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祥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江苏南通 226531)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强调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探究知识问题,从而在共同探究中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基础能力。然而,在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他们更多的是小组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这些“伪参与”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遗毒深远。
就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实践中伪参与现象而言,决定学生伪参与现象的外因有教师因素、活动方案设计因素、活动氛围因素等;而内因,则是学生自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决定学生伪参与现象的教师因素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活动方案设计因素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能让学生有抓手去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小组的活动氛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式各样的性格、心理、情绪特征。决定学生伪参与现象的内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应当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性格、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
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设计为例,从不同角度探究如何应对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实践中的伪参与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力图跳出传统教学流程的窠臼,但在活动的安排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过于低幼化或过于高难度的活动,极大打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纵观众多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放弃了对教学对象的研读,备课的活动方案设计仅仅建立在对学生的固定认知上,试图用一个认知来决定所有的课型。因而,笔者认为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认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去总结归纳,从而设计出符合教学对象认知能力与水平的活动方案设计。我们来看一个教学设计。
执教者是南通第一中学的杨彬老师,其执教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获得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杨彬老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记下自读之后的问题,20多名学生一共提出了近40个问题。将同学们的问题合并整理后,杨彬老师概括挑选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方面的四个问题:“在伽西莫多要水喝时没有人理他,为什么他的‘仇人’爱斯梅拉达会送水给他?眼泪和水有怎样的内涵?”“观众在爱斯梅拉达送水前后对伽西莫多的态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作者在结尾处是否处理得太过简单,不真实?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有些夸张,例如爱斯梅拉达美貌与善良兼具,伽西莫多丑陋无比却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物的塑造脱离现实,那么雨果这样塑造人物有什么意义呢?”
反思杨彬老师课堂活动方案设计的整个备课流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几个特点:强调学生自主发现;活动来自学生,但不局限于学生;活动方案的大方向即课堂的主流由老师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概括提炼。研究这些特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整节课的活动来自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参与的激情将会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一堂省级优秀课也就理所应当了。
对学生来说,一个能够平等交流的课堂活动氛围是积极参与的前提。无论是小组活动还是课堂展示,平等交流才能让每一位学生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有一个霸占话语权的学生或教师的行为都可能带来一大批学生的沉默,要鼓励每一位学生轻松地表达自己。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对课堂的绝对掌控欲,也要及时调整小组内那些话霸的话语权。我们来看一看杨彬老师执教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课堂活动。
课堂中,杨彬老师紧紧围绕根据学生问题设计的四个活动方案展开,引导学生认知文本,鼓励学生轻松表达。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要引导学生探究伽西莫多身上从动物性到人性的转变,老师没有直接问文本中伽西莫多的一滴泪说明什么,而是将这个问题剖析开来,先引导学生探究伽西莫多身上的动物性的表现,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伽西莫多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然后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了解“那一滴泪,是伽西莫多人生中的第一次流泪”“这第一次意味着什么?”课堂进行到此处,学生恍然大悟,这一滴泪其实是伽西莫多人性的回归、苏醒、觉悟。
纵观整个课堂的活动,杨彬老师始终没有成为课堂的绝对掌控者,课堂中也没有出现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话霸。这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平等交流的课堂活动氛围,这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然,课堂活动的伪参与现象也就销声匿迹了。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课堂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小组组员的同质化和异质化,在组员的组成、分配中强调组员之间的协调。然而,个体性格、心理、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对学生活动参与的程度带来直接的影响。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发现个体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活动参与度的影响,提前干预、做出调整,杜绝伪参与现象。我们来看一看杨彬老师是怎么做的。
课堂伊始,杨彬老师注意到王倩雯同学的问题不够明确。如果老师直接指出这个问题不够明确,势必影响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热情,因而杨彬老师请王倩雯同学自己来补充问题,明确活动,从而让学生收获了成功感,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度。活动过程中,杨彬老师需要一名同学主动朗读课文,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推荐了几个人选。在此基础上,杨彬老师让学生主动展示,并没有直接指定,既照顾了其他同学,又让愿意展示的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在课堂活动“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反映出他是一个蒙昧的、动物性很强的人”中,学生得出结论“他蜷缩在绳绑里,他的脸上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这个结论并没有紧扣活动“人物的动物性的体现”,学生的概括能力缺乏。杨彬老师及时引导:“把他形容成了——”。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具有动物特质。”课堂活动后期,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怀疑,觉得“一滴水”应该是在“一滴眼泪”之前,老师顺势而为,展开活动“你赞成吗?理由是什么?”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小声议论,因为他们觉得被选入教材的文本是可以被怀疑的吗?而老师却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发言,深刻探究,并选择其他的译本来保护学生这种可贵的质疑精神。可以说,这个“意外”的活动是整节课最精彩的地方,因为老师带给学生可贵的质疑精神,让他们不再死读书。
纵观课堂,杨彬老师始终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干预放在课堂的核心位置。学生的情绪调节、精神引领始终是课堂干预的主体,学生从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避免伪参与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是精彩纷呈的,杜绝了“伪参与”现象的课堂活动将会更好服务于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发现活动的精彩,获得成就感,取得长足的进步。
[1] 杨彬,袁菊本.《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例鉴赏[J].语文教学通讯,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