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芸芸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我教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次课间,我与孩子们聊天:“你们觉得上了一年级跟以前在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每天要做作业。”“学的知识更多了。”“上课要守纪律,不乱玩。”还有一个声音,虽然不大但也传入了我的耳中:“上一年级没意思。”我一看,竟然是我认为在班里学习不错的翔翔!
“没意思”这句话在我心中回响,它与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数学好玩儿”交织在一起,给了我强烈的震撼。我再次弯下腰来询问:“那你觉得什么有意思呀?”“玩呀!”孩子天真、毫无掩饰的眼神告诉我他讲的是心里话。一个念头跃入我的脑海,那我能不能带着孩子边玩边学呢?
数学游戏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带给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抽象、枯燥,而六七岁的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有时即使已经上课了,他们的脑海里还在想着课间的游戏活动。这时教师如果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必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将孩子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游戏让孩子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能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游戏往往需要孩子多种感官协同参加活动,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当他们在游戏中直接接触各种物体和材料时,他们往往获得了对有关知识的最原始、最丰富的体验。而且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还能在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培养了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的情绪是轻松的、乐观的,他们会更有自信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实现游戏中的愿望,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解决游戏中的疑难问题,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多种非智力因素。数学游戏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他们必须了解同伴的想法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懂得与同伴分享、合作、竞争,促使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形成。
1.竞赛类游戏
竞赛类游戏以其激烈的对抗性深深吸引着儿童,因为在每个人,尤其是在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颗渴望胜利的心。在课堂上开展竞赛类游戏可以快速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比如,我设计了一组“骰子游戏”。在孩子刚刚学习认数时,可让他们两人一组,互相抛骰子,抛到几就走几格,看谁先到终点。开始时孩子会在骰子上用点数法来数抛到几点,随着游戏的进行,他们就会逐步不点数,只要看到相应的形象就能马上知道是几点,这极好地培养了孩子的数感。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可2~4人一组,每人执一个骰子来抛,抛好后再比一比,点子多的人要求说出“几比几多,几比几少”才算赢。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使孩子的数学语言得到了发展,将枯燥无味的计算训练变成了孩子乐在其中的竞赛游戏。此外,在教学“数的分成”时,可以让孩子进行套圈比赛,把圈的总数分成套中的和没套中的两部分;教学“认识物体”时,可以进行搭积木比赛,比比谁搭得好、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有时下课铃都打了,还有孩子不舍得结束游戏,希望继续比赛。可见在孩子心中游戏的魅力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比拟的。
2.角色扮演类游戏
让学生扮演童话角色,激发学习兴趣。生动可爱的童话形象,如小白兔、叮当猫都是孩子最喜爱的朋友。把这些形象引入课堂,并让他们来扮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让学生扮演社会角色,发展应用意识。成人世界里的社会角色,对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长大,扮演社会角色恰恰满足了他们这一欲望。而且扮演社会角色还能在无形中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请几个学生扮演“小导游”,如果要用到计数器,我就请学生扮演“计数器管理员”,扮演小老师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见解,扮演小律师就有不同的问题展开辩论……
让学生扮演数学角色,促进数学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有多种数学形象,它们也可以成为学生扮演的角色。比如各种数学运算符号、几何图形、计量单位,让学生扮演这一类数学角色,既可以消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陌生感、畏惧感,形成关于新知识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数学思考。比如在刚认识“>”和“<”时,我请学生张开手臂来扮演“>”和“<”,并要求一边表演一边自我介绍,再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两个不同的数,选择正确的位置排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一下子就接纳了“>”这一数学符号,并将它的形象和作用深深烙进了脑中。
3.手工制作类游戏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开展手工制作类游戏不仅满足了孩子爱动的心理需要,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能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中的美感。比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让孩子穿出美丽而有规律的项链;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请孩子制作剪贴画……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各种美丽图案时,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带给他们的幸福,都陶醉于自己亲手创作出的奇妙的数学之美。这无疑会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强劲动力。
4.语言类游戏
讲故事、说儿歌、猜谜、猜数等语言类游戏也是吸引儿童的法宝,它们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用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开拓儿童的思考,有关名人、伟人的故事还有着陶冶儿童情操、激励他们奋发进取的特殊作用。
比如,在学完表内乘法后我给孩子讲了一则故事。明朝时,一次朝中的大臣们一起观赏苏东坡的画作《百鸟归巢图》,状元伦文叙随即题了一首诗:“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孩子们展开讨论:一只又一只就是2只,三四就是12只,五六就是30只,七八是56只,而加起来恰好是100只。这首诗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思考的乐趣,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才华横溢和用心良苦。
当然,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游戏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游戏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游戏时机和时间要把握好,游戏的开展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游戏规则要让全体成员都明确并遵守……这些都有待于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得到完善。
数学游戏形式“娱人”、内容“引人”、功能“育人”,让我们的课堂中多一些游戏、多一份欢乐,让孩子学得更有意思,让他们也像大师陈省身一样觉得数学“好玩儿”!
[1] 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丁秀菊.带领学生玩好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