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人文性

2017-02-16 10:56沈雪琴
名师在线 2017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性思想品德人文

沈雪琴

(江苏省南京市一中明发滨江分校,江苏南京 210031)

引 言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性质,其实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即“本课程(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人文性如何理解,是值得教师研究的。因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认识,更多的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机械记忆印象,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人文滋养的思想品德课堂并不多见。而离开了人文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难免变得生硬,所以可以说,人文性实际上是让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契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最关键的特性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彰显。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理解

人文是一个宏大的概念,一般认为人文是一门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的一门科学,其研究人类的情感、道德、信仰、美感等,强调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与价值观角度去描述人类发展规律,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其教育价值。当前,正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教学改革和发展,关注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切实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来看到其人文性的存在。当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编写,已经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意味,真正地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进行一些思想渗透与道德教育[1]。“我”(指学生)、他人、成长等成为教材中描述内容的主体。这种“我”的体现,不仅仅是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从学科课程性质的角度对人文性的一种彰显,因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对象是“人”,也就是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成长的,于是课程教育对象与教育主体自然地融为一体。如果说学科的人文性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那么这样的教材编写思路,无疑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味道。

同时,进一步分析教材细节可以发现,当前的思想品德教材对人文性的关注,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可能的互动上。比如,思想品德特别强调课程的思想性,而所谓思想性其实就是课程对学生思想发展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其实是需要以人文为基础的,因为当教师试图为学生树立一种思想的时候,是要以获得学生的认同为基础的。当前的初中生在价值认同上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理性认识,空洞说教往往起不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人文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是实现思想性教育的重要基础。比如法制观念的培养,其直接指向思想性,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观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有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才能让学生意识到法并不只是法律条文,而是约束人的言行的基本底线。什么样的例子是守法的,什么样的例子是违法甚至是犯法的,待学生理解了这些例子并认同了其中的观点后,学生的认知与事实之间才会有一个融合。这个融合指向情感,需要学生内心的人文认知作为支撑,因而就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的基础。

二、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人文性渗透

其实,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人文渗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真正的人文从来不以说教或灌输为手段或特征,真正的人文往往用的是渗透的教学思路,期待收到的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策略,就是渗透式教学。

譬如在“学习伴成长”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生对学习的现实认识来实施教学,确定了这样的教学起点(通过问题来引导):你喜欢学习吗?你是怎样认识学习的?你期待的学习是怎样的?我们怎样在他人为我们(学生)提供的学习与自己期待的学习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应当说,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理解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习时间变长、作业量增加,是他们对初中学习最直接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显然不能让他们对学习有全面的认识。但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只是空洞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笔者在教学中,先“顺从”学生的认识,对初中学习进行一番“口诛”,在获得学生的共鸣之后,话锋一转,跟学生说:“其实,我是很感谢初中生活的。”当学生在听到这个具有转折性的判断之后,就会引发他们的认知失衡,从而会感觉到奇怪。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笔者对初中学习的认识,当然这个时候也会有少数几个学生的眼光中透露出怀疑,认为笔者要对他们灌输“心灵鸡汤”了。

笔者早就料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且本着自己的思路,原来设计的其实也是案例。于是,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学生时代对初中学习的感受,有过不解——不解于初中生活为什么会比小学辛苦那么多;有过怀疑——怀疑初中时代这样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无独有偶,现在很多学生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而不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还提出了“学习的意义”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正中笔者下怀,于是就此问题向他提问: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呢?于是讨论的重点转到了学习的意义上来。而“意义”与“人文”是一脉相承的,本着对学习意义的讨论,笔者给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人类进步是需要依赖学习的,人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对于这两点,学生非常认同。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是通往精神自由的最佳途径——这一认识与学生的讨论是充分的,笔者通过自己举例与学优生举例,让其他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这正是自己在学习中形成“心魔”(学生自己的说法)的重要原因。

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没有空洞的说教与生硬的要求,有的只是与学生推心置腹的讨论,以及教师无声的引导。这种基于学生认知,并从人文的角度施加的影响,确实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在人文认识中深化课程领悟

将思想品德课程置于人文视角,对于教师来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很多时候学生感觉到本课程没有趣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落入了应试的窠臼,当前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尤其是中考,已经让不少教师感觉无所适从[2]。这自然无法引发他们对课程人文性的思考。

而事实上,笔者分析过不少地区的中考试卷,发现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并不是那样抽象,只要抓住课程特点,将课程知识活络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达成课程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不只是简单的知识联系,更是基于学生情感的人文联系。

结 语

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视角,从德育、德育课程的角度来认识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意义,对课程的理解就可以变得更加宽泛与深刻。而这种拓宽了广度与深度的理解,才是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最佳理解。

[1] 王守智.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的构建[J].学苑教育,2012,(23):10.

[2] 景晖.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性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4):42.

猜你喜欢
思想性思想品德人文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卷 首
起承转合+思想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