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娟
【摘 要】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拥有无尽的资源和能量。基于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根植于生活,联系并再现生活场景,感受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从而打造动态而丰富的语文课堂,并适时将课堂移入到生活中,引导学生与生活深入对话,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生活教育;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从这一理论出发,语文的外延其实很大,我们不能将学生禁锢于方寸的教材之中,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探寻生活、感受生活,把静态语文教学变成动态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生动、有趣,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及智慧和哲理,真正让学生领会到语文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为语文学习积累素材,实现生活大课堂与语文小课堂的完美对接。
一、巧用生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枯燥而乏味的语文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会让学生倍感无味,甚至对其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依据生活教育理论,打造生动的生活情境,巧用生活资源,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突破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去生活中寻找相关的素材,丰富语文课堂,不断生成。
在《云雀的心愿》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日常拍摄的图片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陈旭同学领读之下,学生们齐声诵读,一起初步感知文本。郎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让人为之一振。我让学生找一找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飞到过哪些地方,理清路线?有学生站起来说,它们从沙漠、大河又飞回森林。那么,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又有学生回答说,它想把沙漠变成绿洲。为什么呢?学生一起回答,因为森林太重要了。我追问道,谁来具体说说呢?有的说,没有森林,土地就会变成沙漠,非常可怕;有的说,没有森林,大河就会咆哮,淹没村庄;还有的说,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可以调节温度。森林太重要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安居乐业,我们是不是也要像小云雀一样爱护树木,保护森林呢?学生们齐声应和。于是,我呼吁,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保护森林,就让大家先来写一写自己的创意广告语。刘爱新写道:今天,你破坏了森林,明天你会被森林吃掉。这真是发人深省!
生活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入生活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而是变得更加亲切和接地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自然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适时走进生活,重视直接体验
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更多的还需要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基于此,我将小学语文课堂搬到生活中,让学生坐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的呼吸,感受鸟语花香、云卷云舒,感受四季变化、风霜雨雪,获得最为直接的体验,获得最为新鲜的一手素材。从静态到动态,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学生放飞了心灵,驰骋了胸怀。他们用眼看,用心感受,收获了意外的驚喜,迸发出更多的热情。
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的基本内容,而后我带领学生一起来到校园中,漫步在操场上,观察并感受普照的阳光、变化的云朵、清澈的潭水、和多彩的花园。最后,我们一起坐在“临风轩”中,一起诵读课文。“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总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学生们读得非常认真,了解了大自然里的各种知识,想要一探究竟。他们分小组一起讨论,有的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是日月星辰,也可以是云雾风雨、花草树木、山石泥土等,只要细心就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有的说:大自然太神奇了……如果不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就会非常被动。我知道看树的年轮可以帮助我们在野外识别方向;立刻有人补充道,如果出现月轮,第二天就会刮风;还有的说,爷爷告诉我,燕子低飞,就要下雨了……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学生们成了好学的小鸟,自由飞翔。课后,各小组将自己讨论、搜集的资料整理在一起,手绘一张名叫《大自然的笔记》小报。
生活景象直接触动了学生的灵魂,这就是我常说的“动心”。小学生有感而发,引用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畅快的表达,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深入对话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生活有一层神秘的面纱。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想要探究生活的真相。利用这一点,我为小学生设计话题,并且引导学生深入与生活对话,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能透过表层现象看到深层的内涵,进而能更好地感知生活、理解生活,领悟生活的真谛,明白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举多得。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中,通读课文之后,通过大屏幕,学生看到武夷山有九百多级台阶山路的险峻,但他们对扫路人身上的自强不息、恪尽职守、豁达开朗的精神还不能有深刻的感受。于是,我设计了采访环节,让学生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进行采访。学生们开始着手设计问题——您多大了?老人家,这份工作做了多久了?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身体硬朗的秘诀吗?……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出来后,学生们又一个接一个的做了完美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转换角色,深入文本,深入老人的内心,展开了多重的深入对话。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负责打扫山路,不喊累,不抱怨,乐观向上,自在达观,学生似有所悟。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发现了真善美,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揭开生活的面纱,进而深入对话,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养成思索的习惯。
总之,不拘泥于课本,不束缚于标准答案,不让学生被学校的围墙隔绝起来而成为井底之蛙。我们要将生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小学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走近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生的博大、生命的多彩,体悟人世间的真情真意,让学生看到生活的底蕴,促使其生命更加的丰盈、灵动。
【参考文献】
[1]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9)
[2]陈建兰.生活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发[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