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槊
卷首语
心怀尊重手心向上
○郑槊
爱尔兰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萧伯纳在前苏联访问期间,和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玩儿了很长时间。分手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儿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小姑娘看了他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儿的是苏联美丽的小姑娘卡秋莎。”这番话使萧伯纳大吃一惊,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教训,铭记在心,提醒自己要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很多人都如“觉醒”以前的萧伯纳,在他们心中,尊重只有一个“流向”:由下位者至上位者。根本不曾意识到,尊重是双向的,可“逆”的。
师生相较,老师当然是上位者。故此,老师自然享受着来自学生的尊重,而由师至生的尊重常常被忽略。
一位名师回味自己听过的一堂“成功”的课时,一个细节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在让学生发言时,讲课老师的一根食指频频出动,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则应“指”而起。那位老师食指运用稔熟,显见是长久之功。
“食指功”在不少老师那里已习以为常,与之并存的还有许多坏习惯:发作业本时随手一扔;漫不经心地评点学生;随口吩附学生去帮自己做事……从这些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潜意识。做老师的,常被告诫要自重身份,但自我角色意识强化的同时,对学生的上位感也被强化了。
尊重本该是原生的,它是维系自然、社会和谐之必需。然而在很多人心中,后发(因对象的身份、名气、功绩、资历等而生)的尊重意义更重。以至于,原生的尊重被“挤”出了。
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学术访问团来华作学术访问,访问结束时,有人问该团团长萨芙琴卡女士:“根据您的观察和了解,您觉得您所看到的中国式教育和你们所崇尚的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乌克兰教育学院的副院长讲了这样几句话:在听课时发现,中国的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不喊学生的名字,而是用含混的人称代词“你”来称呼,“你来说”“你来回答”……这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有名有姓的鲜活的“人”呢?“我印象最深的是你们对孩子的个性关注不够。”
萨芙琴卡女士的这几句话,蕴含着尊重的一个内涵:一个人,哪怕他不够优秀,没有值得称道的功绩,但他来到世间,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仅凭这一点,他就应该得到任何人的尊重——包括他的家人、老师、伙伴……这是许多教师不曾意识到的。往往,老师们很容易轻视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即便对那些表现好的,给予的也多是嘉许,而非真正的尊重——对一个个与自己平等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应有的原始态度。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或许才能真正地纠正自己从教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用手指去指,而是伸出手去,手心向上;让学生帮自己做事,要说“麻烦你”“请”;发作业本,要轻轻放在学生课桌上……
唯有尊重学生,才可赢得学生的心。唯有真正理解了尊重,尊重才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