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娟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民主小学,福建南平353400)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曾丽娟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民主小学,福建南平353400)
目前,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已经能够认识到“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给予足够的关注,但仍旧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究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实现目标。
“疑”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与条件,而对学生来讲,遇到掌握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就可称之为“疑”。数学知识与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中,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思考,提出问题。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大脑中产生“疑惑”,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另外,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更要给予点拨,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确保提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器皿、物体摆放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对正方形、正方体、长方体以及圆柱体等几何图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有限,面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单纯依靠教材中的图形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要想把握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状及特征,就需要借助实物,给予学生直观观察的机会,并给予学生亲自测量、核查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的粉笔盒:长方体有几个棱?几个顶点?棱与棱之间的关系?观察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盒,将顶点用不同的“粉笔色”图上;还有部分学生将等长的“棱”涂上相同的颜色,之后再观察棱与棱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答案,将长方体的特征进行归纳。
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思维能力水平和思维品质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特点决定,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更不可能深入探究数学问题,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随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表达解决问题过程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训练学生能有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如说完整话,讲述解题过程,讲解算理,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训练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的思维更有条理,更有序,形成较强的逻辑性。按照“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个体,注意层次性和差异性。
如,在学习《3的倍数》时,笔者并未直接讲解和联系,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分析获得答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场特别的测试,同学们作为考官,而我作为学生。生(全):好哇!好哇!生(A):作为学生,能够考自己的老师,真是新奇!师:只要你们任意说一个数,我马上就能知道它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交头接耳,希望能够将老师“考住”,经过一分钟的交流与共同商定。)生(B):15786,是“3”的倍数吗?师:15786是“3”的倍数。(学生并不相信,用竖式验证,15786果然是“3”的倍数。)生:您没有计算,如何得知15786是3的倍数?数字有什么特征吗?将秘诀传授一下吧!
此时,笔者并未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在黑板上写下“3的倍数”这几大字,之后面带微笑地说:只要你们认真学习本章节内容,就能够快速知道哪些数据是3的倍数。
这样,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中。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仍旧不断地提出疑问,通过自主探索、生生探讨、师生探索的方式,顺利地解决。整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收获了“快速判断‘3’的倍数”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与创新,构建满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构建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拓展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促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归纳探索目标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往往会将生活元素融入进来,创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在学习《长方体》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将“教科书”作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将面积相等的面归纳出来。
当前,小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都较为薄弱,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和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确定恰当的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数学知识产生、发展过程,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笔者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使学生进行组内探索,通过生生交流、师生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素养得到培养。实践证明,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够将教材上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进而使得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拓展创新这一环节往往通过“开放性问题”进行,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带有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已经不再是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立足实践进行探索与创新,构建具有班级学生特色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培养。
[1]邱良洪.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曾丽娟,1975年11月生,女,本科学历,南平浦城人,现任教于浦城县民主小学,浦城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后指导多名学生在市、县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