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背景下利用批注训练学生表达的策略

2017-02-18 08:03■陆
教书育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监生夹竹桃交流

■陆 岩

学讲背景下利用批注训练学生表达的策略

■陆 岩

实施“学讲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能够做到慢慢放手于学生,这说明老师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本意识”。其中有一项举措被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熟练运用——批注式阅读。

让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过目不忘”。这里所谓的“过目不忘”并不是说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神童天才,而是指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当他们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后能有所感悟。许多时候中学生的阅读都是走马观花,对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几乎一问三不知,更不用说细细品味和体会文章中的字字句句了,所以原本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两大板块——阅读与写作,成为了很多学生和老师的“老大难”。

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圈画,写出感想。而教材中也明确提出类似的学习要求: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课后作业题中就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再如《装满昆虫的衣袋》补充习题中就要求学生写出“从画线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诸如此类的题目,实际上都是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悟能力。这些和老师课堂教学中进行批注阅读是相通的。由此可见老师从事批注式阅读的做法是好的,可是实际的教学中却显露出诸多问题:

问题一:批注费时。

自“学讲计划”开展以来,一线老师慢慢意识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会使得课堂格局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存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问题。学生自主的课堂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这相对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是比较耗时的。课堂的时间是个定数,由学生自主批注、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互相补充、师生点评等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段,往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时间上的不够用,通常可以两节课完成的教学内容要三节课才能完成。

问题二:表达重复。

学生批注完之后进行汇报,不管是组内汇报还是全班汇报,其汇报的相似点太多。一节好课,教学中要能听见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也就是说,同学的互助、教师的点拨能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更深层次,使得学生能将自主学习时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无法表达清楚的想法和内容,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是这堂课的价值所在。试想:如果一节课交流或不交流、老师指导或不指导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没有任何差别,那么至少这节课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能否解决这两大问题,决定了老师批注式阅读教学是否高效。笔者经过仔细查阅文献、详细揣摩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发现了利用批注训练学生表达的几点策略;

一、问题分类、整合处理

语文教材的文本选择考虑到很多的因素,但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不能字字深究、句句详解,因为这样就会导致课堂上时间的不够用。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文本大多篇幅较长,学生关注点比较分散,老师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聚焦文本重点。

《夹竹桃》一文是文坛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既有对夹竹桃美丽的描写,又有对夹竹桃韧性的赞颂,还描写了作者面对夹竹桃时所产生的幻想。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到底批什么、用哪个问题作为主问题整合教学,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三个方面都平均用力,教学时间显然不够,而且相似的教学环节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厌烦感。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时就仅仅抓住“韧性”一词引导学生写下感悟,并进行多次完善,这样教学目标专一,教学重点突出,课堂上学生的批注就会有重点,教学时间也分配的很合理。

二、课前自主、课上补充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位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要节约课堂上的40分钟,就要向预习工作要效率。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高年级的预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字词的认读、文章的疏通,更多的应将预习的重点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在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时,作为读者,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作为学生也一定有自己的关注角度,这些都是可以变成批注先写在书上的,也就是自主先学。自主先学的效率决定了课堂交流的深度和高度。那么,如何让学生预习的工作高效一些?这就需要老师能细化预习任务。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是老师笼统地布置预习作业,不管哪篇课文,不管什么体裁,都是“预习第几课”。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从一年级一直做到六年级,怎么会有效果呢?

一位名师在布置《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的预习作业时,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

1.认读课后生字,借助生字读通课文。

2.你从哪里看出法布尔喜爱昆虫,先写在相应的词语旁边。

3.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这三项预习作业,既包含了对文本字词的把握,又强调学生预习时对内容的思考,有了这些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工作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上,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就省下了自主批注的时间,从而直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他人交流,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三、依托批注、示范表达

好的课堂一定是有生成的课堂。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完整地表达。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上就对学生做出了示范。在教学中,吉老师提出“严监生的两根手指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学生先是说“严监生想告诉家人,要吹灭那两茎灯草。”吉老师及时做出示范,对于前面做出的批注进行串联,告诉学生“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在大侄子、二侄子看来是想说两位亲人、两笔银子;在奶妈看来,是两位舅爷。实际上他心里是想的两茎灯草。”教师的示范表述就是综合了诸多批注点。经过吉老师的示范,学生的表达趋于完整。接着吉老师又让学生试着比较严监生的头部的动作,其实就是教师在示范之后,让学生再次练习,这种润物于无声的示范、练习,巧妙地引导学生全面联系上下文的批注,并完整表达。实践证明,学生第二次的批注比第一次有很大的进步,这样的课堂才有成长的足迹。

做到以上三点,学生在课堂上批注费时、表达重复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猜你喜欢
监生夹竹桃交流
一支夹竹桃
女孩嘴含夹竹桃拍照后中毒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