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孙楼山
例谈历史论证题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江苏 孙楼山
历史论证题是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制的一大特色。由于该题型综合考查了学生历史科“四维”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答案具有开放性,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江苏卷、新课标全国卷、北京卷等都有命制这一类型的题型。2016年各地高考命制的试题和题型,如下表:
题型 高考真题 主题 分值论证类 根据主题和材料,归纳提炼材料观点并加以论证新课标全国Ⅰ卷41题 制度构想与实践 12分新课标全国Ⅱ卷41题 中国文化与中外交往 12分北京文综37题第(3)问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12分上海单科39题第(2)问 全球化问题 11分江苏单科22题第(2)问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评述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该题型尤以江苏卷能力要求最高,已经成为江苏高考历史卷的压轴之作,也成为学生失分的重灾区。自2009年以来,论证题从未缺席,且分值比重较大。目前,江苏高考论证题在呈现形式上,通常都是给定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论证或评述,并撰写成文,故俗称“历史小论文”。综观江苏历年高考和大市模拟卷的答题状况,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所以,交白卷者有之,胡编生造者有之。而能够做到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证严密、表述清晰者凤毛麟角。以2016年南通三模为例,分值9分的论证题,全市均分3.5分,难度系数为0.39。事实上,论证题的解题并非无计可施、无章可循,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解题指导,进行系统训练,是可以让学生有所作为,甚至可以大有作为的。
下面试结合江苏卷的能力要求,以例题为先导,进行破题分析,找寻到解题的突破口,理清解题思路,归纳论证题解题的一般步骤和原则。
【2016·江苏盐城三模】(13分)中西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材料二: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德意志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伏尔泰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本质目的。(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 8 0字左右)
参考答案:(1)态度:高度推崇。本质目的: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
(2)【观点】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中西文化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论证】
【角度1】中国文化传入西方,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论据】儒家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科举制度影响西方的文官制度;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任答2点,2分)
【角度2】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也推动着中国的发展。【论据】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制度、思想文化)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
【角度3】中西文化相互交融,还孕育出新思想、新文化。【论据】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产生西方文化特色的近代人文思想(康梁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2分)
【小结】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更有“中西交融”,对东西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分)
一般来说,历史论证题论文的撰写主要由论点、论据、论证三环节组成,且缺一不可。那么,论点、论据从哪里来,论证又有哪些注意点?下面我尝试就这三个环节试作具体说明。
论证题的观点有题目预设的,但大多要主动生成。生成的主要依据是论证的“主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主题”并非“观点”,“主题”是指论证的角度,“观点”是指围绕主题所持的主张,不能把主题直接当观点使用。此外,试题的导言、材料的出处、设问之间的关联,也会给我们一些暗示和启示。换言之,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不放过任何一段文字,并找出关键句子、关键词(如例题中划线部分),提炼概括每则材料的主题思想即分论点,然后在分论点的基础上,汇总提炼出中心论点。
以上面的例题为例,论证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论证中心是“中西文化交流”,题眼是“双向性”。实际上,该主题中已经包含有明确的观点,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是一个短语,不能作为观点直接使用,只要稍加变通即可。比如,观点可以表述成“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或“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上述观点似乎略显干巴、尚欠完整。因为题眼中的“双向性”,应涵盖“过程的互动性”和“影响的交互性”,上述观点突出了“过程的互动性”,而忽略了“影响的交互性”。结合四则材料和材料引言,最后观点生成为“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中西文化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观点的提出,除了需要考虑观点的指向性、完整性外,还需要考虑:(1)观点的科学性,即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去辨析和提炼观点,如2015年江苏高考第23题“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该观点就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评价原则,因而是偏激的。(2)观点的主次性,如2013年江苏高考第23题“新政的机遇与挑战”,应重点论述“机遇”,而非“挑战”。
论据的搜集有两个途径:一是材料中列举的史实;二是书本上的相关史实。即如上述例题中的“问题提示”所言“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通常情况下,论据的列举要两者兼顾,兼而有之,主次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在搜集论据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照搬材料,即论据的列举仅仅拘泥于材料中提供的史实。二是脱离材料,忽视对材料中所提供的史实的运用。
此外,论据的选择也并非不加选择、信手拈来。论据的选择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1.论据的关联性。要选择与观点相关,能够直接论证观点的论据,做到论据和论点的相互统一、融会一体(史论结合)。
2.论据的典型性。在诸多史实中,要选择最具说服力,最具典型性的事例进行论证。如上述例题中,关于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引入“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事例就非常合理。如用四大发明中某项发明外传或用“明清早期民主思想影响西方启蒙运动”都显得单薄,从而削弱论据的说服力。
3.论据的充分性。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也是论证题遵循的最主要的原则。从论据的层面讲,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历史学科讲究的是用史实(事实)说话,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所以历史论证最忌讳用空洞的理论来论证理论;另一方面,论据的列举不应只是史实的堆砌,还应有对史实必要的阐释,并能充分给予论点以支持。刚才提到的例证“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仅是史实,“促进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就属于阐释。典型的史实加必要的阐释,使得论证丰满而圆润。另外,在论证过程中,不要只选用一个史实,最好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
论证题在题目中都有明确的行文要求,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字数限制等。阅卷评分标准中在论证方面也有诸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等细则。对照论证题的行文要求和评分细则,论证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论证的层次性。论证题在对观点进行论证时,需要运用多个视角、从多个角度对观点进行论证,如上述例题中,就中西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从“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交融”三个角度进行论证;或者对观点进行适当的分解,拆分成几个分论点,然后逐个进行论证,如2011年江苏高考22题“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在论证模式上,采用“分论点+论据”的形式。
2.论证的逻辑性。论证题突出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生需要关注观点的科学性、分论点与观点的一致性、论据和分论点的统一(史论结合、史论相互印证)、观点和小结的呼应等。此外,分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列举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如2015年江苏高考第23题,应先着重分析论证“大机器生产”的积极影响,后分析论证消极影响。若主次不分,先后倒置,则无疑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与题目立意背道而驰。论据的列举可以按照先材料、后课本,或者以时间为序论证。
3.论证的规范性。论证可按照论点—分论点—论据—小结的模式进行,应分层分段论证;但在表述方式上,历史论证题又区别于一般的历史主观题,需要将答案组织起来,表述成文,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答案要点;要尽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专业术语进行论证;论文的格式方面,开头和段首需空两格,不得顶格写。行文中不得出现【观点】【论证】【角度】【论据】【小结】等解题的提示语;不得使用序号;关键词一般可直接采用,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语言应力求简练、准确等。
综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论证题无外乎两大类型:论证类和评述类,但呈现方式仍然百花齐放、个性各异。所以,还需加强对不同类型论证题的分类专项指导和实战演练,形成系统的解题思路和对策,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思辨能力。苟有其备,何故不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