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云
(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 266000)
地理教学中,常常面临如何引发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将新获得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娴熟使用等困惑。现行课堂教学往往暴露出如下问题:所给出问题难以探究,以固定的知识及现成的结论为主;教师教学准备了很多种应对方案却失去对课堂新产生的问题的留意;问题的设计简单依托课本素材的表象生成,而对素材本身的挖掘不够。笔者以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并获奖的课例,加以说明PBL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1.一条明线
以巴黎气候大会为主题的新闻线索。这条线索始终围绕中美两国在气候大会中的表现推进,一方面作为碳排放量的大国,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美两国历来的气候外交成为全球聚焦的热点。另一方面,追溯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时的相互推诿,到现今巴黎气候大会的牵手合作,体现了零和博弈到寻求共赢的思维转变。另外,《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提出,表明了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中共同承担责任的坚定立场。
2.一条暗线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主体的知识线索。该线索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特点及形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所造成的主要影响表现、当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评价。
依据气候变化的相关时间线索和特征线索,推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结合相关材料与实际生活,尝试找到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凭借所给各种素材,进一步总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全球就气候变化相关的合作,指出发达和发展中两类国家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中采取的对应措施及异同。
1.全球气候变化:变暖?变冷?
全球150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为何气候大会得到各国高度重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活动)请从课本的四幅图中找寻气候变化的线索:时间线索?特征线索?世界各国所关注的全球变暖是指什么时期的气候特征?在此之前,全球气候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可以从哪些角度表述全球气候的变化特征?(依据佐证材料,进行列表比较)
辨析:全球气候变化是否就等同于全球变暖呢?
设计意图: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结合不同的时间轴,阐述相应时期的气候特征。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气候虽然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但可以归纳其共性特征均表现在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要素,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推测做好铺垫。
2.全球气候变化:自然?人为?
“气候”外交——中美两国成为巴黎气候大会的聚焦所在。为何中美两国成为本次气候大会的聚焦点?
(学生活动)气候预测:同桌辩论。(1)对于全球未来的气候变化你会做出怎样的预测?(推测一:可能变冷——依据自然原因之“气候周期性变化”,可能进入下一个寒冷期?)(推测二:可能变暖——依据人为原因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温室效应加剧?)(2)你的预测依据是什么?新闻资料:《小冰河期快到了吗?》视频资料:《天文学家称全球变暖95%是人类所致》(3)请你举例说明,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4)请你梳理一下,其中哪些属于自然原因?哪些属于人为原因?(5)你知道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所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能否运用你所学习过的原理简单解释一下?
辨析:全球气候变化是否一定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吗?
设计意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推测是基于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或人为原因进行的推测,这种推测没有标准答案的框架约束。但要做出有效推测,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讨,最终推测的结论需要结合之前探讨的气候特征的结论加以表述。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大胆推测,小心验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全球气候变化:受益?受损?
习近平发表讲话《巴黎大会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从哥本哈根到巴黎,从推责到合作,中美两国为何态度产生巨大转变?
(学生活动)你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1)请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研究方向,并用因果图诠释分析的结论。(相关新闻素材)资料1: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影响生产)。资料2:全球持续变暖将加速物种灭绝(改变生态)。资料3:气候灾难20年夺60万人命(加剧灾害)。资料4:全球变暖我国缺水将加剧(改变资源)。(2)你能尝试将自己的分析过程以整体性的视角来构建思维导图吗?并跟你的小组成员分享研究成果。
辨析:全球气候变化是否一定弊大于利?
设计意图: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需要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辩证加以分析。在分析的同时,对学生提出了“进阶”要求,能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能够更清晰地将逻辑思维主线与学科知识建构做有效的结合,有效地提升学科思维的品质。
4.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美气候联合声明》,中美两国为这次巴黎气候大会做出了什么实质性的努力?
(学生活动)视频资料:《一分钟了解巴黎气候大会》。历届气候大会为何都谈判艰难?各国主要的分歧在哪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阅读《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尝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生态、经济、社会)分析两国政府应对气候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视频:《奥巴马称美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巴黎视点:各国高层“支招”应对气候变化》。
如果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中选择一个阵营,你愿意为谁代言?跟不同阵营小组的成员交换一下你的意见和想法,想想你可能面临的困难,不同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何不同?(角色体验)
辨析: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是不是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设计意图:在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均在反思自我行为以应对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着力明晰各自的职责,让学生深刻理解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共同性原则的重要性,也在思辨中能够理解不同国家应该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5.全球气候变化:政府行动?公众参与?(课外探究)
从代际公平的角度,你愿意为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做出怎样的努力呢?
我的调研:计算家庭碳足迹。我的行动:消除碳足迹的小建议。
设计意图:关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拘泥于课堂的理论思辨,更需要落实在日常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中去,因此计算家庭碳足迹,查找碳排放过多的项目,以及提出消除碳足迹的可行性措施,都能够使绿色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PBL式教学模式通过真实问题情景提供,引入生活中常见案例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与合作探究发现各种地理现象所包含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观察与分析思考的学习习惯,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各类地理问题。同时,借助劣构问题的提出,促进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1] 华启和.气候问题政治博弈的伦理共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 朱爱华,相炜.“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内容解读[J].地理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