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中 费晓华
(江苏省洪泽第二中学)
写好议论文段有办法
田富中 费晓华
(江苏省洪泽第二中学)
议论文是考试作文常用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观点明确,尤其是要把观点阐述透彻,让人信服。许多同学常有这样的困惑:观点有了,材料也有了,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材料证明观点,以致一篇作文从头至尾成了材料的堆积。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有助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段。
先来看课文《吕氏春秋·察今》中一节议论段。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则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括号里的“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为笔者所加,相当于观点句,我们可以挪来置于段首。〖 〗里的“荆人袭宋”的故事是论据。加点文字是对作为论据的故事的剖析,指出了事情的本质。画横线的句子是联系实际阐发议论,呼应段首观点。这是一段十分规范的议论段,很值得同学们借鉴运用。
细加揣摩,我们可以将这一段议论方法剖析如下:
(1)观点(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通常在段首提出);(2)举事实或引用故事来论证(“荆人袭宋”的故事,叙述力求简洁);(3)对事实或故事进行切中肯綮地分析(点出实质——不顾“时”的变化机械地涉水渡河,结果只能失败);(4)总括(联系实际问题,适当延伸,回应段首提出的观点)。
准确把握好这种议论段的结构特点,我们还可以做些灵活的变化。
1.论据采用对举或排比形式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首句提观点,后句承首句阐发)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事实论据,典型简明)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分析论据,点出本质,揭示与观点的相通点)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回应观点)
——江苏考生《稳中求胜》(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在这段中,作者列举两个事实论据,并以对偶方式呈现。语句十分讲究,不但简明,又极具文采。这种论据呈现方式还可以借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叠加,可以使文段气势贯通,极有说服力。
2.论据形成正反对照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正例)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反例)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在这段中,论据选用了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薛蟠进行对比,一个是心“如水般澄澈”,一个是“浑身散发着酒肉臭”。两个人内质不同,生活品位自然迥异。这样一对比,观点鲜明,令人信服。
3.观点提出后,引用名言、格言、诗句或俗语,先从道理上论述
必须跨过青春这道坎。“青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春是明丽、希望的象征,然而正如欢快的流水下涌动的暗流,青春也夹杂着叛逆、浮躁与冲动。乒乓球国手陈玘,年少气盛,前途光明,却在输球后大摔球拍,做出了极为失态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我们扼腕叹息,他的年轻心志未曾伴随功成名就生长,而是在尚未拥有从容、淡定心态的时期获得了过早的名誉和负担。青春是一部太仓促的书,如果没有在正确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那不仅有碍于个体的发展,更有碍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
——上海考生《必须跨过这道坎》
在这段中,观点提出后,没急着举例,而是先引用陈独秀的名言,并对这句话做出解说、剖析,这就是从道理上先来阐述观点,以便让观点更加清晰。上例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文段也具有这个特点。
4.用名言或诗句引出观点
俗话说,自信能给予人无穷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必须充满自信。无论问题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海伦·凯勒就充满了自信,她虽然听不见,说不出,看不到,但她坚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她做了一个虽眼盲却心不盲,虽耳聋却思想不模糊,虽口哑却精神不亚于常人的伟人,被世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誉啊!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她那坚定的信念,那份伟大的自信。
——安徽考生《人生旅途自己把握》
在这段中,作者首先引用俗语,然后加以阐发或引申,既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述。
以上四例是这种议论段结构中的常见变式,聪明的你只要细加揣摩,还可以演绎出更多形式,达到在一篇文章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责任编辑:符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