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李爱珍
解读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河南 李爱珍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他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到1924年新三民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孙中山作为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思想轨迹的发展过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这里提出的民族主义是指反对满清王朝的统治。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志在推翻满清政府,刺杀满清官员,震慑满清政府。甚至以汉民族摆脱满清统治为目标,倡导关内十八行省自治。在清室退位后,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公开祭祀明朝皇帝以此号召炎黄子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民众,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关系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深刻,但是对于“反清复明”却是很容易接受的。民族主义不是首先指向帝国主义,而是首先指向满清,这在当时虽然具有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却是最有号召力、最有鼓动性的革命口号。有利于发动群众、团结同盟者,扩大革命阵线,它甚至会成为进行和完成民主革命所不可不同时解决的任务。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开始站在建设国家的层面上重新思考民族主义,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孙中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具有进步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但旧民族主义中“五族共和”不是指国内所有民族的平等,加上其是以汉族为中心的,所以仍带有一定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孙中山认为正是因为俄国人民反对列强束缚的民族主义的兴盛,才使得俄国人民焕发出极大革命热情,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瓦解了帝国主义的围攻。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举起“反帝”的旗帜。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认识到帝国主义才是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孙中山注意到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这些都促使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并认识到自己一直坚持的民族主义思想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中国的状况。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和对旧民族主义的“大汉族主义”反思的基础上,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族自决”的思想,即赞同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民族自决”思想是孙中山民族观的一次进步和飞跃,它既体现民族平等的思想,也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思想经验。
练习
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
A.发展资本主义
B.推翻专制统治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民族独立
2.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民族之统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这里“民族之统一”的内涵是 ( )
A.目的是要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反对帝国主义,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宗旨
C.处理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反映
3.《孙中山全集》载:“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材料反映的民族主义观实质 ( )
A.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谋求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D.主张民族团结
4.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
A.提倡科学、民主、平等、博爱
B.增加了明显的反帝内容
C.它倡导的道路最终归属是社会主义
D.把资产阶级革命与人民革命、世界革命结合起来
5.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的 ( )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的思想
D.暴力革命的策略
【答案】1.B 2.C 3.D 4.D 5.A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外国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