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2017-08-07 06:28湖南刘可荣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史料观点命题

湖南 刘可荣

高考命题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湖南 刘可荣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命题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对传统的高中教学影响巨大。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究竟怎样做才更有成效?本文拟通过对高考历史命题角度的梳理,来探讨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启示。

一、高考历史命题角度的梳理

1.强化历史史料意识

历史是一门重证据的学科。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和史迹遗存等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梁启超将史料比作史学的组织细胞,认为无史料则无史学,史料不丰富、不确切则无历史科学。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曾指出:“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能懂得历史。”

正因为史料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史料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注重通过史料来测量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命题对史料的运用,目前基本上是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引用文献资料和史迹遗存等史料,这种史料主题集中,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与题干及问题联系紧密。

例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其二是将历史事实的叙述作为间接史料,这种历史叙述的特点是:有大量史实作基础,是历史事实的提炼与概括;创设了新的情境与问题,打破了原来教材的叙述格式;根据试题的需要,有一定的主观取舍,以使主题突出;材料更加简洁,通俗易懂。

例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7)明初废行省,地方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中,上述运用史料命题的两种形式,几乎涵盖了全部试题。

2014—2016年全国卷Ⅰ历史学科命题运用史料测量表

2.挖掘题型测试功能

高考历史命题为了提升考试的评价功能,特别注意精雕细琢测量工具,充分挖掘各种题型的测试功能,出现了选择题的主观化和材料题的自主化倾向。

所谓选择题的主观化,即选择题由客观性向主观性转化的过程。历史选择题的客观性讲求客观标准,多为历史知识的再现、历史现象的简单描述、历史结论的简单判断等,主观思维含量不高。历史选择题的主观性讲求主观思维含量,解答试题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能出现偏差,逻辑推理与演绎思路要清晰。

例3:(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理解汉宣帝称与其“共治天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并非皇帝与地方长官共享国家权力。后来统治者“重申上述观念”,意义相同,就教材知识而言,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也没为后代沿用。这道题的备选项与题干不直接关联,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有一个理解、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

所谓材料题的自主化倾向,是指高考历史命题在材料解析题中越来越注重留给考生自由、开放的空间,没有规定考生答题的具体方向,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作答。

例4:(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该题在说明中给考生留出了多种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作答。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文综第41题,几乎都在探讨这种开放性试题的途径,而且越来越成熟、稳健。

3.摆脱教材固化叙述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比较注重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交融性和互补性。历史本是鲜活的,但当历史上的人、事、物等转化成文字、文物而载入史册时,它就被固化了。历史教科书也一样,它也存在固化、程式化的现象。

高考命题非常注重发掘历史学的人文内涵,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使单一、固化的历史立体化、多元化。

例5:(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这道题从新的视角向考生介绍了1933到1937年上半年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抗战准备情况的材料信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获取信息、合理解读信息、客观说明历史现象。该题摈弃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结论,反映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

4.完善能力目标体系

高考历史命题为适应新的历史教育目标,将考试目标与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以此来细化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目标。随着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学科能力目标体系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中,分析论证和提出独立观点成为新的考试特点。

例6:(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这是一道典型的观点论证题。该题在材料中给出了关于西欧崛起的两种观点,要求考生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选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这类试题的设计围绕论点与论据这两个核心要素进行,论点和论据之间有清晰的内在联系,论点是在充分掌握论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价、推理等而得出的。

例7:(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1)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该题具有更开放的空间,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和论证。这道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显然是要求考生能依据材料,独立提出观点,然后能够简要论证观点。

5.强化科学理论指导

我们通常讲的历史,它在记录和解读过程中,常常掺杂着个人立场、观点与方法等因素,因此,历史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历史命题的实践中,明确提出要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尤其注重历史史学方法的引导。

例8:(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这是一道典型的史学方法题,它向我们揭示了辨析史料真伪的方法。丰岛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奏,谁首开战端至关重要,当事者双方的记载是互相矛盾的,这表明当事双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直接影响着对同一事件叙述和解释的真实可靠性。

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探究和论证问题,也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方式。

例9:(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这道题向考生介绍了“冲击——反应”这一解释历史的模式和以此模式图示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近代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该模式。考生可以自主选择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运用材料史实进行评析。这道题理论性很强,需要考生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并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构建合理的证据链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道题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一个现象,即由于所持理论、立场等的不同,认识、观点也可能不同或相反。

二、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从高考历史命题的角度来反思高中历史教学,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强化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要把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通过史料来认知历史,弄懂历史。在史料教学过程中,第一,在尊重史料的客观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史料本身带有的主观性,辩析史料的真伪和价值是历史学习的基础。第二,解读史料要科学、精准、合理,既不要以新材料的新而膜拜它,也不要因为新材料与旧材料存在冲突或者与自己的观点相左,就抱着完全拒斥的态度。第三,解读文本材料要注意“语境”的把握,首先是“历史语境”,就是这一史料产生或所涉及的事情发生时的具体背景;其次是“文本语境”,指的是这一史料的“上下文”或与其他类似“文本”的关系;最后还有“学术语境”,也就是史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知识和思想。

2.突出问题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突出问题意识。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容易做到的是历史知识的积累,即夯实、打牢基础性的问题,不容易做到的是对历史视野、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的培养。为此,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第一要充分运用历史材料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出新的问题,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发现问题;第二要注意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从理解材料出发,通过分析材料与问题要求,再进行相关推理与价值判断,达到问题的解决;第三要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质疑结论、发现问题、提出独立观点。

3.落实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落实,渐次培养。具体来说要注意:第一是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方面需要教师来指导学习方法,例如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历史问题的分析与论证、历史试题的审读与解答等等,孤证不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既是前人总结的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方法的遴选与指导。第二是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要素来培养能力与素养。例如之前所述,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教师要抓住“语境”这个要素;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抓住“观点”与“论据”两个要素;历史推理演绎能力,教师要抓住证据链这个要素;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抓住历史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史观要素等等。第三是理论的指引。历史教学也是育人的过程,它在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必然带有一定的立场与观点。历史的解读、历史试题的命制也是遵循一定的理论和观点的。作为高中学生来说,储备足够的历史理论和历史观,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弄懂历史。在当前开放的时代,各种理论、观点、模式纷至沓来,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特别需要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来指引。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要积极回应高考改革,要注意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来反思、审视历史教学,这样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史料观点命题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观点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