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英
建立联系,引导“学”与“习”
——以《奇异的琥珀》一课的教学为例
蔡国英
通过沪教版《语文 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16课《奇异的琥珀》的教学案例分析,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文本为基础,关注学生“学”与“习”的起始点与发展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文本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活动,引导学生渐渐习得阅读一类课文的策略与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
建立联系 “学”与“习”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联系的策略,运用联系的阅读策略在阅读实践活动中不断唤醒既有的经验,通过联系去发现、提炼、判断、评价,进而主动获取学科相关知识,掌握语言规范,提升语言能力。
笔者在沪教版《语文 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第16课《奇异的琥珀》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单元教学重点“思考课文大意,仔细品读重点词句,随时记录读文时的疑惑和体会”,运用建立联系的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信息和已有知识,用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从反馈预习入手,调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文本获取的相关信息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经验来体验、感受新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思考文章真正要告诉读者什么。
教师:预习时,请大家思考过了:琥珀是什么?
学生1:琥珀是化石。
教师:琥珀是什么的化石?
学生2: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教师:课文给我们介绍的是一块“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
学生3:“奇异”的意思是奇特、特别。
教师:文中这块琥珀特别在哪里?
学生4: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学生5:松脂球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教师:大家很会预习。读课文时,都关注到了这句话。
[PPT显示]
“这是琥珀,孩子。”他高兴地说,“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
教师:读了句子,大家发现“奇异”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学生(异口同声):少见。
教师:一块琥珀里同时包裹这样两个小东西是很少见的,难怪作者说这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课文重点写的是它的——
学生(异口同声):形成。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交流了预习过程中的已有认识。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写下了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了先备知识,更精准地了解了“琥珀是什么”“‘奇异’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等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正确的把握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
教师::你们知道,化石的形成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1:一万年。
学生2:一万年以上。
教师:至少一万年。课文写的可是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我们人类的历史距今也只有五千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学生3:一万年前的事,作者怎么知道的?
教师:问得好!一万年前的事对我们来说是个未知数呢,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文中有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了。读读课文第17小节。
学生4:从那块琥珀里,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教师:原来,这个一万年前的故事,是作者从那块琥珀里——
学生(异口同声):“推测”出来的。
教师:“推测”什么意思?
学生5:我用词素分析法理解,“推测”的意思是推理、猜测。
教师:推理、猜测,是要有依据的。现在的依据就是这块琥珀。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了?
学生6:里面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
学生7: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被松脂球紧紧包裹住了。
学生8: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学生9: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
笔者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认识提出疑问:一万年前的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在有意识地“存疑”过程中,引发学生深入文本的阅读,了解人们从这块“奇异的琥珀”中可以知道些什么,自觉梳理所得,作更深入的思考。
教师:根据看到的这些,作者要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还不够,还需要问自己一些问题,你们觉得作者应该会问什么?
学生1: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怎么会相遇的?
学生2:松脂球怎么包裹这两个小东西?
教师:课前你们了解过松脂,是松树的树干上渗出的黏稠的胶状物,像我们嚼过的口香糖,能滴下来吗?如果要滴下来,必须要——
学生(异口同声):熔化。
教师:那这个问题怎么问更清楚?
学生3:松脂是怎么熔化的?
师:把这两个问题弄明白,就可以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了。我们也依据自己对蜘蛛、苍蝇、松脂的了解,推测一下它的形成。两个小家伙怎么相遇的?
学生4:蜘蛛要吃苍蝇。
教师:你对蜘蛛捕食小昆虫这一知识有了解,推测有依据。松脂怎么熔化?
学生5:太阳照射。
学生6:强烈的太阳照射。
教师:对,必须有强烈的日照,松脂才能不断熔化,形成松脂球。
教师:现在,根据已知,推测了未知,你们能简要地说说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吗?
学生7: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正准备捕食一只苍蝇,强烈的日照让松脂熔化,松脂把它们包裹住了,松脂不断往下滴,形成了一个松脂球。又经过一万年,松脂球形成了化石。
(学生自由练习)
学生根据从这块琥珀所得知的事实,联系“蜘蛛捕食小昆虫”“松脂受热会熔化”这些已知的常识,推测出了蜘蛛和苍蝇相遇及松脂熔化的原因。学生在根据已知推测未知的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推测”一词的理解,并运用所得的新知简要地说清楚了琥珀的形成经过。这为后面品读作者推测故事所用语言的生动性、情节的合理性作了铺垫。
教师:作者也可以像我们推测的那样介绍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他却花了整整11个小节叙述这个故事?为什么呢?
(学生静默)
教师:都读过这个故事了?感觉怎么样?
学生1:这个故事很具体、很生动。
学生2:这个故事给我一种穿越的感觉。
学生3: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那作者又是怎样进行描写,让我们感觉生动,有一种穿越的真实感的呢?先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光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找到的三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
教师:这三句话写了太阳光怎么样?
学生4:太阳光越来越强烈。
教师:你怎么读出来的?
学生5:我从“暖暖地、火热、火辣辣”知道太阳光越来越强烈。
学生6:我是从“夏天、晌午”知道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晌午”是一天中最热的。
教师:那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让读者感受到太阳光越来越强烈呢?
学生7:强烈的日照才能使松脂熔化,不断地滴下来,形成松脂球。
教师:看来,作者的想象是有依据的,合情合理的。
教师: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给我们描写了两个场景,这也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合乎情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自己默读再概括这两个场景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小组讨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
笔者先 “教”,引导学生先概括三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的主要意思,再联系已有认识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感受作者描写的生动性、推测的合理性。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策略,自己判断和解释文中推测和描写蜘蛛和苍蝇相遇并正巧被熔化的松脂包裹的两个场景的合理性,教会学生“学”。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相关的阅读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更需要有运用这些阅读知识、技能、策略、方法等去解决读写实践中相关问题的习得经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文本特点,运用“建立联系”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习得知识与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一)联系预习所得,获得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的学习内容,找出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可见通过预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学习新知非常重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伊始,笔者先通过反馈预习,在教学的互动体验中帮助学生梳理新知,正确认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文中这块琥珀里面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是很少见的,所以被称为奇异的琥珀”“课文介绍的就是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让学生预习所得的“碎片”信息及时得到重组、归整,形成学生的新认识。
(二)联系已有知识,合理推测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一次次有意识地引发学生生疑:“一万年前的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根据看到的这些,作者要推测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还不够,你觉得作者应该会问自己一些什么问题?”“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是怎么相遇的?”“松脂是怎么熔化的?”……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过程中获取的文本信息,解开一个个疑问,并简要地说清楚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判断作者想象的合理性等,从而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和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已有学法,自主学习
笔者以“品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的语段,感受其表达的生动性及推测的合理性”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分两步走,首先以“品读描写天气情况的语句,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性、体会相关内容推测的合理性”为例子,进行示范教学,引导学生在概括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联系已有知识,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从而体会这样推测的合理性。接着尝试让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品读描写蜘蛛、苍蝇活动情况的语句,体会情节推测的合理性。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继续自主运用学到的方法,联系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琥珀被发现时的地点,思考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地质环境变化,体会这一内容叙述的必要性。
蔡国英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20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