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燕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
曾多次听过淮南市英才中学闫玉良校长的课,每次听后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颇有“听君一节课,胜教十年书”之感。他的课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他的课具有一股无法抵抗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也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的教师。
课堂教学魅力从何而来?我想,不光依靠教师良好的素质、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源自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拿闫校长在我校六(4)班教室执教的《长征》来说吧,我个人感受到除了他声情并茂、激情四溢的教学语言外,还有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及由此决定并运用自如的教学方法。从中,我领略到了课堂教学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课堂,激情涌动的课堂。
毛泽东的七律诗《长征》描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战胜艰难险阻的事,距今已70多年。学生通过冥想,情感上很难与之产生共鸣。为了拉近时空距离,闫校长精心设计了导语: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长征的课文吗?于是,倔强的小红军,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及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的场面,等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再度闪现,话语间,学生的心慢慢地走近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他又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再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为学生渴望走进文本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
整堂课,令教师们叹服不已的是执教者别具一格的课堂语言,他时而低声诉说,娓娓道来;时而高亢激昂,激情迸发。语调时缓时急,抑扬顿挫,那富有磁性而优美的嗓音,始终萦绕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师生,扣击着每个人的心弦。如“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的理解与朗读指导,他的设计:1.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诗中重点写了哪些水、哪些山?2.面对“万水千山”,红军战士的态度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顺理成章理解了“只等闲”。3.能把红军战士的态度读出来吗?学生凭着一种直觉,读时语调上扬,尤其突出“只等闲”三个字,面对没有读好的学生,闫校长只是轻松一笑,说:“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战士们把困难看得太重了吧?”轻松一句点拨(学生)顿时心领神会,改变了原来的读法,把“只等闲”读得轻而慢,在他一次次的点拨下,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读得声情并茂,在读中学生碰撞出创作思维的火花,在读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再有,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以读代讲,以画助读,再巧妙穿插故事,使整节课高潮迭起,学生始终笼罩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磅礴气势之中。不仅是学生,连听课老师的情绪都不由得被感染了,情感跌宕起伏,内心激动不已。如在指导“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时,只见闫校长随手在黑板上画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及细小的波浪,接着又画了高大的磅礴的乌蒙山及小小的泥丸,在简笔画的鲜明对比中,学生很快领悟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概,指导朗读亦水到渠成。再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中的一“暖”一“寒”,是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情况不了解的学生,在理解时只会从“云崖变暖和”“大渡河让人感觉很寒冷”的角度去考虑。而此时的闫校长不急不躁,为学生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巧夺金沙江》小故事,而后问:不费一枪一弹度过了金沙江的红军战士,站在山崖上回望滔滔的金沙江,什么心情?学生豁然开朗,对“暖”的理解尽在不言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时,闫校长先出示铁索桥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此时就站在这样高高的铁索桥上,看着桥下湍急的红褐色的河水,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沉思片刻,学生纷纷答道:恐惧、害怕、心惊胆寒、毛骨悚然……此时的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创新的精神、探求的渴望,执教者别具一格地处理了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融合进自己的情,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情,在情感的碰撞中,让学生领悟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即是人的素养。闫校长执教的《长征》就是一堂为学生生命情感奠基的课。在完成了对整首诗的研读后,他以充满深情的语气说:“有位作曲家给这首诗谱了曲,想听吗?”学生全体肃立,边听歌曲边观看电影《长征》画面,此时此刻,沉浸在音画中的学生,心灵再次被震撼,热血再次沸腾。就在学生真情涌动之时,闫校长再次深情地问:“读了诗,听了歌,看了画面,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沉静片刻,学生纷纷举手,对红军战士的赞叹发自内心,对红军战士的敬佩油然而生,句句闪现诗意,句句充满灵性,句句涌动真情。可以想见,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后,在那颗被点燃、升腾的心灵深处,一定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印迹,同时烙下的还有“人生不怕远征难”的誓言。
总之,闫校长的这节课,是堂激情涌动的课,是堂智慧撞击的课,是堂灵魂塑造的课。不仅在学生的心中烙下印记,也让我们听课老师的心为之震撼,久久不息。这便是魅力的课堂,这便是真正的语文的魅力。
[1]朱训林.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国忠. 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磊.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收尾[J]. 教育研究论坛,2011(20).
[4]刘羽. 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J]. 技术与市场,2016(2).
[5]王德清. 教学艺术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