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英
(江苏省启东市大洋港小学,江苏南通 226241)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对此,课后作业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置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作业。但现阶段,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往往通过单一的形式设置内容统一的作业,使作业在提升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小学高年数学教学,对小学数学中实施分层作业提出一些建议。
以往的数学作业,教师都设计统一性的作业题目,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同一份作业,而这些作业大多适合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一来,就会致使两种现象出现:其一,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感觉作业难度过大,长久如此,便会使其学习数学的信心下降;其二,数学成绩相对好的学生会觉得作业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长此如此,这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逐渐降低。对此,教师应该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化的作业,即实行分层作业。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作业的前提,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如数学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兴趣等,并遵循科学性、隐蔽性、动态性的原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数学基础扎实、主动参与学习、数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此层次的学生作业应该以拓展、研究型为主,比如,在五年级《分数加法和减法》的作业布置中,可设置如下问题:小A喝了一杯牛奶的1/3,加满水后,喝了1/2,又加满水,喝完,请问小A喝下的是水多还是牛奶多?第二层次是对数学有一定兴趣,但接受能力相对不强、基础相对不扎实,学习需督促的学生。此层次的学生作业应该以知识应用为主,比如,一电视频道每天播放的动画类节目占4/15、教育类占7/15、科普类占2/15、游戏类占1/15,请问前三种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多少,并对其他节目播出所占的时间进行计算(要求给出两种以上方法)。第三层次是数学水平较差、兴趣不浓,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此层次的学生作业应该主要以直观的运算题为主,以巩固基础知识。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需完成不同的作业,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从而提升作业的完成效果。
对分层作业进行设计时,教师需注重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满足。作业不但应该包含基础知识,确保基础性学习目标的达成,而且应该有梯度,确保作业与学生的思维相符合,使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此,教师可应用“梯度作业法”,如从小量到大量、从简单到较难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
例如,在完成《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后,教师可对以下几个层次的作业进行布置:第一层次是填空与判断题,如,一个梯形上底为20厘米,下底为13厘米,高是1厘米,则其面积是_____;5.6平方千米>530公顷是否正确等;第二层次是实践题,如,一张方格纸每一方格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请在其中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确保其面积都等于6平方厘米;第三层次是实际问题解决题,如一个果园形似梯形,上底有80米,下底有60米,高有30米,一棵果树占地面积是10平方米,请问这一果园可种多少棵果树?这样不同层次的作业能够使数学水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数学水平都能够得到发展。
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作业的需求,教师可将作业题目设置为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部学生都完成,选做题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数学水平、爱好等进行选择。比如,在比例应用的练习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必做题:一个服装加工厂4天共加工了160套衣服,按此计算,生产360套服装所需时间是多少?一个三角形3边为2∶4∶5,最长的一边比最短的一边长6cm,请计算此三角形的周长。选做题则可设置如下:A、B两辆车同时从甲、乙处出发(相向行驶),A车速度为40km/h,两车相遇时,A车路程∶B车路程=6∶7,相遇之后,两车返回出发点,A车进行了25%的提速,B车则为原来的速度,A车到达甲处时,B车与乙地还相距5/6小时的路程,请对A、B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数学水平选择是否完成选做题。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具灵活性,可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有效发展。
在分层作业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目标的作业,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层级水平,感受到成就感。对作业目标进行分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作业,此层次作业主要为基础题。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可设置如下作业:填空,463米=( )千米,78克=( )千克,等;比较题,4元与3.7元,9.7与9.78,等;竖式计算,1.21+3.56,3.50+1.22,等。第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层次的作业,主要为提高性题目,学生完成作业时需应用多种方法,对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可设置如下作业:妈妈买回了水果,苹果1.6kg,草莓比苹果多0.2kg,香蕉比草莓少0.5kg,请问妈妈买了多少香蕉。第三,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层次的作业,主要为拓展题,强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态度的培养。例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可设置如下作业:发展题,现在有写着1、3、5、7的几张卡片与一张有小数点的卡片,请问你能组成几个小数。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中都可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评价是作业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该给予评价。在分层作业中,评价也应该进行分层。一方面,教师展开评价时,需对不同评价标准进行设置,全班学生的评价不能应用一套标准,对不同的学生需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评价语气方面应该有所差异,不同性格的学生,应予以不同的评价。比如,一块底是3米、高是2米的三角板,需将其涂成绿色,若一平方米涂料需8元钱,请问涂完这个三角板需多少钱?这一练习题有一定难度,并非所有小学生都能完成。学生对此作业进行探究与完成后,教师需依据完成情况、学生性格展开不同评价。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有较强自尊心、未完成此题的学生,不可用批评色彩的语言;对于性格外向、数学水平较好但未完成此题的学生,可通过有一定批评色彩的语言进行提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感受到教师的鼓励,从而提升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完成后,往往需通过作业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巩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促进小学生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提升,教师应积极对分层作业进行设计,基于学生的合理分层,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并予以不同层次的评价,使小学数学作业价值得以提升。
[1] 董淑艳.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J].教书育人,2014(24).
[2] 张家振.怎样开展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J].山东教育,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