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悦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幼儿园,江苏常熟 21550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五千年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最能凸显汉语文字的美。我国古代文化提倡“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我国古代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文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为“传统”的东西,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如今的幼儿园教育,对于古代文学的接触非常少。一提到古诗教学,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机械地诵读,就会罗列出种种弊端。其实,旧式的古诗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机械,古诗本身并不机械。古诗与儿歌应同属幼儿文学教育的范畴,就如同《安徒生童话》和《故事大王》,前者经典,后者通俗,但都是孩子喜爱的文学作品。古诗教学活动不认字,不强背,不求量,而以欣赏感受诗词所表现的美感为重点,让孩子爱上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古诗遣词造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本身所蕴含的独特意境和优美韵味很难被孩子所感悟,这是影响幼儿园古诗教学的根本因素。那能不能把这些精练而难懂的古诗句翻译成现代文来引导孩子去理解呢?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种错误而机械的方式。用现代文代替古文,会屏蔽很多古诗文化的精华,如古诗的节律、古诗的联想、古诗的韵味等。
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往往也是大画家,他们以诗词寄情于山水之中。这些诗词犹如一幅幅国画,素雅、清淡而不失生动。古诗词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是打开幼儿园古诗教学的钥匙。“诗画结合”的教学策略,是使幼儿能够近距离地把握古诗内涵的关键因素。
幼儿时期,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画中蕴藏古诗的方式,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诗画结合的方式,运用最直接形象的画面,突破理解和感受古诗文字抽象难懂的难题[1]。为此,我园就诗画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和梳理出了六种指导策略。
所谓“静态式”,是指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出示和古诗内容相匹配的图画,边看图边学习,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这在古诗教学指导中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最适用于刚接触古诗学习的中小班幼儿。
例如,古诗《咏鹅》,在出示图片以后请孩子来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总结出鹅的一些特征以后,教师引出古诗并且示范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点出图上相应的画面,让孩子们进一步将画面和古诗句联系起来。此时,教师仍然不要急于解释诗意,可以请孩子来说说他听到了什么。如果是小班的孩子,只要他能指出相应的位置就可以了。就在这反复的看图和诵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从画中读出诗意。
所谓“过去式”,是指在古诗新教的过程中,先不出示画,而是在反复听的基础上,在会朗诵的基础上再出示画,让孩子自己去建立诗画的联系。
进入小班的孩子,会朗诵的古诗常常是《悯农》《静夜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不需要教师开展专门的古诗教学了。孩子集体朗诵一段时间,还可请能干的孩子来做小老师示范朗诵。然后再出示相应的图片,边看边朗诵。或者孩子以前是靠机械的记忆背下了这些古诗内容,因为教的人不同,古诗的发音可能还有不同。但因为有了集体朗诵,把内容统一了。因为有了图画,孩子们不再是机械地诵读,而是产生了联想,完成诗和画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在一遍一遍地读和看中产生的,教师的指导和干预微乎其微。
所谓“穿插式”,是指在古诗教学中边画边学,或者根据孩子们的理解逐步出示画面。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适用于画面内容比较多的古诗,或者是通过绘画过程能够阐释诗意的古诗。
例如,《一望二三里》,教师在第一遍朗诵古诗的过程中,可以画出“房子”“树”“花”。第二遍时,增添屋顶的“烟囱”和“青烟”,强调“烟村四五家”。第三遍时,指着画面来念古诗,请孩子们来说,诗中还藏着什么秘密。找出数字1~10。在增添这些数量的同时,还要给孩子们一个意识:在古诗中,数字并不是确指相应的数量,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在不断丰富画面的过程中,孩子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
所谓“聆听式”,是以听为基础,在反复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来画出相应的画面,再由孩子们零散的画面组合成诗歌完整的画面。这种形式适宜内容较为简单而且与幼儿以往学习经验有联系的古诗。
例如,短短27个字的《渔歌子》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词中前两句写自然景色: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后两句写景中之人——渔夫。而这个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教师反复播放《渔歌子》的配乐诗朗诵,让孩子在反复听的过程中自主辨别理解作品的内容,完全发挥孩子的能动性。绘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听与画、画与听相互交替,增进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将幼儿不完整的绘画内容和对作品的零散认识综合在一幅大图上。缺少了什么呢,还可以再听一遍来寻找、增添。
“发散式”是在孩子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对作品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他会看到相应的图画就联想到相应的古诗,增添原有的画面中缺少的内容,对画面内容提出新的构思。
例如,《渔歌子》的画面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些都是显性的内容,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聆听就能够画出来。但是这首词中还藏着“渔夫”,作者并没有讲明,而是用青箬笠和绿蓑衣来代替。孩子们在反复地听和看的过程中发现,因为下雨了,渔夫要穿着蓑衣、戴着箬笠钓鱼。于是,他们在原先的画面上增添了渔夫在渔船上钓鱼的情景。
所谓“随机式”,是非常规性的古诗教学形式,主要针对年龄偏大的孩子而言。我们会在随机的时间段,如午睡起床前3分钟、入餐前3分钟、离园前3分钟,播放新的古诗。孩子们听了一段时间以后,再出示图片产生学习。图片会贴在固定的古诗阅读角,让孩子们结伴学习,发现古诗和图画的联系。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诗画结合方式的价值。它不仅转变了枯燥的诗词学习模式,而且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师预设的是一幅幅的图画,没有对图画的解释,没有对古诗的解释,对孩子的学习是浸润式的。一幅幅画,丰富了教室中的自然角,一首首古诗藏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古诗词,正在慢慢地被孩子吸纳。这样浸润的教育价值不在当下,而在于孩子不断增长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积累。
[1] 毛丹红.幼儿古诗教学的选材与方法[J].教育,2015,(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