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元、白、刘“琵琶诗”中文学演化之迹象

2017-02-22 08:24张彭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东台琵琶行元稹

⊙ 张彭[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比较元、白、刘“琵琶诗”中文学演化之迹象

⊙ 张彭[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一书中曾提到“比较阅读”的方法,就同一题材作品,想要判断文人才学之高下,只有通过比较研究,考证其文学演化之迹象,方可明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曾同以“琵琶女”形象为题创作“琵琶诗”,但在后世的流传度大不相同,比较其中文学演化之迹象后,方可知白居易诗《琵琶行》声情并茂,更胜一筹。

比较阅读 “元、白、刘” “琵琶诗” 文学演化

陈寅恪先生十分看重比较分析的作用,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阐述了比较方法对于“文学演化”的意义:“故今世之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恐终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就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三人相类似的“琵琶诗”而言,陈先生认为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看出三人的侧重和优劣。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三人他们诗歌创作鼎盛期主要在唐贞元元和年间,由于三人年龄相仿,生活经历相似,彼此又私交频繁,这使得他们的诗歌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三人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水平却不尽相同,本文试以三人的“琵琶诗”即元稹《琵琶歌》、白居易《琵琶行》、刘禹锡《泰娘歌》进行比较,考证其中文学演化迹象,辨析三诗之高下。

一、《琵琶歌》《琵琶行》《泰娘歌》的创作时间

《琵琶歌》的创作时间,陈先生依据诗中“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之句考证诗歌创作于元和五年:

元氏长庆集贰陆琵琶歌云:“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寅恪案:旧唐书壹肆宪宗纪上云:元和五年二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摄河南尹房式于台,擅令停务。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同书贰陆陆元稹传略云:元和四年,奉使东蜀。使还,今分务东台。微之此诗既有去年东台及今春制狱之句,明琵琶歌作于元和五年也。

杨军的《元稹诗文选》中在《琵琶歌》篇后注释:

元和五年二月,作者于樊宗师家听李管儿弹琵琶,赋此诗。三月由东台监察御史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作此诗。

两人对于《琵琶歌》创作时间的考定有所出入,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此诗一定作于元稹被贬江陵之后。《琵琶行》序中写有“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明确为元和十一年秋。刘禹锡的《泰娘歌》抒发的都是遣臣的苦闷心理,可考其写于被贬任朗州司马时的永贞元年。将诗的创作时间与诗人的活动轨迹相结合可以看出,白诗与元诗之间的关系之密切远甚于白诗与刘诗,这对考察其中相互之影响极为重要。

二、诗歌的题旨及技巧

瞿蜕园在《刘禹锡集笺证》评价《泰娘歌》:“此诗自是在朗州时作,因事寓感,不须再作滞相,已有回肠荡气之致。”泰娘一生荣辱沉浮,亦是诗人,“十年憔悴武陵溪,鹤病深林玉在泥”的悲愤,这种意境和《琵琶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一致的。而元稹《琵琶歌》是一题二旨:“寄管儿,兼诲铁山。”“著作施樽命管儿,管儿久别今方睹”,元稹和李管儿原是旧识,两人多年后再遇,感到今昔与往昔的际遇落差竟如此相似,彼此就生出相惜之情。“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元稹从前承诺李管儿为她写诗可一直没有实现,如今重逢,自己谪居无事,便想着兑现诺言。最后“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说明元稹是想借李管儿劝铁山勤学技艺。他没有像刘禹锡用琵琶女自比,也没有白居易《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触动,虽然诗中也流露出对贬谪生活的失意之感,但色彩并不浓厚。

技巧上,刘禹锡诗多以精炼含蓄著称,即使《泰娘歌》是首长篇叙事诗,诗人也尽力精简,诗中没有对泰娘的演奏过程进行铺陈,但有几处用典颇为精巧:

三、《琵琶行》对《琵琶歌》的演化

白居易《琵琶行》在叙事结构和措辞上明显沿袭模仿了元稹的《琵琶歌》,但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之前曾创作过一首《夜闻歌者宿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白居易由长安贬至江州,途径鄂州时偶遇一位唱歌的妇人,诗的创作背景、描写对象、情感氛围和《琵琶行》一模一样,只是《琵琶行》加入了更多渲染夸张之笔。宋人洪迈在《容斋五笔》中怀疑过白居易偶遇琵琶女一事的真实性,而陈寅恪先生在这点上坚持认为琵琶女是真实存在的。笔者相信白居易在贬谪途中确实遇到过一位歌女,但是并没有过多接触,《夜闻歌者宿鄂州》中记录的是当时真实的情景,而《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夜谈和演奏场景则是白居易在受到元稹《琵琶歌》的启发后再创作的,《琵琶行》中将偶遇琵琶女一事叙说得具有传奇色彩,使得琵琶女形象更加饱满动人。这样既能解释通洪迈对白居易夜访商人妇合理性的质疑,也能解释《琵琶行》中某些艰涩字句的出处。

《琵琶行》和《琵琶歌》相似之处极多,例如《琵琶行》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歌》有: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

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

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珠”“玉盘”“莺语”“冰泉”“秋月”等,这些描写琵琶声音和环境的词语,白居易是沿用了《琵琶歌》的,但白诗更技高一筹。白居易抓住了琵琶独有的音色特点,像“嘈嘈切切”拟声词的运用这和琵琶弹奏时特殊的弹挑指法相关,“银瓶乍破水浆迸”,同时扫四弦的一瞬间发出的爆裂之声,“铁骑突出刀枪鸣”,揉弦和滚奏拉长了声音的持续时间,宛如战场上兵器交接的铿锵之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对比“醉客满船皆暂醒”,一个是听到琵琶声停满场寂静,众人沉醉在了刚刚的音乐之中,再用冷月寒江烘托情境,展现出聆听者凄冷的心情;另一个是将喝醉的船客惊醒,既无寒景也无凄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从感叹琵琶女的寥落遭遇到感叹自己的贬谪生涯,过渡自然,由彼及此,也使这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成为了千古名句。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也对元稹的《琵琶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下了判语:

(元诗)则微之盛赞管儿之绝艺,复勉铁山以精进,似以一题而兼二旨。虽二旨亦可相关,但终不免有一间之隔。故不及乐天之一题一意之明白晓畅也。

(白诗)则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尚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还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岂微之浮泛之作,所能企及者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元诗在先,白诗在后,但无论是在诗歌技巧的运用上、语言的娴熟上、内心情感流露的真挚上,还是诗歌主旨的专一性上,《琵琶行》都远胜于《琵琶歌》,称得上声情并茂,更胜一筹。白居易一生创作的“琵琶诗”共有二十八首,是整个唐代创作“琵琶诗”最多的诗人,《琵琶行》更是成为了千古名篇,他从元稹《琵琶歌》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才有了从《夜闻歌者宿鄂州》到《琵琶行》的飞跃,所谓文学演化之迹象,即在沿袭模仿过程中,有所进化完善。刘禹锡《泰娘歌》虽和《琵琶行》《琵琶歌》之间无沿袭模仿的迹象,但题材上同为“琵琶诗”,在同一类别文学演化的轨迹之中,可与两者互为比较。

①②⑪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6页,第48页,第48页。

③元稹著、杨军选注:《元稹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④白居易著、汪启明选注:《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54页。

⑤刘学锴、赵其郡、周啸天编:《历代叙事诗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⑥刘禹锡著、吴汝煜选注:《刘禹锡选集》,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96页。

⑦李白著、郁贤皓选注:《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⑧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4页。

⑨张永鑫、刘桂秋译注:《汉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⑩傅正谷:《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页。

作者:张彭,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东台琵琶行元稹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吕楠作品
朋友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东台,我的骄傲
东台鱼汤面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