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鑫
(哈尔滨音乐学院)
传统琵琶曲在普及教学中的难点*
■徐鑫
(哈尔滨音乐学院)
古往今来,琵琶艺术的魅力有无数的前人进行描述和探索。琵琶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丰富独特的艺术形式及深邃的气韵,使得琵琶在我国音乐史舞台上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和浮躁功利的社会坏境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演奏技术和新的音响发掘使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琵琶艺术在当今发展良好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乐曲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流失的危险。因此对传统琵琶乐曲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对于传统乐曲在当前乃至未来的普及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统;琵琶;流派
作为一名专业音乐学院的琵琶教师,笔者在通过多年教学和演出的实践总结后发现在当前的琵琶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专业的艺术院校还是社会的音乐培训机构,学习大型曲目和新创作的现代琵琶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并且这样的曲目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盲目的热捧和追随。而反观保留至今的优秀传统乐曲和民间乐曲却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我国现代社会在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高速发展,我们国人接触新鲜事物的速度是以往各个时期无法比拟的。可是作为一名琵琶的演奏者和教育者看到当前一些优秀的传统琵琶作品被学习者忽视甚至被教学者遗忘,而面临无法继续传承这一局面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的琵琶乐曲在普及教学中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它深刻并且持久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当今被全球化笼罩的大环境下,欧美音乐文化迅速扩张,全球文化呈现“融合”的大趋势,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发展中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当代琵琶教育工作者应当怎样在这种强势的文化侵袭下继续保留并且进一步发展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了我们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在当下,传统的琵琶民族乐曲成为了“小众音乐”。“曲高和寡”和“阳春白雪”成为了普通人对传统琵琶乐曲欣赏者与演奏者的新称谓。中国的传统音乐大多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中国古人总喜欢把自己清高的气质、洒脱的言行、以及朴实的童真,流露在乐曲的标题中。而传统琵琶乐曲在这题目隐藏的含意里,经过了不断地锤炼、加工,使乐曲的内涵更加显现了标题的蕴意。例如:《飞花点翠》是传统琵琶套曲《瀛洲古调》文版八首中最富代表的乐曲之一。单从曲目的标题来看,曾经有过两种解释:一种把飞花的‘花’理解成红花。这种观点认为本曲是描绘暮春时节仿佛春暖花开,那些淡雅的花瓣随着温柔的风儿,散落在了刚发出嫩芽的翠绿枝头上这一美妙的意境。一个“点”字,透露出了飞花对嫩枝的眷恋,一股暖意涌上心头。同样的曲名,不同的含义。大部分演奏者认为飞花是春天里散落的花瓣。但林石城先生将它比喻成了冬日的雪花。雪花在寒风中飞舞,最后静静地飘落在了松柏之上。积雪覆盖,露出了星星点点翠绿的松枝。这幅景观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文人的气节。“飞花映松柏,松柏傲霜雪”是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才会有这样傲雪的情怀呢?无论暮春的花瓣配翠柳,还是冬日的雪花配松柏,都相映成趣,让人遐想连篇。两种解释都赋予美妙的诗意。但是在我们演奏或者学习这首作品的时候,要赋予乐曲哪一种诗意的情感是很难判断的。一方面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强的演奏功底以表现乐曲的内涵,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以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达到乐曲要表达的意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保留至今的传统琵琶音乐艺术不是流行文化快餐而是一道珍馐。她不仅要有精致的音色表达,还要有浓醇深厚的韵律味道。所以有幸能够欣赏到这一乐曲并且能够将乐曲的韵味完全表达给听众的演奏者便是寥寥无几了。
因此只有提高普遍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为我们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创造出继续传承的土壤并且使得她在当前继续生机勃勃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传统琵琶乐曲才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翻阅当前在书店及教学中使用的琵琶考级教材发现,在初级和中级的曲目中传统琵琶曲目占有很大比重。例如:乐曲《鱼儿戏水》被编排为二级曲目,乐曲《阳春白雪》《小月儿高》被编排为三级曲目,乐曲《寒鹊争梅》则是四级的曲目,乐曲《飞花点翠》《大浪淘沙》《寒鸦戏水》出现在五级曲目当中。依照笔者的教学过程发现,这些曲目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演奏难度很大,尤其对于左手技法的要求颇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善琵琶者,善左手也”。由此可见左手的运用对于琵琶的演奏可见一斑。右手的技法直接可演奏出的音符是四根空弦,然后可以添加强弱、快慢以及不同形式的音值组合。而具有中国母语文化及传统音乐律动和腔韵的音乐曲调却是由左手来“弹出”。以上所举例的这些传统乐曲大部分右手技法相对简单,而左手却变化丰富。这正是表现传统乐曲魅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印证了白居易的说法。演奏时运用大量的吟揉,使曲调更加动听。将单线条的音乐旋律通过左手的各种润音与腔韵,虚实结合,表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而对于一个初识琵琶的学习者来说左手“推拉吟揉”的技法是很难掌握的。然而如果把这些技法在演奏中剔除掉,单纯的把谱面中的音符演奏出来,这样又失去了传统曲目的韵味和内涵。
而对于高级别的学习者,往往又不屑于演奏这样级别低的小曲子。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导致人们在生活中滋生了大量的浮躁情绪。琵琶学习者包括一部分的教学者受到这种社会趋势的影响,对炫技性的作品更加青睐,反之使得传统曲目受到了冷落。而对于传统作品缺乏深度揣摩、研究,导致学习者很难演绎出情感变化细腻丰富的传统琵琶作品。“敬而远之”变成了好多现在琵琶演奏者对待传统曲目的心态,怎样沉下心来慢慢体味传统作品中的音乐韵味?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传统琵琶作品,并且努力理解传统琵琶作品的意境与内涵,才能使得传统的琵琶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当前各个专业院校都开设了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课程,并且在各个省份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非常重要传统民族乐器之一,琵琶也成为了各个音乐院校必然开设的一门专业。传统琵琶流派的现状,纵向单线传承关系大大减少,大多数的琵琶学生都师从多位老师学习,使得各流派的独特技法逐渐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盲目追求着技巧难度较大的现代创作曲目而忽视了古朴、幽雅、纤小、充满生活乐趣的小曲。并且不论是从学习演奏方面还是从理论研究方面都没有对传统的琵琶流派进行细致的研究与挖掘。因此各个流派所保留至今的传统琵琶乐曲,逐渐在教学中淡出了老师与学生们的视野。同时,由于掌握多个流派传统乐曲并且能够教授这些传统乐曲的老师非常少,这就使得传统琵琶乐曲的普及更加艰难。
现今已知的流派传承下来的传统琵琶曲谱保留基本完整。假若能够将这些曲谱进行整理并广泛传播,并且纳入到各个学院的专业教学体系之中,能够让大家在学习乐曲的过程中了解各个流派版本的区别,并进一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各流派演奏技法和音乐艺术处理的异同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流派的演奏风格和特色技法,也能够以点带面,对传统琵琶乐曲的普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下中国,学院派在培养民族器乐人才上的根本问题,就笔者认为是如何跳出西方模式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教学,都没有一套完整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从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到和声、复调等课程,基本上都不是从中国传统音乐中总结出来的。即使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生,打基础也是这样一套,甚至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和艺术实践中的认同标准,基本上用的也还是西方音乐的理论,这确实是太怪了。但是这种怪现象确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且已经见怪不怪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虽在课程中增添了一些民族方面的教材,但其根本的观念和体系仍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今我们连一部解释中国音乐的基本乐理都没有。
从表演艺术本身的教学看,据我所知音乐院校的民族乐器演奏专业,除老师在琴房传授一些独奏曲和练习外,就只有一般的“大合奏”训练了。这连丰富多彩民间乐种都没有正式列入教学课程。可以说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十分匮乏,缺乏根基。我深切感到在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例如学生学习技术易,而学习传统音乐艺术是就感到很难。一个存在于西方音乐理论及其价值观氛围之中的学生,从一个音的观念、音准观念到审美观,无不时刻处在矛盾之中。学院派的教学尚且如此,那么在社会的普及教学中传统音乐的渗透就更是难上加难。
在西方的华人移民中,对于在内心深处都已西化了的华人,有一个雅号,叫做“香蕉人”。意思是,皮肤是黄色的,内里确是“白”的。我想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没有手中拿的民族乐器,而其审美观念及其表现方法,实际上是西化的一套。要想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如果还是以西方音乐的价值取向标准来衡量我们的音乐文化价值,那么我们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
总之,琵琶作为一件拥有几千年璀璨历史的中国民族传统乐器,它留存至今的优秀传统乐曲是需要我们继续保留、发展和传承的。作为一名琵琶演奏者,无论是在基层的普及还是音乐学院教学过程中,都更应该重视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曲目。琵琶传统作品代表的是中国琵琶音乐艺术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琵琶演奏者要继承和发展传统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研究与学习作品的同时,我们需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收不同琵琶流派的滋养,并且使得优秀的琵琶传统乐曲在未来获得旺盛的生命。
[1]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M].人民音乐出版社.
[2]张先玲.养和集[M].伟确华粹出版社.
[3]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
G642
A
1008-2549(2017)07-0082-02
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立项编号:2016B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