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概念的高中生物教材创造性运用策略

2017-02-16 04:44:00胡振杰
名师在线 2017年13期
关键词:生物学科概念核心

胡振杰

(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引 言

核心素养的提出需要教师关注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材是学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要用教材教会学生学。”在此理论指引下,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呼之欲出,这些教材各有优势、各有特长,从不同角度承载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说,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了“讲学稿”“导学案”“问题单”等,有效地承接了教材的知识、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但笔者发现,这些教学手段依然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剥离式讲解,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材成了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发源地,无法让学生理性回归课文、深度解读文本,深入探究核心概念在串联教材中的关键作用。笔者还发现,要以核心概念为红线,以此来串联教材内容和重难点,并在核心概念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创造性运用教材,从而提升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并内化成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浮于知识点表面的记忆。

一、研读教材:核心概念支起教材基本架构

众所周知,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标准》,因此,教材的发行、组织和编写都有严格的标准,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是课程标准的施行蓝本。教师在解读教材时,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不同模块核心概念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编写者在安排核心概念“出场”的真实意图。它们有的以生物科学史的顺序编排,有的以体现生物学科学理思维方式编排,有的是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编写,其科学性已为理论和实践所验证,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并遵循这一顺序。

以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教学内容为例,其核心概念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教材以“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案例导入,诱发出“生命组成有不同层次”这一共识,继而切入细胞学说这一次级概念,然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聚焦“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后继章节的学习提供了认知支架。《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五章,其核心概念为“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实现其相对稳定”,教材安排别有用心,将能量流动置前,物质循环次之,这有利于学生从逻辑的角度理解“能量是推动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动力,物质只是能量的载体”这一核心概念的经纬,这种先后关系体现了学科的内在特征。再如,《遗传与进化》里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和基因传递是有规律的。教材呈现也另有用心:教材先陈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紧接着呈现减数分裂和基因的有关知识,这一先后顺序既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内化。

二、依材施教,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校应教给学生学科的普遍性即‘结构’,而不是学科的各种细节或事实,以能越出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飞跃前进。”教材往往内设有一定的学科结构,这既是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在体现,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理性选择,编者也往往提供一些配套的教学方案或流程,且这些方案已经过一线教师在实践中验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用好手中教材,依材施教,围绕并突出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架构,形成学科素养。

以《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五章第三节为例,其标题是“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从里面的核心概念不难发现是“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这是一个理性的观点陈述,因此,它需要学生以感性认知为铺垫,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教材首先以细胞切入,引出研究对象——单细胞生物(酵母菌),教师要组织学生利用前认知,进行小组讨论,并借助化学知识“有氧、无氧条件”等,让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再辅之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知识介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上,从而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再如,在学习《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的片头,继而引起问题“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自发进行热烈讨论。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顾下《鲁滨逊漂流记》这一片头曲,学生会加深理解能量的流动之于生命活动和生态系统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开始建构核心概念。

三、整合教材,彰显核心概念的指导作用

布鲁纳将认知领域分为六个层级,依次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前三个是较低层次的认知层级,后三个是较高认知层级,而核心概念正是需要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地方。教师要活化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有机整合教材资源,让教材由静态变为动态,充分发挥核心概念的串联和教学作用,使教材由知识学习的载体变为能力提升的舞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本的教材理论,如开设了“问题探讨”“模型建构”和“材料分析”等栏目,教师要以专业的眼光来认识这些栏目,对这些栏目充分开发、调整和利用。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而是“用教材教会学生学”,因此,整合教材,彰显核心概念的教学作用是每个教师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遗传与进化》模块第一章教学内容“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师尽管教完了核心概念“基因传递是有规律的”,但学生对书后小测试题“鉴定栗色马是否纯种”无法解答,因为它涉及“让该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的方法不可理喻,原来,教材中仅提到了植物杂交的相关知识,而对动物杂交却留下空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学预设和学生特点对教材各教学素材进行创造性整合,旨在帮助学生化解重难点,突破重围,从而彰显核心概念的指导作用。

四、完善教材,创造性理解核心概念

众所周知,生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能将生活和教材完美融合,并在教学中适度关切本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物学科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为教材注入源头活水,根据个人教学优势和教学硬件,适当收集、整理、编制一些微型教材,包括生活趣味常识、简易实验,尤其是网络或电视上相关的生物新发现、新技术和新运用等,为学生提供新鲜的生物素材,强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稳态与环境》第六章教学内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教师要从大环境、大时势出发,与时俱进地提出“人口是一种战略资源”和“在适当时机进行计划生育是有必要的”这些观点,从而让学生懂得“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不应是中国发展瓶颈”这一指导性观点,只有学生正确认清了这些观点,才能得出“人口增长既是一种危机,更是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支持性观点。于此,学生深刻理解了核心概念“维护生态系统稳态”,并提升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葛斌.核心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上的运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5(08).

猜你喜欢
生物学科概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