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十年来唐传奇《虬髯客传》作者问题研究综述

2017-02-22 08:24廖超然集美大学文学院厦门361021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张说唐传奇侠义

⊙ 廖超然[集美大学文学院,厦门 361021]

近七十年来唐传奇《虬髯客传》作者问题研究综述

⊙ 廖超然[集美大学文学院,厦门 361021]

《虬髯客传》作者凭借高超的小说写作技巧塑造了血肉丰满的“风尘三侠”,使得故事经久不衰。但《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却是一桩学术陈案,学界早有“杜光庭”说、“张说”说、“裴铏”说,这三家说各持论据争持不下,但均无坚实史料支持,故均只能作为推论而非结论。现如今第四家说“佚名”说逐渐后来居上,获得较多学人的支持,新一代学人们开始呼吁学界寻求《虬髯客传》研究的新出路。

《虬髯客传》 作者问题 研究综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长河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发展十分缓慢。从上古神话传说中暗藏的小说源头,至庄子笔下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后的漫长岁月中,小说一直处于文学的阴暗角落不为文人重视。至唐人“有意为小说”,唐传奇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源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阔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反映了唐代繁荣多元的文化景象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宋代洪迈这样评价唐传奇:“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唐传奇发展至后期,展现豪士侠客的故事内容大放光彩。由于唐代中后期的文人小说写作水平的提升,侠义小说基本摆脱了唐传奇“合丛残小语”的初期风貌,初具完整的故事情节,与唐代初期讲述神仙志怪之神奇见闻或男女青年之情爱离合的唐传奇不同,侠义小说或是展示豪侠的高强武功与神奇经历,或是展现侠客在政治斗争中的英勇风采,高歌赞美了当世盛行的侠义精神。在众多侠义小说中,最为耀眼突出的当推《虬髯客传》。

一、《虬髯客传》故事内容及写作技巧

《虬髯客传》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既得益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内容,又得益于小说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作者笔下,“风尘三侠”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红拂慧眼识人,置奢华富贵的生活于不顾,为爱大胆私奔闯天下;李靖雄才伟略,以布衣之身上谒并当面指责权臣“不宜踞见宾客”,敢与虬髯客共食人心肝,辅佐帝王登基;虬髯客侠义冲天,倾财相助李靖李世民,果断决绝地退出中原帝王争夺,入主扶余国自立为王。极为有趣的是,虽然这部侠义小说读之侠气凛然,慷慨激昂,但全篇文字中并没有关于武打场面的描写。从表面上看,小说作者运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叙了人物的活动对话与时间地点的变换。但往深处想,小说作者力求摆脱史传叙事的束缚,不从人物身世介绍开始讲述,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运用忽明忽暗、虚实相生的叙事技巧,根据人物的活动依次推进故事发展,叙述行云流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极具艺术感染力。总体上看,小说在明清之前并不占主流地位,明清之前文人们的小说写作技巧也略显稚嫩,那么这位具备高超传奇笔法的作者是谁呢?遗憾的是,这部小说的作者至今仍是一桩学术陈案。

二、作者问题研究综述

历史上最早对唐传奇的研究论述始于唐末。虽然唐传奇研究很早就萌芽,但直至王国维、鲁迅、郑振铎、陈寅恪等学者开始探讨唐传奇,才真正开启了系统研究的大门,陆续有学者关注到《虬髯客传》这部侠义小说,他们分析红拂与李靖的爱情、风尘三侠的侠义色彩与红拂的女性形象,但对《虬髯客传》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文章甚少,大部分论述散布于各书之中,只言片语不成规模。20世纪50年代,渐有学者开始关注到《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响应。

1.杜光庭说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或云宾至,或云圣宾),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人,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乃弃儒入道,后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时,赐紫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后追随前蜀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潜心修道以终老。

因有这些文献史料的支持,“杜光庭”说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现今许多选录唐传奇的出版物与著作大多以“杜光庭”为作者署名。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而杜光庭之《虬髯客传》见(《广记》一百九十三)流传乃独广……后世乐此故事,至作画图,谓之三侠。”又在《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中说:“(杜)光庭尝作《王氏神仙传》一卷,以悦蜀王。”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说》及叶庆炳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十讲》中也题作者为杜光庭。

2“.张说”说

署“张说”为作者的记录,最早见于宋代无名氏《豪异秘篡》(题为《扶余国王》),明初陶宗仪《说郛》卷三四载此书篇目,并录张说《扶余国王》和王仁裕《蜀石》二篇原文。其余如郑文宝《历代帝王传国玺》、从孙无释《祖伯》、罗隐《仙种稻》均有目无文。《扶余国王》文字与《太平广记》所记基本相同,可知其为《虬髯客传》之别称。明以来,稗丛若《虞初志》《王朝小说》《重编说郛》《龙威秘书》《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艺苑捃华》《无一斋丛抄》等旧小说,皆依《豪异秘篡》定撰人为张说。

早在1958年,王运熙先生就著有《“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一文(刊1958年3月2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对这篇作品的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作者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杜光庭,可能是张说,更可能是张说以后的人托名张说所作。1981年,程毅中先生在《古小说简目》中亦将《虬髯客传》繁本属之张说撰,他在《唐代小说史》中说:“杜光庭是一个著作极多的道士,他在小说史上曾以《虬髯客传》得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的创作。”

4“.佚名”说

三说对深化《虬髯客传》研究功不可没,但三家所持论据并没有获得坚实的史料支持,有许多疑点需要再斟酌。因此,在新的史料发现之前,三说恐怕都只能说是推论而非学术定论。论辩发展至今,部分学者开始转换研究视角,渐而提出“佚名”说,并日益后来居上,获得许多学人的支持。

前文有提,王运熙先生在1958年发表的《“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一文中认为作者很有可能是张说。但在1984年后,王运熙先生又在《读〈虬髯客传〉札记》中写道:“张说作自有其一定存在理由,但因《虬髯客传》艺术相当成熟,张说又死在安史之乱前,因此作此篇的可能性不大,此篇作者应生活在中唐传奇繁兴、技巧成熟的年代。写作时间大约在安史之乱之后”,推翻了之前他所持的“可能是‘张说’”的说法。王运熙先生这种敢于检视自己的学术成果,发现问题并公之于众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学术自省精神值得我辈学习。其后,不断有学者支持“佚名说”。

2016年,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罗立群教授《〈虬髯客传〉的版本流传与作者问题》一文中,对《虬髯客传》重要版本进行比对、梳理,发现后世流传且影响较大的版本《太平广记》本和《说郛》本存在较大差别,应该分属两个不同系统。作者又结合版本流传、作者署名与文献著录作综合考察,认为《虬髯客传》最初是单行本流传,没有作者署名,而其他版本中作者的署名,也因版本的流传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说法。后世流传的署名,应该是删改本的作者。罗立群教授在文中并未支持三家说中的某一家,可将其归为“佚名”说。

三、结论

①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③谭帆、王冉冉、李军均:《中国分体文学学史小说学卷(上)》,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9页。

④桓谭:《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88页。

⑤王汝涛:《全唐小说》,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5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1页。

⑦鲁迅:《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⑧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55页。

⑨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⑩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⑪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5页。

⑫卞孝萱:《论〈虬髯客传〉的作者、作年及政治背景》,《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3页,第98页。

⑬傅璇琮、罗联添、王国良等:《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唐代文学研究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

⑭李剑国:《文学研究年刊》,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0页,第588页。

⑯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⑰宋良宏:《〈虬髯客传〉作者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第131页,第133页。

⑱罗争鸣:《关于〈虬髯客传〉作者问题的再思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88页,第91页。

⑲李小龙:《〈虬髯客传〉作者献疑》,《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2期,第159页,第177页。

⑳罗立群、陈灵心:《〈虬髯客传〉的版本流传与作者问题》,《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1期,第39页,第44页。

作者:廖超然,集美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张说唐传奇侠义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不惭世上英
和别人无关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为官要读《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