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000)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其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还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是当代幼教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我园自2013年就尝试开展了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分析了幼儿园现有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逐渐摸索出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初步构建了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体系。现将我园《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做简要论述。
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一种大众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连,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将近在身边的地方民间文化纳入幼儿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会使儿童备感真切,也会使教育更加富有活力。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更好地接纳他人和社会,从小养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我们倡导的“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就是利用、优化和整合地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它们的巨大作用,在研究过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幼儿园特色的适宜性园本课程。
1.现课程中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缺失内容
我园地处苏北,所用课程主要有渗透课程、多元整合课程等。这些课程虽然也有一些传统文化或民间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总的来说比较少,由于这些教材属于普适型教材,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少。
2.现课程中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内容离散,缺少体系
现课程中相关的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大多分布于各个领域活动或主题活动中,内容比较离散,没有根据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分类。
3.现课程中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实施途径单一,缺乏感受
现课程中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也导致实施途径比较单一,为数不多的相关活动多以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幼儿缺乏多种形式参与、感受的机会。
1.全面融合,精心筛选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可融入园本课程的资源
(1)环境创设中地本化资源的汲取和整合
我们创设了富有民间特色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作用,使环境更好地为教育服务,真正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如:将前后长走廊、楼梯都增设了富有民间特色的环境布置,精心营造了浓厚的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氛围。一方面让幼儿在环境中时刻感受民间文化的气息熏陶,提高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另一方面又增进幼儿对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有效培养了幼儿的“中国情结、民族情怀、乡土情思”,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区域游戏中地本化资源的汲取和整合
区域活动的自由性、指导的间接性、自主性、个性化等特征,决定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我们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纳入区域游戏,利用本土特色及生活化的优势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每个班都创设民间文化区域游戏,如蓝印花布馆、舞龙队等,提供各种富于民间特色的工具、材料,如如皋木偶、海安花鼓等,并定期更新,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有效提升课程适宜性。
(3)领域活动中地本化资源的汲取和整合
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范围广阔,教师以趣味性、教育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整合到五大领域中,使之与幼儿园现有课程紧密结合。如社会领域中融入民间风俗、健康领域中融入民间体育游戏等,每学期幼儿园都进行全园范围的研究课比赛,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活动案例,如中班社会《红红的喜蛋》、大班健康《舞龙灯》、小班音乐活动《网小鱼》等。
2.多维驱动,整体构建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系列课程
(1)构建生活课程
生活即教育,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有众多博物馆,狼山、濠河风景区、二塔、六桥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我们将这些乡土特色的文化融入幼儿一日活动,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增进课程的生活化。
(2)开发节日课程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都蕴含着尊老、爱国、爱家乡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让幼儿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使幼儿从小浸润并受益于民族独有的文化情怀。
(3)挖掘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构建的一种活动课程,我园每个班都有围绕传统民间文化确定的亲子特色活动,如剪纸、翻花绳、参观博物馆、民间体育游戏等。通过这些亲子活动,不仅加强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还能使家长与孩子一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注重体验,多向探索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实施途径
情境化:我们以教育情境为实施途径,让儿童在教师精心选择或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学习与发展,如邀请民间艺人来园捏面人、做糖画,组织幼儿观灯展、逛庙会,开展民间艺术节、民间游戏节、趣味民间运动会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情境教育”将幼儿、传统文化、社会紧密相连,并有机地统一在“情境”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情境中生成建构,民族情感在情境中获得激发,幼儿在情境中获得自我实现。
操作化:我们为幼儿提供多方面的感知材料,设置典型的民间传统文化情境,举办各种参观活动、欣赏活动、展示活动,不仅将民间传统文化的色彩、形象、声响镶嵌在幼儿的记忆中,还有效提升幼儿观察力,培养创造力。
游戏化:利用省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契机,开展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游戏化建设。将地方民间传统文化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做到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孩子充分享受“游戏”童年,形成独立、自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游戏精神。
跨班化:在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建设中,我们还将跨班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施途径,在民间艺术节、民间游戏节、趣味民间运动会等主题活动中都采取跨班互动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与交往的情境,通过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异龄互动和差异互补,形成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互帮共进的社会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实现,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地方民间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是从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出发,开发利用地方优秀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根、民族情的南通娃,使之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1] 祝耸立,杨钰.浅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9).
[2] 陈晓霞.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留守儿童的教育[J].吉林教育,2016(02).