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情感基调下道德与法治课的“三情合一”

2017-02-18 00:13:31宁波市奉化区西坞中学浙江奉化31550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基调郎平生命

沈 颖(宁波市奉化区西坞中学,浙江奉化 315505)

笔者与部分教师一样,曾认为只要是热闹的、轻松的课堂就是“新课程”课堂,殊不知,这是狭隘的理解。决定课堂氛围的是教学的情感基调,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嬉笑闹腾。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理性、爱国、感动、温情等不同情感要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实现以情激情、以情激行的理想教学境界。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情合一”。

【课堂初探】

教师出示三张图片,简单介绍诚信老爹、献血队长、磨刀老人的事例。

师:同学们,听了以上人物的事例,请用一个词概括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

(学生沉默)

师(急切):想一想,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的品质呢?

(个别小声音:“助人为乐”)

师(感觉好像找到“救星”,马上示意发出声音的同学发言):请这位同学概括一下,他们身上分别有什么精神。

生 11:助人为乐。

师(满怀期待):还有别的词概括吗?

生 11:没有了。

师(急切给出答案,马上进入了下一问题):献血队长和磨刀老人体现的是助人为乐,而诚信老爹体现的是诚信的品质。请大家说说你身边有没有体现类似精神的事例。

(学生依旧沉默)

师(故作轻松):既然同学们这么谦虚,那老师就点名了。

生 22:(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看到有人扶老奶奶过马路。

(“哪有这么多老奶奶需要扶着过马路啊”,课堂里发出了一阵哄笑)

生 33(边说边笑):帮助同学做作业。

(“可以互相抄作业了呗”,课堂上又是一阵哄笑。面对学生的哄笑,笔者并没有及时制止,也没有加以引导,依然按照之前的预设上课)

师:大家可以思维再开阔些嘛,多找找你看到或听到正能量的事例。

生:……

(教学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状态下进行着)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探索,这样的课堂明显缺乏深层次的情感与思考。作为执教者,我苦苦思索:为什么这个环节一开始如此沉闷,之后又出现了如此不和谐的笑声?要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

【课堂反思】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这节课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隐含在教材中的情感信息,以及教师自身在营造教学氛围中的情感缺失,从而造成学生情感与教学情感基调的脱离。那么,该如何实现教材情感、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一致呢?

一、拨云见日——细细挖掘教材“情”

《道德与法治》教材,依次构成“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因此,教学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很丰富。情感基调会因为教材内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1]的基本理念是不变的。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认知。教材围绕学生成长的核心话题展开,第四单元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思考人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通过真实生活的引入和正能量的传递,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从而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情感基调应该是态度积极向上,情感真挚真实、入情动情。

教师要主动感受教材的情感传递,用心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情怀。例如,“守护生命”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在阐述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时这样描述:很多人还无法理解和接受,为什么在特莱津的纳粹集中营里,孩子们的绘画依然美丽。“残酷的集中营”与“美丽的画作”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什么让集中营的孩子心中依然存有美丽?教材的侧重点在于“即使外部环境艰难,只要我们守住自己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如果教师没有深入挖掘、细细体会其中的真情,就很难激发学生增强精神力量的情感与意识,教学自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每一段话,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细细挖掘教材的情感信息。

二、不忘初心——牢牢保持教师“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向学生传达着微妙的情感信息。

教师是教学情感基调的导向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引导不力,对于不和谐的声音不加以疏导,那课堂就成了嘈杂无序的菜市场,教学情感基调就无法达成。课堂的魅力,其实也是教师自身的魅力。站上讲台,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师是教学情感基调的调试器。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产生的,快乐的环境产生快乐,感动的环境产生感动。如果教师连自己的情感都没有到位,那么很难让学生进入感悟、感动的基调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2]

因此,教师要不忘初心,善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改善自身的语速快慢、培养自身的真情实感,更要保持教学热情,从而去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调弦品竹——层层唤醒学生“情”

道德与法治课是事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情与教材情、教师情站在同一基点,打开情感的通道。

“守护生命”传达的是“充盈精神世界”这一主旨,目的是唤醒学生对精神风貌的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让学生明白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守护生命的关键,蕴含自豪、感动的正面情感因素。然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程度不高,关注社会热点的主动性不强。如果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而且是大多数学生不熟悉的事例,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基调上产生高而空的消极情感,很难融入教学。教师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素材,并进行深入挖掘使之典型,才能让学生有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才会唤醒学生的感动,引导学生进入正向的情感。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认知相符合的情境,通过氛围的渲染、情境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创设有矛盾性、两难性的情境,一步步引领学生去探索新知,达到学生情与教材情的融通。

【课堂重塑】

师(低沉缓慢):人活着不仅要满足小我,更要实现大我——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理想而拼搏,为了国家、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夏天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

(视频《女排夺冠之路》,展现了女排队员在比赛中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咬牙坚持、一次次喜极而泣的动人画面)

师(深情):这群年轻姑娘并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感动我们的只是她们身上的奖牌吗?

生 11:感动我的是她们身上的坚持,不服输的意志。

生 22:感动我的是她们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这让我们骄傲。

师(煽情):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女排的背后也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女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激情高昂,声音洪亮):郎——平——!

情境一:获得五连冠的郎平,去还是留?

(PPT材料呈现:多年的职业生涯,郎平身体出现严重的伤病,“膝关节手术做过7次,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20世纪80年代,顶着冠军光环的郎平面临着退役后的选择:一条路是放弃排球,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另一条路是不放弃排球,自费赴美留学……)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郎平,你会怎么选择?

生 33:选择一份不错的工作,好好休养。

生 44:如果我是郎平,可能会不放弃排球,毕竟这是我的理想和事业。

师(动容):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为了理想而拼搏,我们无憾此生。的确,当年的郎平也是这样选择的,在伤痛面前不放弃。

情境二:30年后的郎平,接还是不接?

(PPT材料呈现:2013年,中国女排再次泥足深陷,郎平临危受命,“53岁的郎平身体是否能承受再一次担任主教练的辛劳?”30年后的她,看起来依然霸气,但已经不再年轻。中国女排教练的重担,接还是不接呢?)

师(动情):曾经的“铁榔头”已不再年轻,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她接还是不接呢?是什么促使她临危受命,重新出山?

生 55:应该是那几年的女排太差了,她不想中国女排一直这么差下去。

生 6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该是使命感让她重新出山。

生 77:“铁榔头”虽然不年轻,但她身上的精神还在,不服输的精神。

师(深情):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人生短短几十年,只有精神才能长存。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伟人名人身上,也体现在平凡之人身上。

情境三:磨刀老人的故事

(PPT材料呈现:粗糙的双手,不富裕的生活,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但他至今捐款超4万元……)

师:一个世界冠军教练,一个平凡的老人,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共同点?

生(回答后形成的共识):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师(深情总结):人要有精神追求,否则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即使外部环境艰难,也要像他们那样守住心灵的真善美,不能丢失精神财富。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坚韧武器,也是我们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

本教学片段中,有感染力的视频、动情的语言、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沉浸在真挚的情感中。以情激情,打开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情激行,使学生明白人是要有点精神、境界的,生活离不开“诗和远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感基调的把握至关重要,在挖掘教材情、保持教师情、唤醒学生情的过程中实现“三情合一”,才能呈现有生命、有感动、有思考的课堂,才能“未有曲调先有情”,从而达成“以情育人”的目标。为此,笔者愿与大家一起努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猜你喜欢
基调郎平生命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32
俏丽基调
风采童装(2017年2期)2017-06-01 11:29:33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请别叫郎平“女神”
海峡姐妹(2016年9期)2016-02-27 15:21:52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总基调:稳中求进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48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3:48
郎平退役后被迫出国隐情
新传奇(2015年37期)2015-04-29 00:44:03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