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丽娜
(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立足言语形式 有效落实语用
柯丽娜
(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观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可谓“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凡课堂教学、说课评课、反思论文,必谈学语用。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彰显着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有的语言朴实,真情奔涌;有的描写细腻,可触可感;有的构思别致,引人入胜……好多文章,言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值得揣摩,许多文字背后的精彩值得探寻,如何凭借言语形式,落实语用训练,本文试图结合笔者的学习和实践展开粗浅的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的课文有的用词准确丰富,有的句式新颖简洁,有的构段严谨凝练,有的刻画细腻传神,有的构篇缜密奇巧……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积淀丰富的语感,合理合适地引导学生“依样画瓢”地进行潜移默化的语言“操练”,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引领他们探悉习作的门路与规律,从而解决他们习作中“怎样写”的困惑,夯实他们的习作基础。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的经典语句,用“当……时,日子从……”的句式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结合生活写写自己的日子是怎么过去的,学生兴趣极高,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语句:当我画画时,日子从我的画笔上跃过;当我在放声歌唱时,日子从我的歌声中飘过;当我翩翩起舞时,日子从我的脚尖上溜过……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让学生抓住描写“除夕真热闹”的相关语段,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及详略得当描写的方法进行当堂练笔训练—介绍自家的除夕夜,效果也很好。
有了范文引路,孩子们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仿写,让他们掌握了作者的巧妙构思,习得表达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的课文,鉴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作者常常留有想象的空间:有详有略的描述,精彩处的戛然而止,省略号的断语意留,引人遐想的布白,结尾的余韵袅袅……这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简略处”“空白处”,给读者留下了很多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涌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向生活实践延伸,引导学生顺着文本的主题,进行“添枝加叶”的想象练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的第二段时,先引导学生领悟余震的危险、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沉着、镇定相对比的写作方法,再结合文本情境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请想象地震的危险情景和李博士、台湾青年面对危险的沉着表现,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的练笔,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让他们的灵性在合理的想象中肆意飞扬,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他们“无米之炊”的练笔问题。而且学生感悟并内化了对比这一表达方式,实现了语用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承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强烈的情感,学生在踏上文本,深入探寻的旅途中,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有时喜上眉梢,欢呼雀跃;有时暗自垂泪,义愤填膺;有时满脸羞愧,自哀自怨;有时肃然起敬,感动不已……
当在课堂学生情感的高潮喷发处,或是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之际,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心理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产生了变化,并有表达的欲望,此时也正是课堂练笔的最佳时期。我们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引发“情感磁场”,让学生在练笔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升华情感,抒发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这一课时,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悲伤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友爱的力量,教师再饱含深情地引导:“多么伟大的友谊,多么深情的鸟儿,童话总是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境界,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就让我们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此时,有学生写道:火柴熄灭了,树已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但它却为人类留下了燃烧的火苗。虽然树在煤油灯里,但鸟儿还是要给它唱歌。因为鸟儿相信,只要用真情去歌唱,树依然能够感受到鸟儿的一片深情。古人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小我的爸妈也是这样教育我要信守承诺,每次我和朋友有约定的时候,爸妈总是提醒我要准时到达,信守诺言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
课堂练笔应抓住“情感点”及时开笔,实现读与写相得益彰,正所谓“情到浓时,不吐不快”。情感的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体验,拥有澎湃的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下笔才能一吐为快。可见,这样的课堂练笔让“写”变成了自己真情流露的需求。
从文章的体裁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表达方式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从写作的手法看,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托物言志、正侧相映、动静搭配、虚实结合……只要做个有心人,教材中处处都有可以进行练笔的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 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程度,又为学生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
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剧本《半截蜡烛》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模仿剧本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写作特点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中三个小故事的其中一个改编成剧本。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白鹅》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在教学这一段时,可设计一个转换人称的课堂练笔,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白鹅叫声的特点,根据叫声“严厉、大”的特点,以“我是一只鹅”为题,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结合具体事例把鹅的叫声“严厉”而“大”充分表现出来。
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够加深对剧本这一文体特点和《白鹅》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大胆、丰富想象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以“表达”为本位追求,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精准巧妙地挖掘有效的教材资源——训练的“泉眼”,才能找到“言语实践”可以依循的最佳路径,探幽索隐,聆听到学生言语智慧和言语个性的拔节声。
[1]董蓓,宋奕. 言语训练实用教程语音篇[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2]郑春兰.小练笔:习作因你而精彩[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
[3]叶金龙.小学阅读教学培植言语智慧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9(5).
[4] 陆一平.言语思维训练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7).
[5]陈雪梅.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4(18).
责任编辑:肖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