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鹏 杨素萍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研究
——基于伯顿·克拉克“三角协调”理论的视角
■黄振鹏 杨素萍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三角协调”理论的视角来看,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的问题反映了政府权力、私立高校和市场三者协调关系的失衡。印度将政府监管、私立高校建设与市场机制完善相结合的改进措施,为我国处理政府、私立高校、市场三者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三角协调”理论;教育质量;改进措施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供需的矛盾与政府经费的不足使得私立高校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印度经济领域的改革波及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市场机制的引入促使政府放宽了对私立高校的控制,市场调节逐渐超过了政府和高校,成为影响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协调力量之一。
从伯顿·R·克拉克(Burton·R·Clark)高等教育系统“三角协调”理论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权力、学术权威(高校)及市场三种势力整合的影响。用这一视角来审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在这种单一靠市场调节的格局中,政府的监管和高校自身力量长期受到忽视,印度私立高校必然呈现出规模上的失控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质量上。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从教育实施的主体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人才培养符合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程度。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解构。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占印度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3,由受助私立附属学院、非受助附属学院、私立准大学、私立大学四种类型的院校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危机,印度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对私立高校的资助逐渐减少。例如,科纳塔卡(Kernertaka)邦政府规定,在1991年以后开办的新专业将不再受到政府财政补贴。在这种背景下,印度私立高校为了解决资金短缺开始盲目地扩招,再加之政府监管的缺失,私立高校准入门槛很低,许多基础设施和办学质量不达标的私立高校仍然继续开办。2002年,印度的查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建了117所自主授予学位的私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很多私立高校甚至没有教学楼,没有校园,只是在公寓楼里有一个房间。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有数千所私立高校开办,进行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教育,众人趋之若鹜,但却没有人过问这些私立高校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实验设施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
2006年,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曾组织专家对317所普通高校的基础设施质量进行评估,获得A级或A级以上的仅占32%,B级或B级以上的高达52%,C级或C级以上的占16%,这表明印度近半数的高校办学条件都不高。虽然在高校发展规划中有用于基础设施完善的费用项目,但私立高校为了节省开支,真正用于改善基础设施等发展项目的支出并不多。尤其是非受助私立附属学院,只有约14%的学院办学条件是达标的。
私立高校以盈利为目的,在师资上投入不足,师资短缺成为私立高校的常态。在过去的30年里(1980-2011年),印度私立高校入学人数增长了6倍,而教师人数仅增加了4倍,师生比率极不协调,一度达到1:26,而发达国家为1:15.3,国际正常比值应为1∶16。高校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招聘大学教师时门槛很低,教师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例如,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milNadu)针对私立高校教师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调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4%,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3%,学士学位的有63%。并且,通过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师也仅有11%,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72%,10年以上的仅有9%。
同时,在私立附属类的院校中,授课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非终身职位的兼职教师,工资以时薪为主,并不享有其他福利,流动性很强,许多教师身兼多个学校的课程甚至还跨专业授课,教师在质和量上的不足,使得私立高校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印度高等教育的私有化加强了市场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市场调节中的供求机制对印度私立高校的影响最为明显,而竞争机制的作用并不显著。一方面,高校与企业联系较少,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矛盾。印度私立高校普遍开设传统的普通教育而缺少专业技术类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市场需要的技能在学校里完全接触不到,与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轨。2004年,印度高校各类专业人数比例中,文学艺术类专业占46%,工程技术专业占20.44%,工商管理专业占17.99%,专业教育类占17%。专业教育包括医学、法律、教育、农业、畜牧等专业,由于这类专业录取率低、竞争激烈,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普通教育专业就读。
伯顿·R·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三角协调”理论中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府权力、学术权威(高校)及市场三种势力整合的影响。“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两种模式的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的位置代表三种成分不同程度的结合”。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实质上是政府权力、私立高校和市场三者协调关系的失衡,如图1。
图1 印度私立高等教育三角协调力量关系图
印度政府鼓励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鼓励高校私营化、市场化发展,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私立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管,因而造成大量办学条件不合格的高校存在。高校私营化发展,为了盈利而减少师资和基础设施投入,高校围着市场转,成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市场作用不均衡,市场的调节作用集中在供求机制上,人才培养结构失衡,造成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矛盾。同时院校间缺乏竞争,影响了印度私立高等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三角协调”力量不平衡的情况下,印度从政府、私立高校、市场三个维度来改进私立高等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伯顿·R·克拉克把高等教育进行整合的过程分为三个维度:(1)官僚、政治协调;(2)学术权威协调;(3)市场协调。伯顿认为,“在市场占上风的国家,如果发生了停滞不前的情况,官员和政党的干预就会成为变革的主要手段。为了公众利益,有时需要稳定,有时需要革新,而光靠一种形式是难以担负起这一重要职责的”。印度从政府监管、私立高校建设、市场机制三个层面的改进措施促进了私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印度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职能。国家通过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NationalAssessmentand AccreditationCouncil)对私立高校进行质量评估,如图2所示:
图2 印度私立高校评估指标权重图
评估指标分为七大项,委员会的专家根据这些指标来评估私立院校的办学情况。每种标准所占比重不同,在评估中低于55分(百分制)将被评为不合格院校,院校三年后可再次参加评估,如果评估仍不合格则会面临关闭的可能。七项标准中最后一项是“成功经验”,优秀高校的成功经验会被做成数据库进行广泛地推广,以便其他私立高校学习其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办学条件。邦一级建立高等教育委员会(StateCouncilfor HigherEducation),对存在问题的院校进行指导和协助调整,淘汰不合格的院校。其主要职责在于促进邦内各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引领院校层面的学术和机构的改革,负责高等教育数据库的建设,开展研究和评估活动等。为了鼓励私立院校改进自身办学条件,印度中央政府在立法上减轻了对私立院校发展的压力,办学质量达标的自助经费学院可以被授予准大学资格。印度联邦政府依据《大学拨款委员会法案》第3部分,对一些达到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mission)及其他机构的各种国家目标和标准的私立高校授予“准大学”(deemeduniversity)的称号。2003年,13150所附属学院中有5238所被大学拨款委员会认可,这些获得准大学称号的私立高校还可以得到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
私立高校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成立由理事会主席、院长、高级教师和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教师聘任委员会,对高校教师质量严格把关,同时,又从学术机构之外招募聘请工商界的从业者和专家来大学任教,鼓励退休教师重回学校任教,扩充教师队伍。高校对不同级别的教师晋升时的学历条件、工作年限和教学成绩进行规定:应聘教师的学业成绩不低于55%(百分制的55分);通过全国资格考试(NationalEligibilityTest)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对于在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晋升时都不得低于55分的标准。高校的职务实行全国公开招聘,这使得普通的教师只要努力工作并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完全有机会应聘到更好的大学工作。
在引入竞争机制方面,印度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促进各邦高校间的竞争,政府以邦为单位通过贷款、奖学金资助、科研经费等方式来为符合标准的院校进行拨款,邦政府通过高等教育局来制定绩效标准,负责本地的质量监管和院校评估,通过评估进行优胜略汰。经费上的保障使得私立高校更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私立高校都为获得资助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地参与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评估。2007年,有38所私立准大学通过院校评估,获得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资助,其中有12所高校获得发展与维持经费的双项资助。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和私立部门作为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私立高等教育建设。印度建立了政府、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计划,企业积极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案例研究、实习和实践类的项目,接触真实的商业问题,发展了领导力和软性技能,增强了在就业时应对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在办学模式上,高校实行公私合作办学。由政府提供资金,私立部门提供基础设施,高校负责办学,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
表1印度高等教育普查数据2010~2013
印度在政府、私立高校以及市场机制方面的改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的求学者。印度私立高校数量持续增长,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2013年度,印度私立大学及私立准大学数量达到201所,占大学总数的30%。私立附属学院占学院总数的比例达到73%,其中,私立附属学院中的非受助附属学院总数的比例在2012年约为58%,如表1所示。据统计,在2010~2011年度,印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45%,提前4年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1~2012年度,印度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8.8%,2012~2013年度增至21.1%。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政府公共财政不足的矛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伯顿·R·克拉克认为,当下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存在着矛盾——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这一矛盾中,政府开始转变角色,高校自主权逐渐扩大,资源的配置越来越依赖市场调节。印度利用政府、私立高校和市场之间的“三角协调”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并促进了私立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有效的措施为研究我国政府、私立高校、市场之间的协调关系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政府与私立高校的关系上,政府逐渐转向引导监督的角色,高校是教育质量改进的主体,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印度政府在私立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一角,充当着私立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监督者。政府是私立高校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私立高校则视政府为中介而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并发挥各种职能。政府“管的过宽”和“管的过少”,都不利于高校的发展。所以,政府应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协调与私立高校之间的关系,破除私立高校发展的制度障碍,确保私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改革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私立高校与市场的关系上,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私立高校要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印度私立高校在改进中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公私合作模式,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课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私立高校应当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在师资、教学、管理方面夯实基础,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吸引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从而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市场通过竞争和供求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私立高校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印度政府为私立高校提供财政资助,不仅减轻了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而且使其更加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印度政府建立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通过评估标准和准入制度对私立高校进行优胜略汰。总之,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政府在健全机制、规范市场运作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私立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M.R.Narayana.Privatisation Policiesand Post Privatisation Control DevicesinIndia’sHigher Education:Evidence Froma Regional Study and Implicationf or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Study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
[3]Privatiz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in India.Posted:Aug 14th,2008[EB/OL]http://www.articlesbase.com/collegeand-university-articles/privatization-of-professional-education-in-India-522208.ht-ml,2016-5-18.
[4]安双宏.印度高等教育私营化——进退两难的战略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14(2).
[5]安双宏,程懿.当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评析[J].国外高等教育,2012(2).
[6]安双宏.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及其对我们的借鉴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3(12).
G649
A
1008-2549(2017)07-00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