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非选择题命制“五味”谈

2017-02-18 02:04倪余君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命制思品时政

倪余君

(绍兴市上虞区实验中学,浙江上虞 312300)

中考非选择题命制“五味”谈

倪余君

(绍兴市上虞区实验中学,浙江上虞 312300)

近几年浙江省各地社会·思品中考试卷,非选择题的命制不断创新且日益成熟。这些试题切准时代脉搏,关注学生生活,突出能力考查,凸显乡土特色,力求答案生成,可谓时鲜味、生活味、思辨味、乡土味、生成味,五味共存,味味独特。赏析非选择题的“五味”特色,对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中考;社会思品;非选择题;“五味”特色

综观近几年浙江省各地社会·思品中考试卷,非选择题的命制意蕴深厚、独具特色。笔者以2016年浙江省各地社会·思品中考试题为例,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体会,希望对中考复习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依托时政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增加“时鲜味”

时政热点在历年中考试题命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考命题者紧跟时代步伐,运用鲜活的时政热点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热点热考”是本学科非选择题命制的一种常用方式,这类非选择题直接运用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使试题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如宁波市试卷第20题以“精准扶贫”这一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编制了一道时代感十足的思想品德综合题。“热点冷考”是本学科非选择题命制的又一种方式,这类题隐性介入时政热点,具有冷中藏热的特点。如台州市试卷第26题采用三张卡片的形式,综合考查“辛亥革 命 ”“ 改革 开 放 ”“ 科 教 兴 国 ”“ 可 持 续 发展 ”等 知 识 。 这道 试 题 看起来不热门,但细细揣摩,我们就会发现试题隐性介入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

不管是“热点热考”还是“热点冷考”,智慧的命题者总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时政热点命制凸显时代特征的试题。这样的试题既体现了学科特色,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可以断定,与知识点联系密切的时政热点一定会一如既往地走进2017年中考命题者的视野。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鲜活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引入课堂,寻找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比如,在复习“《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时候,可以引入“2017年香港回归 20周年”这一时政热点;在复习“南昌起义”的时候,可以融合“2017年中国建军90周年”的时政热点。教师另一方面还要勤于利用时政热点设计模拟试题,让学生在充满时鲜味的试题中分析材料,思考问题,提高能力。

二、贴近学生实际,加强价值引导,充满“生活味”

中考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求,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比如,丽水市试卷第24题第2小题将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入试题,这既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也是对校园欺凌行为的一种无声鞭笞和震慑。又如,温州市试卷第21题借助漫画等相关材料,将“跌倒老人该不该扶”这一不该有的困惑再次呈现出来,命题者的两个精心设问引领着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无形中唤醒了学生关爱生命的自觉。再如,衢州市试卷第24题以“百警联百校,禁毒校园行”为主题,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无疑接受了一次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和依法自律、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取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引发共鸣,激发兴趣,抒发真情实感,体现思想品德“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学科特色。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体会成长的美好。比如,在复习“正确看待网络交往,学会理性地利用网络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个考点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情,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和弊,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三、彰显能力立意,追求思维深度,突出“思辨味”

非选择题在追求时鲜味、生活味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导向。试题往往选取意蕴丰富的热点创设情境,科学地设计指向明确、逻辑严密的问题。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做到思考问题广泛深刻,回答问题全面辩证,让解题成为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如绍兴市试卷第25题第(1)问“根据材料分析史蒂芬孙的伟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生在这道题上失分严重,主要原因是不能辩证地分析蒸汽机车发明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蒸汽机车带来的积极影响,即“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忽视了蒸汽机车带来的消极作用,即“带来了环境污染”。 这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答题方式,正好暴露了学生逻辑思维不缜密的缺点。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活基础知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分析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变式训练,促使他们深入思考问题,从繁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再次,教师要督促学生分析错题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让学生自觉评价解题过程,辨别障碍,获得最佳答案。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周到而细密地考虑问题,提高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避免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等问题。

四、利用乡土资源,凸显地域特色,散发“乡土味”

翻阅2016年浙江省各地社会·思品中考试卷,我们总能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乡土资源走进了试题。这类试题集地方性、知识性于一体,将知识融合在乡土资源之中。比如,2016年义乌中考与绍兴联合命题,但在“乡土”试题上义乌并未沿用绍兴试题,而是引入义乌地方课程资源,精心编制,独具特色。这道义乌乡土题以“货郎走四方、乡情暖万家”为题眼,分设“一方水土孕乡情”“一腔热血写春秋”“一份情怀系家园”三个板块,在浓浓的家乡味中巧妙地实现了地理、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命题的目标,不禁让人拍手叫绝。又如,嘉兴市试卷第24题以“桐乡羊毛衫时尚小镇入围浙江省特色小镇”为载体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赋予试题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再如,湖州市试卷第23题以“湖州近代历史名人——陈其美”为载体,考查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历史事件,实现了“一个家乡人物命制一道中考试题”的目标。不难想象,学生看到家乡事,闻到家乡味,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定能倍感亲切,放松心情。

以乡土资源为背景材料命制试题,贴近当地实际,凸显地域特色,乡土气息浓厚,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试题的亲和力。可以说,用乡土资源命制试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而,教师要努力寻找地方资源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联系本地特色,把地方资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中考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时,教师可搜集家乡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图表,让学生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既熟悉了家乡,也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

五、注重知识整合,力求答案灵活,追求“生成味”

社会·思品学科考核范围包括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含时事政治)两个学科及地方课程部分内容,这势必增强学科的综合性,体现文科综合的考试特色。近几年浙江省各地社会·思品中考试卷既注重学科内的综合理解和分析,也体现跨学科的综合,答案的组织更是倾向于灵活生成。如绍兴市试卷第24题以“忆往昔,南海边响起春雷;看今朝,南中国再涌春潮”为主题,根据两则材料设计了两个问题。第(1)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置了哪些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它们成为‘试验田’的原因。”上述设问旨在考查九年级、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第(2)问:“联系材料中的新景象,归纳泛珠三角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行经验。”此题答案涉及到八、九年级思想品德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此类试题答案的组织,令学生颇费思量,因为这些答案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完整表述,它们分散在各年级、各学科(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各单元、各课时中,学生必须根据材料和设问,把相关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生成性答案。

答案组织力求灵活生成,这也是中考试题的难度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督促学生熟练地掌握中考考点,并通过规范化训练加强解题指导,指导学生能准确地处理材料、设问和考点之间的关系,实现材料信息和考点知识的灵活转换。同时,学生也要克服死记硬背的做法,养成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力求生成准确、全面的答案。

猜你喜欢
命制思品时政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班里那点事儿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