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2017-02-16 09:16
名师在线 2017年16期
关键词:糖果小猫概念

张 颖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江苏苏州 215131)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张 颖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江苏苏州 21513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以后,才能真正开展实践性、拓展性的数学习题与思维训练。本文就目前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系统论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展开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引 言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接受直观性强、知识结构简单的学习内容,对于较为复杂的文本无法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与理解。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对于形象直观的教学呈现依赖性更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出发,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知知识内容。同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注重概念的内化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本文从如何引出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论述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引出策略

1.注重数学概念引入的直观性

概念是一种用文字表述的抽象化的思维体系,为了让学生能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在引出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出其中与实际事物相关的直观性的内容,从具体化教学的角度出发,耐心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概念的内涵。那么,如何直观地引入数学概念呢?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出发来引出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时,我首先设置了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昨天有三位同学表现十分优异,今天老师决定平均分给他们每人一些糖果作为奖励!接着,我拿出糖果分别摆放三处:第一处摆放3颗糖果,第二处摆放2颗糖果,第三处摆放1颗糖果。摆放好以后提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这样分对吗?马上就有学生表示异议,提醒我说应该是平均分给。我继续提问:那么什么是平均呢?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吗?刚刚表示异议的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就是每一处的糖果应该都是一样的。在同学们的疑惑下,我将每一处糖果的数量调节成2颗,提问:这样老师分对了吗?学生们表示赞同。紧接着,我引出今天的概念教学内容:大家都知道每处糖果分成2就是符合老师所说的“平均”一词的含义,那么2就是老师今天要给大家教的平均数。在这样一个环节里,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概念中的基本性质或者特点之中。比如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其性质与计算原理存在相似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本质是相同的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旧的知识概念来构建学生对于新知识概念的认知框架,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内容,对于教学引入也变成顺理成章。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给学生呈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两者放在一张PPT上,让学生思考两者的不同与相同的之处。第一,长方形的边长不是全等的,而正方形的每条边长都相等;第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着明确的界限,而正方形的长与宽是相等的,基本没有界限。所以,两者的面积计算公式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差异的,只是在形式表达上有所差异。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对于不同四边形公式的记忆回归了本质,有效简化了其数学概念体系,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如何让学生有效理解数学概念

1.注重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

数学概念的教学仅凭教师的讲解与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真正将概念内化为自身知识体系一部分的必经之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概念的学习中来,在实践中体会概念的本质。面对不同的数学概念,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也必须具备针对性,即针对某一数学概念中的核心内容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

例如,为了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明白数值之间是如何进行大小比较的,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到了小猫与小狗的教具,对比教学过程:首先我将五只小猫与四只小狗放在一堆,然后提问学生大家能分辨出小猫与小狗谁多谁少吗?接着,邀请同学主动上台来进行两种小动物的数量比较,有的同学将小猫和小狗分别分成两堆,然后一堆堆地数数得出结果,也有同学在分类以后,将小猫与小狗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最后还剩下一只小猫即可判断小猫比小狗多。再比如,我在教学生明白“相等”的概念时,用到六只黑羊与六只白羊的教具。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小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数羊的数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形成基础的数学概念,在后续教学中再进行深化让其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2.注重具体向抽象的过渡

在上述的概念教学叙述中,我已经反复强调过直观性、具体化事物在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概念的呈现是一方面的内容,而最终直观的概念呈现依旧要归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这也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将具体化的内容过渡到抽象的概念理解呢?教师的教学引导能力与归纳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所谓引导能力指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创造合适的探究条件,让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时能够有空间去探究;而归纳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最后的探究活动结束以后,能否客观、全面地对数学概念进行一个简洁生动的概括,让学生能够综合整节课的内容对数学概念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与认知。

3.变式习题训练的运用

变式题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概念以后,教师要变化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寻找新的切入点让学生来理解概念。比如,质数是“除了1与其本身外的自然数,没有其他因数”,但是在有些题目中质数还可以被说成“仅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倍数的自然数”。在给学生展现不同的概念的叙述方式时,可以让学生先来判断对错,再来进行讲解。如果学生能够快速的反应出对错,即可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反之,教师则还需要进行概念认知加强的教学活动。

三、复习与运用是巩固概念的主要方法

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后续更深层次的题型运算服务的,因此,课程教学后的巩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巩固学生数学概念主要有通过复习与运用两个环节。复习环节不是单纯地复述概念或者背诵概念,教师在教完一个章节内容时,要对章节中所有的概念进行一个归纳与总结,这个归纳与总结不是教师的自说自话,要以引导学生回忆概念为主。在引导的过程中,进行概念的分类整理,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完善学生头脑中关于数学概念的知识架构。

运用是真正内化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途径,在实际问题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调动自身对于概念的记忆,并在不断思考中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同样,学生的运用能力也代表着学生对于概念的真正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利用实际问题来考查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复习环节,来提升整体数学教学的质量。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直观性地引出概念、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实践中巩固概念三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用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学生只有掌握了概念才能深入理解概念,才能在此基础上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个人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升。

[1]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21-22.

[2]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体会[J].新课程(中).2011(07):23-24.

张颖,1987年生,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糖果小猫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四块糖果
四块糖果
幾樣概念店
观察:糖果找不同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小猫
雨季里的糖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