们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和工厂工人的工作不同。工厂可以根据工人的产品数量、质量和工作时间等核定工人的工资和奖励待遇,而教师根据什么来衡量教学工作的质量,仅仅依靠学科考试分数吗?何为优秀教师,缺乏明确的标准。受传统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常常把教出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学校领导则可能把听从学校安排,领导指向哪里就走向哪里的教师看作是好教师,也可能把上竞教课取得好名次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还可能把有课题成果出台、常有论文发表的教师看作是优秀教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其实,教师的工作业绩应由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益,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满意度等因素共同确定,而工作效益(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各个方面的特长和典型事迹,采用多元化評价方法,评价出“师德标兵”“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家校配合模范”等单项或多项“星级”教师来,同时,设置“差生转化奖”“和谐班级奖”“培养新人奖”“返老还童奖”“师徒创新奖”“青春激情奖”等奖项。这样,教师才可能从单纯关注学生作业布置、考试、补课上面转移到课堂改革中来,发挥自己的某些特长,精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改革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细心洞察学生个性、习惯和心理,从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开始倦怠的中老年教师也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希望,从而老树萌发新芽,焕发职业激情;才能让有点自卑的年轻一代催生及时雨,从而激情迸发,绽放花蕾,勇于和老教师比拼教学业务能力。最终彰显每个教师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处,走综合发展和特色创新之路。
二是避免功利化。学校制定的教师业绩考核评价、职称评聘、晋升奖励机制,要高度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绩,向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要以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进步为前提。出台相关细则前,学校应召开由各方面成员代表组成的扩大会议,成立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反复征求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和完善对教师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估细则,具体综合教师师德、工作态度、工作岗位、实际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学生人数等因素,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内容进行公开考核评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出现可以人为、临时制造出的加分因素和加分条件,避免用金钱买卖科研文章和科研课题的现象,避免为得到加分而投机取巧或故意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避免出现平时表现平平,而通过临时搞突击、走捷径、走极端使考核领先的现象。同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以避免因为奖励额度过大而激化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矛盾,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坚持常态化。教师师德的好坏、优劣程度,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因为生源等条件的影响,难免具有偶然因素。因此,我们考核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时,应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度举行一次,实行优质优酬,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要建立一定周期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教师每隔一定年限必须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认证,按教育教学技能、水平、质量和师德等多项指标进行考核,不达标的不能再上讲台教书,原先评定的职称进行高职低聘,从真正意义上打破教师的“铁饭碗”。这样,才有助于克服教师队伍的惰性,避免评上职称后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评不上就悲观泄气、破罐子破摔的不良现象出现,有效调动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发展要走个性化、特色化之路,学校考核评价教师,评聘教师职称,也要创新多种激励机制,既实施多元化评价,又注重单项技能肯定,把综合评估和单项评定有效结合起来,激励教师走综合发展和特色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在使用制度管理、量化考核手段打破教师资格和职称终身制的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注重人文管理和情感渗透,使正气得到弘扬,让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执着教育梦想,追求教育理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