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荣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江苏南京210000)
分解课堂 实现优化教学
刘明荣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江苏南京210000)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应有的节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制定相对完善的教学策略,并结合两方面因素来分解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小步调、多段位、分层次等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更多的探索,有更多的收获。
认知规律;优化教学结构;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者的先知性,有些时候我们会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将自认为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内容直接和盘托出。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接受这些内容,但是到了他们具体操作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模仿和记忆阶段,所以他们无法抓住本质的数学规律来认识,这就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浮于表面。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学习不够充分也不够深入。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更多地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小块,做到小步调、多段位、分层次,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步体现,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先展开自己的思考,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想法的价值,积累了必要的方法经验。
例如在《简单的周期》教学中,我先将例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例图,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图中出现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盆花是两种颜色间隔,彩旗是三种颜色间隔,而且它们的数量有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按照同样的规律排列下去,接下来会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依次画出几种不同物体的排列情况。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然后我向学生揭示了类似这样的排列就属于周期现象,学生的认识就比较清晰。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展开后续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在这些情境中我们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学生提出可以解决“第几个物体是什么颜色”“前若干个物体中有几个黄色的,几个红色的”这样的问题。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后续的实际问题,因为在学生的预期之内,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也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比较中促进了方法的优化。
经历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经历,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分化课堂教学目标,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实现个性化学习。
例如在“搭配的规律”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列火车运行在南京到上海之间,在这两个城市中间还有三个停靠点,那么火车运行途中共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在学生独立尝试之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出了这样两种不同的思路:(1)先考虑单程,从起点站需要准备到其余4个站点的车票,接下来的一个站点需要准备3种不同的车票。这样依此类推,可以用4+3+2+1来计算,之后再考虑回程,跟之前情况一样,所以用10×2得出20种不同的车票。(2)直接考虑双程,每一个站点都需要设置4种到其余车站的车票,所以可以用5×4直接得到结果。在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时候,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示将每一步的思路具体说出来,这样所有学生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知道每一个算式的含义。因此在两种方法呈现之后,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可以用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思路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调节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绪,引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尝试和努力,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认知深化的机遇。在出示探索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展现出一定的层次,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尝试。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材料:用一个2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你能找出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尝试计算这样图形的面积,你有怎样的发现?在独立尝试之后,学生将可以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列举出来,发现有6种不同的围法。在交流这个问题时,学生认识到有序列举的重要性。在面对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结合每个图形的面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些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在长方形中,长与宽越接近的时候面积越大。将这两种观点整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律:长与宽越接近的图形面积越大(正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当然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我紧接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情境:如果只围出图形的三条边(另外一条边靠墙),还存在类似的规律吗?当学生异口同声地认同时,我给学生举出两个例子,让他们自己去计算。面对实际情况,学生震惊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中并不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由此我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探索这个规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支撑出更大的空间。
好的数学课堂应当是充满了思维张力的,需要我们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没有满足于学生得出简单的数学规律,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用类似的方法去展开深入的探索,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视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要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数学学习中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体现出个人思考的价值,让学生投身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多边形的面积可能与钉子板上的钉子数有关的猜想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初步形成一个合作探索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猜想以及提出的意见,我引导他们从两方面来着手研究:一个是固定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研究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固定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研究多边形的面积与内部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之后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分工合作,一个小组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人在统一边上钉子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多边形来研究其面积内部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画出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内部钉子数为0),研究长方形的面积与其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分工合作下,学生的探索效率大大提升,在汇总数据之后,他们还有大量的时间来探索两个变量与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成功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将多边形的面积表示出来。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有效这个基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解,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层次,这样才能突出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才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充分,更有效,更清晰。
[1]黄月,崔光佐.利用认知建模深化解析小学数学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5(02):104-110.
[2]陈霞.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刘明荣,1977年生,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